人生這麼長,別和自己過不去!

有位女孩,平日晚上在家裡閒著沒事,看著許多同齡人都在學習外語,為使自己的青春年華不致荒廢,遂決定也開始攻讀外語,頭幾天女孩興致勃勃,聽磁帶、念課文、背單詞、忙得不亦樂乎。可沒過幾天,女孩讀書的情緒下來了,書也就扔到了一邊。

另有位男孩,覺得自己一無所長而很自卑,為能“出人頭地”,他立志在書法方面弄出點名堂來。於是他自己定下了每天苦練書法三個小時的長遠規劃。也是在頭幾天,他恨不能把整天的功夫都搭進去也不過癮。然而在一個月之後,毛筆和他的手就結束了那蜜月般的親熱。

以上二則故事都是來自筆者所接觸的諮詢實例,而兩個故事的主人公都對自己缺乏毅力這一點感到無比的懊惱。可依筆者觀點,這些間題表面上看去好像是個恆心毅力的間題,實則不盡然。

人生這麼長,別和自己過不去!

許多年輕人都愛做這樣一件事,即在未經深思熟慮,沒有充分地考慮自身的環境、個性、能力等因素的情況下,就選擇一件自認為意義重大或僅僅是因為別人都在做的事,然後強迫自己來幹,並將自己能否堅持下去上升到“有沒有毅力”這樣的高度來看待。結果在這場與毅力的鬥爭中,常常是敗者多,勝者少。其原因正如有人一針見血地指出的那樣:“這個毛病人人都有,大家都改不掉。原因是你不能強迫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歡的同時也與維持生存無關的事。”

也許年輕人陷入上述誤區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緣於我們對一些偉人名人的宣傳介紹,許多書籍報刊在介紹成功者的成長史時,都愛把該人如何如何有毅力加以突出的渲染,好像成功者的成功全都歸因於此。弄得我們大家都覺得毅力這東西很有魔力,也很神秘。但是毅力並不是座空中樓閣,它必然要建立在某種生活的背景之上。比如有的成功者由於身處逆境,因而他不得不有“毅力”;有的成功者是他喜歡幹他的事,結果他根不就沒用上什麼“毅力”;還有的成功者由於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己經養成了做事善始善終的習慣,所以也沒有什麼要考驗自己的“毅力”問題。可見若要抽去了這些背景而再去抽象憑空地談論乃至建立什麼毅力,實是毫無意義。

記得曾看過一本書,講的是毛主席的保健護士小孟曾抱怨自己讀書沒有毅力,而主席卻不同意她的看法:主席指出這不是一個毅力的問題,而是一個興趣問題,讀書要靠興趣而不是毅力。

人生這麼長,別和自己過不去!

可見我們年輕人在做事時,一定要有所選擇,不要故意整一些自己明明不喜歡做的事和自己較勁兒。當然,有時候一些事是我們應該做的但又是我們一時所不感興趣的,此時我們自然必須要做下去。不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仍要多多運用意願力而不是意志力。即設法把任務同愉悅、滿足、自豪等情緒聯繫在一起,而不是在憂慮、不安或彆彆扭扭弱狀態下。比如學外語是你目前必須做的但又未必是很樂於做的事.然而你卻很喜歡唱歌、聽音樂。那麼你就不妨在完成一小塊任務後用聽磁帶的辦法來獎勵一下自己,你更可以把那些句子乃至整篇課文借個流行歌曲的曲調來卡拉OK一番。

人的行為更容易受一些少量的、但很及時很明確的滿足影響,而不容易被那些雖然很大、但很遙遠、不能肯定的目標所左右,人性如此,我們只能善加利用而不能試圖對抗。

聲明:本文為錦虹網原創文章,禁止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