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有:豆腐坊“磨”出脫貧致富路

“豆腐!豆腐!賣豆腐啦——”每天清晨,西屬巴街道瓦窯間村村民王鐵有黃沾華就會騎著三輪車,沿村叫賣新做的豆腐。

今年57歲的王鐵有有6畝薄田,常因自然災害等原因,收入甚微。2015年建檔立卡“回頭看”確定為貧困戶。2016年國家脫貧項目陸續到位,開始走上脫貧之路,發展養殖、鼓勵種植、退耕還林、教育扶持、金融貸款等多種國家扶貧項目的落實到位,使王鐵有家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500元,加上各項公共目標達標,於2017年脫貧摘帽。

脫貧摘帽是實現了,但是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還得靠自己的雙手。王鐵有有一個朋友,是做豆腐的,每天產量600斤,淨收入600元。由於他常去朋友家,感覺對做豆腐的各個環節流程也差不多掌握了,覺得可以試一試。於是,王鐵有琢磨著創辦一個豆腐作坊。第一書記薛保斌和駐村工作隊得知了王鐵有的創業想法後,表示全力以赴支持他。雖然脫貧摘帽了,但是開個豆腐作坊資金還是難以籌湊。第一書記薛保斌立即聯繫幫扶單位區中醫院院長李旭鵬進村調研、聯繫我的朋友探討,最終幫扶村單位區中醫院決定資助購買自分渣磨漿機,王鐵有朋友贊助一些製作工具,村裡幫助搭建小廠房。看到大家都在為自己忙碌,王鐵有下決心幹出個樣兒來。做豆腐很苦,每天凌晨2點,當大多數人還在沉睡的時候,王鐵有和家人就開始忙活起來了。浸泡、打漿、燒漿、過濾、點豆腐、壓豆腐……一道道繁瑣的工序下來,一坨坨白白嫩嫩的豆腐就新鮮出爐了。創業之初,王鐵有每天早上7點左右騎著三輪車挨家挨戶叫賣,讓人先試吃,再購買。如果消費者滿意再買,不滿意包退,這樣做了近半年,才慢慢做開來。最終,在王鐵有的辛勤付出和不斷鑽研下,豆腐生產技術日漸成熟,質量不斷提高,銷量也大幅上升。從剛開始每天艱難地生產一籠豆腐,到如今的每天熟練生產兩籠。現在,每天生產的豆腐與豆渣銷售一空。這讓王鐵有一下點燃了生活的激情,對生活有了新的期盼。同時,他還餵養了絨山羊,山羊的存欄數也由原來的十幾只變為現在的三十幾只,每天產生的豆腐渣也足夠餵羊,年收入達4萬元的王鐵有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穩。

每個人不可以選擇自己的出生,但可以選擇人生的精彩。無論什麼樣的人生,只有經歷過才會懂得;奮鬥過,才會有意義。下一步,王鐵有打算擴大生產規模,儘自己的力量,把豆腐這門生意越做越好,把日子也越過越好,保證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不掉隊。(張美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