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門之變”始末,一場由陰謀家操縱的“無意義”政變

說起中國歷史上的宮廷政變,那可是數不勝數,每一次政變都伴隨著殺戮或者權力的更迭,有的會引起當權者的深刻反思,有的甚至會直接導致國家的動亂,造成國力逐漸衰弱。

然而有這麼一次政變,它不僅過程簡單到令人匪夷所思,就是政變本身也沒有多大的意義,被史家評價為"甚無意義者",這就是發生在明朝景泰時期的"奪門之變",也稱"南宮復辟"。

“奪門之變”始末,一場由陰謀家操縱的“無意義”政變


接下來,我們就來詳細說一下這一場並不怎麼精彩的政變,當然了,雖然整個政變的過程算不上精彩,但是其背後的原因還是非常有趣的,要不然怎麼會發生這麼一場令人不可思議的鬧劇呢?雖說過程不夠精彩,但我們也要先拿出來說一說,方便大家有一個整體的瞭解。

"奪門之變"發生在景泰八年,也就是公元1457年,至於背景最早可以追溯到八年之前,明英宗朱祁鎮受到大太監王振的蠱惑御駕親征瓦剌,結果造成明軍精銳盡喪,自己也成了瓦剌的俘虜,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土木堡之變"。後來瓦剌首領也先率軍進攻北京,于謙等人為了局勢的安定,不得以另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帝,並積極組織抵抗,打敗了也先,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也先見朱祁鎮已然沒有了作用,一年之後,便通過議和把他放歸了明廷,可是這一回來就尷尬了,朝中有新皇帝,他便成了太上皇,被弟弟軟禁在了南宮之中,成為了最大牌的"囚犯",這一待就是七年。景泰八年朱祁鈺一病不起,眼看就要魂歸那世去了,武將石亨,文臣徐有貞還有太監曹吉祥等人發現有機可乘,便一起密謀,糾集家丁死士上百人,趁夜色打開了皇城東華門,進攻南宮,說是進攻,其實根本就沒有抵抗,他們這些人進攻的只是南宮的圍牆,一通叮鈴咣噹的強拆,這才進入南宮見到了被囚的朱祁鎮,說明了來歷,朱祁鎮便和他們一起向奉天殿挺進,來到大殿,武士不知就裡,想向前阻止,被朱祁鎮一聲"我是太上皇"給輕易的叱退···天亮了,等大臣們都來上朝的時候,才發現,原來這一夜已經天翻地覆,太上皇又成為了皇帝,於是一班文武沒有任何的反對,一齊伏地而拜,恭賀"新皇登基"···

整個政變的過程就是這麼的簡單,兵不血刃,沒有抵抗,沒有反對,京軍在哪兒?禁衛軍在哪兒?于謙又在哪兒?單看整個政變的過程,的確是不明就裡,可要是瞭解了其背後的原因,這些疑問就迎刃而解了。

“奪門之變”始末,一場由陰謀家操縱的“無意義”政變


一、"甚無意義"正是政變輕易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這個"甚無意義"到底該怎麼理解。

1、 皇位本就會還給朱祁鎮一脈。

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局面呢?其實朱祁鈺在登基伊始,立的就是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他登上皇位實屬形勢所迫,在當時人的眼裡,就覺得以後皇位還給朱祁鎮一脈是理所應當的,可是權力是一種令人著迷的東西,一旦沾染上了想再放棄可就難了,朱祁鈺也是正常人,他也有這種心態。

當聽說朱祁鎮要回來的時候,朱祁鈺就很不情願的說"我本來就沒想當這個皇帝,是你們這些大臣非要讓我當的",言下之意就是既然我已經成為皇帝了,已經合法了,再迎回朱祁鎮,那我應該怎麼辦啊?於是于謙等人便說"皇位既然已經確定,就不會更改了",得到了這樣的承諾,他才同意將朱祁鎮給迎接了回來。回是回來了,但卻被他軟禁在了南宮裡面,不過朱祁鈺還是比較仁慈的,並沒有對這個哥哥起殺心。但這並不代表他甘願再把皇位還回去,於是他想方設法的廢掉了朱見深,重新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這一舉動,引起了朝中的軒然大波,無數的朝臣起來反對,可見在大臣們的心目中,你只是一個臨時的皇帝,最終將皇位還回去是理所應當的。

“奪門之變”始末,一場由陰謀家操縱的“無意義”政變


無奈這個小太子太不幸了,一年之後就夭折了,然而這是朱祁鈺的獨子啊,那麼你沒有兒子了再把朱見深給立回去豈不是應當的?可是朱祁鈺不這麼認為,他覺得自己還年輕,還能生個兒子出來,於是就一直沒有立太子,可是他也很悲劇,也一直沒有生出兒子,到後來病重之時,太子之位必須確定了,朱祁鈺這才聽從了于謙的建議,同意重新立朱見深為太子,準備第二天上朝之時就把這件事給確定下來,然而就在這個夜晚,政變發生了。

由此可見,政變發不發生,皇位都會迴歸朱祁鎮一脈,而且那時候朱見深還年幼,就算是登上皇位,實際掌權的肯定也會是朱祁鎮。然而在石亨、徐有貞、曹吉祥這些陰謀家的心裡可不是這麼想的,如果真是順理成章的朱見深成為太子,那麼于謙這些人可以說是擁立有功,他們這些人就更加沒有了翻身做主人,剷除異己的機會了,於是他們便想出了讓朱祁鎮復辟這一出,也就是說這完全是由他們操縱的,為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採取的"無意義"的行為。

“奪門之變”始末,一場由陰謀家操縱的“無意義”政變


2、 正統性的歸屬根本不是問題。

政變成功之後,石亨等人便開始了自己的報復行為,他們請求朱祁鎮殺掉于謙,然而朱祁鎮卻說"于謙確實有功",此時徐有貞便說"不殺于謙,此舉無名",這可是一記重拳,直直的就打在了朱祁鎮的心上,於是朱祁鎮也是十分無奈的以謀反的罪名下達了誅殺于謙的命令,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于謙就被這些陰謀家們給算計死了。

其實就朱祁鎮而言,真的有這個必要嗎?完全沒有,他估計也是不自信,做過瓦剌的俘虜,當了七八年的囚徒,認為自己重新奪取皇位不夠具有說服力,再加上受了這些奸佞小人的蠱惑才會做出這樣的舉動。

“奪門之變”始末,一場由陰謀家操縱的“無意義”政變


要說起正統性,其一他之前就是名正言順的皇帝,此次政變只是拿回了原本屬於自己的東西,其二滿朝文武並沒有什麼強烈的反對意見,既然大臣們都支持,你還有什麼必要懷疑自己的正統性呢?就像後來內閣首輔李賢對朱祁鎮說的"皇位本來就應該是您的,您還一直說奪門不就是承認自己的皇位來的不正嗎?當時郕王(朱祁鈺)又沒有子嗣,大臣們都擁戴您復立,何必用奪呢?"朱祁鎮這才真正的明白了其中的緣由,也後悔自己殺了于謙王文等人了。

不得不說,這些陰謀家們真的是摸準了這一切的脈搏,借這個模稜兩可的契機實現了自己內心卑鄙齷齪的想法。

正是有這麼多的理所應當,順其自然,才沒有引起了太多人的反對,即便是有人提前洞悉了政變的發生,也認為發生就發生了吧,反正對既定事實也沒有太大的影響,自己又何苦去趟這趟渾水呢?

“奪門之變”始末,一場由陰謀家操縱的“無意義”政變


二、和朱祁鈺與于謙的處事風格有關。

先說于謙,于謙性格正直剛毅,每每遇到不如意之事,便會拍著自己的胸脯感嘆"不知這一腔熱血會灑在哪裡?",性情剛直,看不慣的事情便多,在他的心裡始終有一條不可動搖的是非標準,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往往不太會注重他人的感受,這樣的性格在權力場上是非常容易得罪人的。比如上面說到的石亨,石亨其實一直是于謙的副手,然而這個副手卻一直對於謙耿耿於懷,北京保衛戰之後,論功勞,他遠不及於謙,可是得到的封賞卻是一籮筐,他便覺得內心有愧,就想推薦于謙的兒子于冕入朝為官,無奈于謙認為這是徇私情,枉顧國事,還在皇帝面前好好的把石亨數落了一頓,石亨便覺得這個人怎麼這麼不近人情,心裡便一直不痛快。于謙因為北京保衛戰的舉世之功,儼然成為了朝中的一號人物,樹大招風,加之他喜好直接插手六部之事,這就更加引起了朝臣的不滿,然而像于謙這樣正直的人,肯定也不會培植親信,拉幫結派,以至於真心傾向於他的人並不多。

“奪門之變”始末,一場由陰謀家操縱的“無意義”政變


再說代宗朱祁鈺,所謂人以群分,他本身的性格和于謙很像,也是十分的正直,在他為政期間,他始終和于謙站在一條戰線,不重視結黨營私,不重用特務或者宦官,說白了就是身邊沒有自己的死黨,如果他有一大幫為他私人效力的死黨,也不至於自己在病重之時外面的事情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掌控。唉,這真是一種無奈,到底哪種做法才是正確的呢?如果他們能把威脅清除掉還會有後來的這些事情嗎?如果真的這麼做了,于謙還會被後世的人們頂禮膜拜嗎?我們只能感嘆人性的無常,感慨時事的多變了。

然而反觀朱祁鎮,卻是一個非常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他處事圓滑,凡是和他交往一段時間的人都會在心理上更加傾向於他,在他在做瓦剌俘虜的時候如是,在朝中大臣心目中如是,在皇太后的眼裡面亦如是。最要命的就是皇太后這一關,奪門之變之所以會這麼的順利,肯定和這位皇太后有關,在朱祁鈺病重之時,說話最有分量的恐怕就是這位皇太后了,她既然也更加喜歡朱祁鎮,又是在這樣特殊的情況下,她只要讓整個皇宮的防守機制處於癱瘓狀態,就對朱祁鎮的政變產生不了什麼威脅。這就是為什麼整個政變的過程之中,禁衛軍只是成為了一家看客,因為他們聽的是命令,你有命令讓我去執行可以,可是面對突發狀況,他們是處理不了的,他們沒有這個權力,也沒有必要冒這樣的風險。

“奪門之變”始末,一場由陰謀家操縱的“無意義”政變


三、按兵不動。

到了明代,皇權得到了空前的強化,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離,在軍政一體的皇權政治下,石亨想調動軍隊來發動政變是很難的,所以整個政變幾乎沒有軍隊參與,他們只是糾集的私人武裝,如果此時真的有軍隊介入,他們這些人都不夠塞牙縫的。

再說于謙,他可是執掌的兵部,為什麼在政變之時他沒有調兵平亂,在事後又沒有帶兵起來反對呢?

這就不得不再一次提到于謙的偉大之處了,種種資料表明,于謙事先是知道這件事的,然而他能怎麼辦呢?調動軍隊平亂,對於他來說根本不是什麼難事,可是真要這麼做了,朱祁鈺肯定會毫不手軟的將朱祁鎮殺掉,甚至還會禍及朱見深,如果他們都死了,現在國家又沒有繼承人,勢必會造成朝中大亂,引發不可知的巨大災難。于謙為了保住這幾位皇帝以及皇位的繼承人,選擇了以大局為重,明知這一舉自己沒有什麼好下場,他依然選擇了大義,舍小家為大家,選擇了沉默。這也正是前面提到的那些原因,既然這樣了,於大局無礙,又何必為了自己的安危賭上國家的命運呢?如果真的只是石亨等人密謀作亂,相信于謙會果斷派兵予以消滅的。

“奪門之變”始末,一場由陰謀家操縱的“無意義”政變


縱觀整個"奪門之變",過程算不上轟轟烈烈,可是在這背後的種種因素不得不令人唏噓感嘆,這只是一起由陰謀家操縱的一場鬧劇,可是在這場鬧劇中我們看到了多少的人性的光輝與醜惡,看到了多少不為人知的陰謀鬥爭,有令我們讚揚的,有令我們鄙夷的,一切事情的發生與一切事情的結果都有它的必然性,而在這個必然性後面更重要的是深刻的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