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與美國的“恩怨”史

伊朗與美國的"恩怨"史

在開始正文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 "不靠譜"的美國總統特朗普7月在推特上發表一則推文,從推文內容看特朗普似乎非常惱怒,他在推文中對伊朗總統魯哈尼威脅道:

伊朗與美國的“恩怨”史

伊朗,絕對!絕對不要威脅美國,否則你將面臨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後果。

伊朗與美國的“恩怨”史

▲魯哈尼

隨後,伊朗總統魯哈尼也回敬道:

沒有人能踩了獅子尾巴,還能全身而退,與伊朗開戰,將引發全面戰爭。美伊和平共處是世界和平的和平之母,而與伊朗開戰是一切的戰爭之源。

伊朗與美國的“恩怨”史

最近,特朗普政府不但單獨退出《伊核協議》,並重新實施對伊朗制裁,甚至威脅其他國家不得購買伊朗石油,伊朗也不甘示弱,火藥味十足,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美伊關係再次成為"國際頭條"。

伊朗與美國的“恩怨”史

扛著大棒的美國與懷揣核武器的伊朗針鋒相對

說道這裡,關注國際局勢的讀者們,大家是否瞭解美國伊朗之間的"恩怨"歷史呢?下面,我們步入正題:伊朗與美國的"恩怨"史

說到"伊朗與美國的'恩怨'",不得不提伊斯蘭的歷史。伊朗是一個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地理上北鄰俄羅斯,南扼波斯灣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東連南亞次大陸,西接阿拉伯世界,並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儲量122億噸,佔世界第五位)。

伊朗與美國的“恩怨”史

中東地區地理位置圖

從19世紀起,伊朗就淪為英、俄兩大帝國角逐的場所。二戰中,由於英國的實力不斷被戰爭削弱,其對中東的控制力逐漸減弱,而美國在"門羅主義"的指導與經濟實力的提升下,日益加強了其在中東的利益追求。此時,21 歲即位的穆罕默德·巴列維深受其父影響,面對英蘇的佔領,他延續了禮薩·汗(1921 年2 月,禮薩·汗在英國支持下發動政變,任首相兼國防大臣;1925 年12 月,禮薩·汗推翻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自任國王;1935 年,禮薩汗將"波斯"國名改為"伊朗"。)

的"第三方外交"政策,尋求美國的幫助與支持。

伊朗與美國的“恩怨”史

禮薩·汗

1942 年1 月,伊朗請求美國派遣專家幫助其改組伊朗憲兵隊,不久又請求美國派遣軍事顧問和財政顧問,並於當年10 月得到了美國的回應。同年底,美國軍隊以保護盟軍援蘇運輸線為由,進駐了伊朗東南部的沿海地區,形成了軍事上三大國分區佔領伊朗的局面(北部五省由蘇聯佔領,英國則佔領伊朗南部,獨留德黑蘭為中立區。)

1943 年,羅斯福鼓勵摩洛哥和伊朗擺脫"帝國主義"的條約和特許權,戰後應當藉助美國的財政和技術支援進行開發等,將矛頭直指英國。

1944 年英美兩國在中東補給中心問題上的衝突更是加深了英美之間的矛盾,英美爭奪中東市場和石油的經濟戰拉開了帷幕。

1946 年1月和3月,美國軍隊和英國軍隊遵照二戰協議,分別於撤離了伊朗。然而蘇聯拒不撤軍,這嚴重損害了伊朗的主權完整。同年,伊朗向聯合國提出控訴,指責蘇聯公開干涉其內政。在世界輿論壓力以及美國派兵直赴波斯灣的雙重壓力之下,蘇聯才撤軍。不得不說,這次美國的行動拉近了美伊關係。

1951年,在新上臺的摩薩臺內閣的主持下,伊朗石油國有化運動獲得了伊朗人民的擁護而如火如荼地展開了。這項運動,嚴重威脅到英國在伊朗的石油利益,為此英國於同年5月宣佈向地中海和阿巴丹海面增派軍隊。面對英國對伊朗的武力威脅,美國選擇中立,並試圖通過和談既保持伊朗現在的統治又維護英美在伊朗的利益。而當摩薩臺轉向蘇聯求助時,美國便聯手英國通過一系列"隱蔽行動"推翻了摩薩臺政權,大大增加了此前受摩薩臺政權打壓的巴列維王室勢力。巴列維國王因此決定進一步向美國靠近。

伊朗與美國的“恩怨”史

摩薩臺

1959 年,伊朗與美國簽訂了美伊雙邊防禦協定。

1967年,美國首先援助伊朗建立了原子能研究中心,隨後歐美等西方國家紛紛與伊朗簽訂核合作合。

進入60 年代,國際石油價格上漲,伊朗石油財富陡增,巴列維國王認為是時候發起一場自上而下的"不流血的革命",即"白色革命",冀望用石油美元買一個高速發展的工業化國家。然而,隨著經濟的膨脹以及巴列維國王的統治日漸獨裁,伊朗社會各種潛在矛盾空前激化,經濟高速發展尚未走完十年的路程,伊朗就爆發了規模空前的倒巴列維群眾運動(即"伊斯蘭革命")。

伊朗與美國的“恩怨”史

▲巴列維

1979年1月26日,巴列維被迫出走。同年,4月1日由宗教領袖霍梅尼(又譯哈梅內伊)領導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代替了以前的伊朗帝國。新政府採取反美政策,與美國關係日益緊張,特別是在伊朗學生佔領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扣留52名美國人質長達444天,人質事件發生後,美國凍結了伊朗政府在美的95億美元資金,美伊關係跌至冰點。

伊朗與美國的“恩怨”史

伊斯蘭革命中風怒的群眾燒燬美國國旗

1980年,美國政府宣佈同伊朗斷交,同年,兩伊戰爭爆發。

1981年初釋放人質,美國遂也基本解凍伊朗在美的國有資產。

1987年後,兩伊戰爭中,伊拉克支撐戰爭已感吃力,美國又出動海軍到波斯灣暗中支持薩達姆一方。伊朗政府兩面受敵,不得不同意停戰。

伊朗與美國的“恩怨”史

兩伊戰爭

1991年的海灣戰爭爆發。(海灣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後續小編會整理編輯,詳細解讀)

伊朗與美國的“恩怨”史

▲海灣戰爭

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對伊政策日趨強硬。布什政府把伊朗列入"邪惡軸心",並把其看作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宗教極端思想擴散的重要源頭。

伊朗與美國的“恩怨”史

▲9.11事件

2003年,美國為了達到自己戰略目的,發起伊拉克戰爭,一舉推翻了薩達姆政權。消滅薩達姆後,伊朗問題便突顯出來。在全球能源緊張加劇的情況下,伊朗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石油資源與美國戰略利益的矛盾更加深化。

伊朗與美國的“恩怨”史

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侯賽因被執行絞刑

2005年8月,伊朗強硬派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上臺後不久,就在聯合國演講強調,伊朗有權研發核能。

伊朗與美國的“恩怨”史

艾哈邁迪內賈德

2006年6月,中美俄英法這五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與伊朗的重要貿易伙伴德國開始就解決伊朗核問題展開磋商,並從此形成機制。

2015年7月,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達成伊核問題全面協議。簽署《聯合全面行動計劃》(即伊核問題全面協議),協議於2016年1月生效。根據協議,伊朗承諾限制其核計劃,國際社會解除對伊制裁。國際原子能機構負責督查伊朗履行協議情況,已多次出臺報告確認伊朗履行了該協議。

伊朗與美國的“恩怨”史

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達成伊核問題全面協議。

2017年10月5日,特朗普在白宮會見美國軍方高級將領時再次公開表示,伊朗沒有遵守伊核協議"精神"。這是特朗普上任以來多次威脅退出伊核協議後,釋放的又一最新信號。儘管目前尚不能確定美國是否會撕毀伊核協議,然而美伊關係在特朗普的多次強硬表態之下已然蒙上厚厚的陰影。

2018年4月29日,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分別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克爾通電話,一致認可維持伊朗核協議的重要性,並表示將繼續和美國就伊朗核問題進行密切合作,其中包括有可能出現的伊核問題"新協議"。

2018年1月,特朗普宣佈"最後一次"延長美國對伊朗核問題的制裁豁免期,5月12日定為修改伊核協議的最後期限。

2018年5月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宣佈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並將對伊朗實施最高級別的經濟制裁。

伊朗與美國的“恩怨”史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宣佈美國退出伊核協議

注:小編知識淺薄,只能從各大網站渠道收集資料並彙編整理出此篇文章,如有侵權,請聯繫刪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