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将事情认得太真,才是人生的负累


道德经:将事情认得太真,才是人生的负累

人生凡事不必认得太真,认得过真时,便起了执念,而人生的痛苦皆因世俗之事入了心。

每个人都在因外物的得失而悲伤和惊喜,但是却不知当时间过去之后,曾经执念的都会随着时间的沉沦变化和消失。

就好像世俗之人常有的感受,当我们度过岁月之后,才会发现我们曾经在某一些年月里争执和在意的那些事情,早已不重要。

倒不如将人生比作一场戏,我们只是戏中的一个角色,当戏曲结束走下场时,戏场上的风起云涌便不复存在,以“戏场”观众的姿态去看角色的一生,才能活得更加清醒。

只有以旁观者的姿态去审视这个角色,才能避开情绪对这个角色的误导,只有认得清了,才不会因为当时的风起云涌而苦恼和执念。

道德经:将事情认得太真,才是人生的负累

有一个老和尚出家以来,数十年从未破解,整天提心吊胆,担心自己一旦违反戒律,死后将坠入地狱。

有一天晚上,老和尚到山里山里去砍柴,回来的时候为了抄近道路过一片茄子地,走着走着,踩到一个圆鼓鼓,软呼呼的东西,伴随着“咕噜”一声。

当时天色昏暗,他也不知道是什么,没有仔细看就回到寺里,当他回去之后仔细想来觉得应该是踩到了一只蛤蟆,肚子里好像还有许多卵子。

这个时候非常惊慌和恐惧,他觉得自己多年的功业就要败坏于此,那只蛤蟆也出现在他的梦中,甚至还带着数百只小蛤蟆向他讨还命债。

第二天天刚亮,他就赶回到那片茄子地,左看右看也没有看到被踩死的蛤蟆,而看到了一个开膛破肚的老茄子,这个时候他感慨万分,说了一首偈语:梦是一个谎,本是心头想,蛤蟆来索命,踩烂茄子响。

老和尚的一夜未眠,就是因为误以为自己踩死了蛤蟆,但是实则只是一只茄子。

我们的人生不仅会沉浸在外事的执念之中,还会沉浸在自以为是的臆想之内,然而,人生的大多数痛苦也都是臆想,因为主观的在意,而过度忽略了事物的本质。

道德经:将事情认得太真,才是人生的负累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什么叫得宠受辱都使人感到担惊受怕呢,因为当得宠的人处于地位卑下时,得宠会让他惊恐不安,失宠也会让他惊恐不安,所以宠辱都会让他担惊受怕。

人生的痛苦和恐惧,都是因为将外物与自身的关系认得太真。

时间如同一条长河,而自我如同在长河中疾行的快艇,不必因为在某一处激起的波浪而留恋和回头。

即便出现了那些看似不好的事情,也不必过度在意和徘徊,因为好与不好不是我们所能窥探其中的奥秘的,其中也藏着我们看不见的影响。

道德经:将事情认得太真,才是人生的负累

《菜根谭》之中有这样一句话:

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故君子虽不玩物丧志,亦常借境调心。

在山间树林、清泉、怪石旁流连忘返,那么凡俗之心便会逐渐平息;寄情读书、吟诗、作画的情趣之中,那么庸俗,气息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所以有德行的君子不会沉溺于外物而消磨意志,也常借助外物调节心境。

人生遇见的所有人和事都是服务于自身,而不能让自己的心轻易的被外物束缚。

就好像喝茶这件事,喝茶是为了让自己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悠闲的乐趣,但是世俗之人在喝茶时由于太在意形式,却让喝茶成了人生的负累。

茶叶的好与坏,茶具的好与坏都成了自己喝茶时对心情的影响,这不就是让外物浸染内心的例证吗。

道德经:将事情认得太真,才是人生的负累

济公活佛有这样一句禅语,常挂在嘴边: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我们不提倡大家去破戒,而提倡的是外在的事物不要侵扰了自己的内心,心坦然,人生自无禁锢。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