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这么长,别和自己过不去!

有位女孩,平日晚上在家里闲着没事,看着许多同龄人都在学习外语,为使自己的青春年华不致荒废,遂决定也开始攻读外语,头几天女孩兴致勃勃,听磁带、念课文、背单词、忙得不亦乐乎。可没过几天,女孩读书的情绪下来了,书也就扔到了一边。

另有位男孩,觉得自己一无所长而很自卑,为能“出人头地”,他立志在书法方面弄出点名堂来。于是他自己定下了每天苦练书法三个小时的长远规划。也是在头几天,他恨不能把整天的功夫都搭进去也不过瘾。然而在一个月之后,毛笔和他的手就结束了那蜜月般的亲热。

以上二则故事都是来自笔者所接触的咨询实例,而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对自己缺乏毅力这一点感到无比的懊恼。可依笔者观点,这些间题表面上看去好像是个恒心毅力的间题,实则不尽然。

人生这么长,别和自己过不去!

许多年轻人都爱做这样一件事,即在未经深思熟虑,没有充分地考虑自身的环境、个性、能力等因素的情况下,就选择一件自认为意义重大或仅仅是因为别人都在做的事,然后强迫自己来干,并将自己能否坚持下去上升到“有没有毅力”这样的高度来看待。结果在这场与毅力的斗争中,常常是败者多,胜者少。其原因正如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的那样:“这个毛病人人都有,大家都改不掉。原因是你不能强迫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欢的同时也与维持生存无关的事。”

也许年轻人陷入上述误区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缘于我们对一些伟人名人的宣传介绍,许多书籍报刊在介绍成功者的成长史时,都爱把该人如何如何有毅力加以突出的渲染,好像成功者的成功全都归因于此。弄得我们大家都觉得毅力这东西很有魔力,也很神秘。但是毅力并不是座空中楼阁,它必然要建立在某种生活的背景之上。比如有的成功者由于身处逆境,因而他不得不有“毅力”;有的成功者是他喜欢干他的事,结果他根不就没用上什么“毅力”;还有的成功者由于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己经养成了做事善始善终的习惯,所以也没有什么要考验自己的“毅力”问题。可见若要抽去了这些背景而再去抽象凭空地谈论乃至建立什么毅力,实是毫无意义。

记得曾看过一本书,讲的是毛主席的保健护士小孟曾抱怨自己读书没有毅力,而主席却不同意她的看法:主席指出这不是一个毅力的问题,而是一个兴趣问题,读书要靠兴趣而不是毅力。

人生这么长,别和自己过不去!

可见我们年轻人在做事时,一定要有所选择,不要故意整一些自己明明不喜欢做的事和自己较劲儿。当然,有时候一些事是我们应该做的但又是我们一时所不感兴趣的,此时我们自然必须要做下去。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要多多运用意愿力而不是意志力。即设法把任务同愉悦、满足、自豪等情绪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在忧虑、不安或别别扭扭弱状态下。比如学外语是你目前必须做的但又未必是很乐于做的事.然而你却很喜欢唱歌、听音乐。那么你就不妨在完成一小块任务后用听磁带的办法来奖励一下自己,你更可以把那些句子乃至整篇课文借个流行歌曲的曲调来卡拉OK一番。

人的行为更容易受一些少量的、但很及时很明确的满足影响,而不容易被那些虽然很大、但很遥远、不能肯定的目标所左右,人性如此,我们只能善加利用而不能试图对抗。

声明:本文为锦虹网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