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再现大规模疫情可能性很小

2020-04-27 08:44

环球时报

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接受《环球时报》专访

本报赴武汉特派记者   郭媛丹

曾人满为患的金银潭医院如今变得安静,消杀完成后将开门就疹。郭媛丹 摄

张定宇一直战斗在抗疫第一线。

“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6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米锋通报了这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作为武汉的传染病专科医院,最先打响抗疫之战的金银潭医院被喻为“风暴之眼”。目前金银潭医院正在进行消杀工作,不久后将开门就诊。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24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武汉再次发生大规模疫情可能性很小,但医院会在“清零”后辟出病区,准备好继续收治零散的新冠肺炎病例。

这种传染病不会常态化

金银潭医院从2019 年12月27日接收首批新冠肺炎患者开始,一直奋战在疫情一线。张定宇介绍说,包括9名医护人员在内,金银潭医院在疫情期间一共有21名员工被感染,目前全部康复。

金银潭医院目前为止还没有开始收治其他病患。新冠肺炎患者“清零”之后,医院先要进行消杀工作,然后开始收治其他传染病人。“我们会设置一两个病区收治零散的新冠肺炎病例,各病区会按部就班开展正常医疗活动。”张定宇表示,作为一家传染病医院,新冠肺炎病例的存在不会干扰到医院的正常工作。“医院病区是分开的,每层楼隔离着结核病、肝炎等不同传染病患者。”

对于武汉解封后的疫情发展,张定宇认为,“如果按照当前防控措施坚持下去,武汉再次发生大规模疫情的可能性很小,只会有一些散发病例或者少量聚集性病例。”张定宇认为,新冠肺炎是人类史上一次罕见的传染病疫情,如果防控得当,不会转为常态化。他表示,传染病目前不是威胁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只是因为此次感染人数比较多,加上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法,所以导致全球性的恐慌。张定宇相信,类似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大规模传染病“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是第一次,也肯定是最后一次。这种规模的传染病基本上是一两百年才暴发一次。”但他同时警告说,中等规模的传染病,比如2009年H1N1禽流感、2017年H7N9禽流感等,每隔三五年,甚至一两年就会冒出来。

及时送检样本是关键

早在2019年12月27日,武汉同济医院一名病人就转院到金银潭医院,随后湖北省新华医院也转来7名类似症状患者,他们都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张定宇迅速决定对患者进行肺泡灌洗,采集样本送至东西湖疾控中心和武汉病毒所进行检测。金银潭医院及时送检样本为后续检测报告的结论形成以及关闭华南海鲜市场的决策提供了依据,避免了更多感染病例的发生。

张定宇是如何在第一时间做出这样的正确措施?他将原因归于“已经有其他医院做出提示”。第一个提示是武汉市中心医院此前已经两次采集肺泡灌洗液,送到第三方检测机构后,通过基因序列得出初步结论“是和SARS相关的冠状病毒”。新华医院当时也对类似病症的7名患者做了咽拭子检测,但没能检测到病原体。张定宇认为这是第二个提示,对比两家医院不同的检测结果,他和院内专家经过分析判断,决定用肺泡灌洗进行样本采集。

在疫情暴发的早期阶段,张定宇曾在动员大会上当众落泪。张定宇回忆说,“当时危重病人急剧增加,不停有病人死亡,医护人员很无奈、很无助。”

4个月过去了,张定宇认为,这种恐惧在相当长时间里不会再有。“这源于后期我们采取的策略和措施,包括危重病人救治方法多起来,救治成功率高起来,而且危重病人数量在不断下降”。张定宇表示,这种策略和措施不是某个救治方法,而是一整套解决方案。“包括封城的策略、设置方舱医院的措施,对危重症的救治方案以及国家政策层面上的援助。”虽然金银潭医院未来还将担负接收病人的重任,但现在张定宇心态很淡定。“即便在最无助时我们也是有力量、有信心的,不然不可能撑下来。这是对国家,对医护人员的信心,相信一定能最终战胜疫情。”

战胜疫情的决定性因素

张定宇说,在疫情暴发初期,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处于短缺状态。从解放军、上海医疗队进驻开始,共有十几支医疗队对金银潭医院提供援助。对于这些援助力量,张定宇用两个词回应:“感动”和“感谢”。“解放军和其他省市医疗队主动申请来支援武汉,毫不犹豫地冲进来,‘逆行者’真的是非常棒的描述。”

疫情期间,张定宇隐瞒了自己身患渐冻症的消息在一线工作。谈起自己的病症时,他非常平淡,“这是慢性病,不过现在有人告诉我这个病有可能突然加速。”除了走路有点跛行,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张定宇是一个病人,他也从来没觉得自己是病人。“生病是很私人的事情,我没有和上级组织汇报。因为病情严重了就不能工作,我必须抓紧把手里的工作做完。”

4月10日,湖北省委组织部拟提拔重用4名在疫情防控中表现优秀、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张定宇就是其中之一。张定宇曾前往阿尔及利亚医疗队援助工作两年,参与过汶川地震救灾,他还是湖北省第一位“无国界医生”,在巴基斯坦参加过医疗项目。张定宇表示,医护人员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可以感到愉悦,但在疫情面前,他更为深刻地感受到国家强有力的动员机制,这才是战胜疫情的决定性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