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有這樣一座山,吸引了唐朝兩位帝王的關注

重慶市合川區龍多山是古代巴國、蜀國的爭奪地和分界線,山下有古代赤水縣遺址,山上有佛、道兩教廟宇,人文古蹟眾多,有“鷲臺獻瑞,飛仙流泉,怪石銜松,晴巖繞翠,黃龍吐霧,赤城舊跡,橫江白練,群峰聳翠”龍多山八景,被列為重慶市十大鄉村旅遊項目”。

重慶有這樣一座山,吸引了唐朝兩位帝王的關注

兩漢時代,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隨著政權的更迭和統治者的不斷易位,逐漸由“非主流文化”演變為“熱門學派”。西晉永嘉三年(309年),當時名字是“紫徵山”的龍多山裡來了位異人——馮蓋羅。馮蓋羅是四川廣漢人,偏偏選中這個跟自己老家不搭邊界的深山,與家人在此結廬而居,專心煉丹,一意修仙。最終皇天不負有心人,全家十七口人成功飛昇仙去,震驚了大山內外的凡夫俗子,龍多山的宗教文化也就此開始發韌。

重慶有這樣一座山,吸引了唐朝兩位帝王的關注

龍多山佛教歷史悠久。據《合州志》記載,唐初永嘉禪師創建集聖院,唐後武則天(684-705年)稱帝時,欽敕山僧建鑿“放生池”;唐玄宗天寶年間(712-756年)時,山僧 “奉旨蘸祭”。其寺院規模宏大,殿堂輝煌,僧人云集,氣勢壯觀。曾建有佛慧寺、靈佛寺、龍鳳寺、尼姑庵等。“廣數畝”僧人百數有餘。歷為川中名剎,佛教聖地。

重慶有這樣一座山,吸引了唐朝兩位帝王的關注

晚唐時期,儘管狼煙四起,龍多山作為一方淨土,依然為人們提供了精神的歸宿。由黃巢起義佔領長安導致的唐僖宗奔蜀,讓一批官員墨客同赴西南。著名文學家孫樵被召往屬地任職方郎中時,曾遍游龍多山。在停車遊覽的兩日內,他浮想聯翩,下筆滔滔,撰寫了五千餘字的《龍多山記》,將龍多山作為佛山的歷史沿革考察盡細,備受時人推崇,還被收入《蜀中名勝記》。

重慶有這樣一座山,吸引了唐朝兩位帝王的關注

據《合川縣誌》記載,龍多山摩巖造像現存76龕,造像1742尊,因風化和人為破壞,多數殘損不全。保存比較完好的文物有千佛龕、彌勒龕等。

千佛龕

重慶有這樣一座山,吸引了唐朝兩位帝王的關注

千佛龕高2.33米,寬9.1米,唐代鹹通五年(864)合川赤水縣主簿趙行捐造,比大足寶頂石刻要早320年,為龍多山摩崖造像最早石刻。刻有浮雕跌坐佛像共1128座,每尊高約0.1米,雕刻精細,形象生動,是重慶地區眾多“千佛崖造像”中建造時間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一龕。

彌勒龕

重慶有這樣一座山,吸引了唐朝兩位帝王的關注

彌勒龕”高1.08米,寬1.05米,內存佛像19座,半浮雕,造型豐碩,衣褶流暢,有“吳帶當風,曹衣出水”之態,系鹹通五年(864)供養人樊氏捐造。

唐代鑿造的“千佛龕”和“彌勒龕”最為珍貴。民國35年,顧頡剛、楊家駱,傅振倫所著的《大足石刻圖徵錄》稱“合川多唐代造像,龍多山跳珠洞鹹通五年,其最早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