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鬧花燈,祝大家元宵節快樂!天官大帝誕辰,上元天官賜福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元就是一),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正月十五鬧花燈,祝大家元宵節快樂!天官大帝誕辰,上元天官賜福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十五元宵節在甘泉宮祭祀“太一”,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

司馬遷所作《太初曆》,就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

《隋書·音樂志》記載: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正月十五鬧花燈,祝大家元宵節快樂!天官大帝誕辰,上元天官賜福

元宵節的節期與慶祝活動,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到了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猜燈謎等“百戲”(雜技)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正月十五鬧花燈,祝大家元宵節快樂!天官大帝誕辰,上元天官賜福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在山西的縣城一級城廓甚至鄉,鎮中,這些居民集中地,繁華熱鬧區,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滿街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到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觀燈”已經成為山西民間群眾自發的活動,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太原一帶,太谷縣的燈是很有名氣的。太谷的燈,以品種繁多、製作精巧、外觀引人出名。

正月十五鬧花燈,祝大家元宵節快樂!天官大帝誕辰,上元天官賜福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

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正月十五鬧花燈,祝大家元宵節快樂!天官大帝誕辰,上元天官賜福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正月十五鬧花燈,祝大家元宵節快樂!天官大帝誕辰,上元天官賜福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舞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朝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動作。古代有辟邪獅子的說法。

正月十五鬧花燈,祝大家元宵節快樂!天官大帝誕辰,上元天官賜福

百戲又稱雜技,大約在 新石器時代,中國的雜技就已經萌芽。原始人在狩獵中形成的勞動技能和自衛攻防中創造的武技與超常體能,在休息和娛樂時,在表現其獵獲和勝利的歡快時,被再現為一種自娛遊戲的技藝表演,這就形成了最早的雜技藝術。雜技學術界認為中國最早的雜技節目是《飛去來器》。這是用硬木片削製成的十字形獵具,原始部落的獵手們常用這種旋轉前進的武器打擊飛禽走獸,而在不斷拋擲中,他們發現不同的十字交叉,在風力的影響下,能夠迴旋“來去”,於是它就成了原始部落的氏族盛會中表演的節目。(歷史太悠久了)正月元宵佳節當然也不能少了 百戲 這個娛樂項目,

元宵節與佛教的淵源: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也就形成了元宵賞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在《景德傳燈錄》《東域傳燈錄》《延寶傳燈錄》《傳燈法師列傳》《天聖廣燈錄》《靖國續燈錄》《道明聯燈錄》《嘉泰普燈錄》《般若經》《維摩經》《大智度論》《施燈功德經》《業報差別經》等等書中都有說,點燈敬佛的重要。即燈就是佛,佛就是燈,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其光所照之處,眾生見者,煩惱和痛苦全部消除;身體健康、智慧增長。

正月十五鬧花燈,祝大家元宵節快樂!天官大帝誕辰,上元天官賜福

元宵節與道教的淵源:每年的正月十五即民俗 元宵節,又是道教文化中的上元節(這就是被稱為 上元節 的原因)。道教文化與民俗文化相互融合,交匯出獨有的“過十五”文化。

正月十五之所以稱為上元節,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道教經義《雲笈七籤》中:“夫混沌分後,有天、地、水三元之氣,後成人倫,長養萬物。”

正月十五鬧花燈,祝大家元宵節快樂!天官大帝誕辰,上元天官賜福

上元節與道教崇奉的神靈有關。道教是崇拜多神的宗教。道教崇奉的神靈種類繁多,其中三官大帝就是地位較高且較有影響者。三官大帝即天、地、水“三官”。天官能賜福、地官能赦罪、水官能解厄,分別誕生於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各地的人們為了祈福、拔罪和禳災,多分別在這三個日子舉辦“上元會”、“中元會”和“下元會”。

因此,道教將正月十五日定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

正月十五鬧花燈,祝大家元宵節快樂!天官大帝誕辰,上元天官賜福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