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人冬天穿什麼?

在現代,北方冬季的嚴寒也不是什麼令人擔憂的事——一件棉衣就解決。但是,在同樣寒冷、棉織物尚未普及的古代,人是如何抵禦寒冬的呢?

01 原始社會

夏商周之前,文物不太多,大概是樹葉樹皮加烤火,間或可以弄快獸皮用,有大約6000~7000年前的野生葛麻織物,見下圖。

中國古代人冬天穿什麼?

02 夏商周~唐宋 約3000年,絲麻

從夏商周開始到現在,大約四千年,前三千年以絲、麻為主,之後的一千年,逐漸轉變為棉花為主。

古代皇室及貴族階層,不是可以穿裘麼?

羔羊皮、狐白裘等高檔動物毛皮,王室貴族當然可以用。

當年秦王要殺孟嘗君,孟嘗君沒辦法了只好賄賂秦王王妃,於是就贈了一件裘皮大衣,秦昭襄王一高興,立即就放了孟嘗君,連帝王都特別寶貝的裘皮大衣,一般的王公大臣大概不會人人一件。

看昭君出塞,北方遊牧民族貂裘、皮衣冬季應該比較普遍。

中國古代人冬天穿什麼?

農村老百姓,大多配一些獸(以及家養的豬狗牛羊)皮加鳥(以及家養雞鴨鵝)毛組合的衣服,衣服材質主要是就地取材。

比如西北地區古代一件羊襖穿個幾百年是沒問題的。我老家河北農村,我奶奶的一件羊皮襖直到老人家78歲離世,還很新,不過我們都不需要這樣的衣服了,大概就是長這樣。

中國古代人冬天穿什麼?

自夏商周至唐宋的三千年間,中原大地除了栽種粟、麥、稻等糧食作物外,主要栽種桑、柘、大麻、苧麻等。

白居易《秦中吟·重賦》詩說:“厚地植桑麻,所用濟生民。”

隨著人口的繁衍和土地的墾殖,處處有綠廕庇野的桑樹和柘樹,絲麻,不僅作為紡織品的原料,麻更是可以製作成麻繩之類,而絲絮,則是製作被褥、冬服等的原料。

《重賦》詩描寫“官庫”內“繒帛如山積,絲絮似雲屯”,官府向民間徵收大量絲綿,即是供官員、軍人作冬服之用。

李白《子夜吳歌》說:“明朝驛使發,一夜絮徵袍。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就生動地描繪了一個女子為征夫趕製冬袍之情景。

中國古代人冬天穿什麼?

中國古時所謂的布,一般是指麻布,人們用“布衣”一詞形容平民百姓,是因為窮人穿不起絲織品,只能以麻布蔽體。

唐宋時期還有一種紙裘,用楮樹皮做的紙加上胡桃和乳香一起蒸煮,增加紙的柔軟性之後,再壓成一張紙來剪裁衣服。

這種紙柔韌、厚實、不透氣,為了增加保暖功效,在做成紙衣的時候,還得往中間再添一些麻絮。這種衣服不但乾淨、漂亮,保暖性還特別的好,關鍵就是它用料不廢。穿舊了、穿破了,修一下、補一下,還可以繼續穿。圖為唐代紙裘。

中國古代人冬天穿什麼?

陸游《霜風》詩說:“十月霜風吼屋邊,布裘未辦一銖綿。” 另一《泛舟過金家埂贈賣薪王翁》詩說:“軟炊豆飯可支日,厚絮布襦聊過冬。” 都反映了當時尚可飽暖的生活水平,是麻布作面料的絲綿冬服。

宋徽宗時,設居養院,類似今日之養老院,規定八十歲以上老人“夏月支布衣,冬月衲衣絮被”,即“布絮衲被”。有一位一百零一歲的老人鹹通“冬月給綿絹衣被,夏單絹衫袴”,作為特殊優待。

自秦漢迄唐宋一千五百年間,絲麻維繫著數千萬,甚至上億中國人的衣著、被褥等生活必需。當時固然有衣不蔽體者,但也有浪費綾羅綢緞,用之如泥沙不惜者。兩者相抵,尚有絲綢經海路和陸路出口,馳譽古代並不發達的國際市場。圖為南北朝的帛畫

中國古代人冬天穿什麼?

漢武帝時,曾一次“均輸帛五百萬匹”,這正反映了當時絲織品產量之多。

宋英宗時,主管財政的三司使蔡襄上奏,說一年內通過和買、徵稅等途徑,共收入絲麻織品8745535匹。

宋神宗時,官府兩稅收入中有絲綿一項,為5,850,356兩。按16兩為1斤,1宋斤約合0·6公斤估算,約摺合219噸。若以1億人口,每人平均每年耗費絲綿4兩的保守估計,絲綿年產量亦須1·5萬噸。

03 棉花時代

棉花起源於印度,印度已有5000年以上種植棉花的歷史。2000多年前,漢朝時引入到我國,在《後漢書》中有記載,海南島的部落向漢武帝進貢棉花。因為棉花柔軟禦寒,成為了貴族的專享。

從漢代到宋代,棉花種植始終侷限於華南及以南地區,相關產業發展也非常緩慢。

直到北宋中期,經過漫長的幾百年,把棉花從多年生木本馴化成一年生草本,棉花種植才有了推廣價值。

松江女子黃道婆(1245-1330年)逃難到海南,學會了黎族人紡棉的技術,並將其與中原紡織技術結合。回到上海之後,黃道婆繼續改進棉紡織技術,升級、開發新式紡車。

中國古代人冬天穿什麼?

由此,中國的棉紡織技術開始突飛猛進,逐漸從南向北推廣,南宋已經到達兩浙、江南地區。

至元明時,棉花逐漸部份取代絲麻,成為中國重要的天然纖維作物。

元朝的王禎在著作《農書》中記載道:“其幅匹之作...茸密輕暖,可抵繒帛...且比之桑蠶,無採養之勞,有必收之獲,比之麻,免績緝之工,得禦寒之益。”

這段話意思是,棉布比麻布、絲綢更柔軟保暖,且紡織難度更低,還省去了種桑養蠶的勞苦。

棉花剛開始產業化的元代,出現了棉布、棉被、棉紗、棉襖、棉衣、棉毯、棉衫等眾多棉織物,當時的朝廷甚至以棉花為原料,製作了多種軍需物資。下圖為裡面包鐵、外面覆棉的棉甲

中國古代人冬天穿什麼?

明承元制。明初時,朱元璋進一步推動棉產業。他下令全國的自耕農凡十畝地以下的須植半畝棉花,十畝以上的累加,而且還有政策優惠。從此,棉花開始真正擁有與糧食、桑蠶這樣核心農作物同等的地位。

於是,從洪武年間開始,棉花走進平常百姓家。明代內閣大學士邱浚對此讚歎道:“地無南北皆宜之,人無貧富皆賴之”。

04 棉紡織工業的興起

棉花作為一種生活必需品,很適合個體家庭獨立生產,這導致從明朝起,我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體系變得更加內向而穩固。

因為棉織物已經是所有家庭不可或缺的商品,棉紡織業開始迅速膨脹。

明代徐一夔的《織工對》中記載:“鎮上傭工皆聚四方無籍之徒,每日不下數萬人...手提足蹴,皆蒼然無神色...雖食無甘美,而亦不甚飢寒”。正德年間的學者何亮俊也說過:“今去農而改業為工商者,三倍於前矣...誰復有種田之人哉。”

中國古代人冬天穿什麼?

根據一些學者統計,明清時期,中國棉布年產量約有6億匹,是英國工業革命早期的6倍,且這些棉布超過半數是作為商品進行買賣的。

05 棉花另外的功績

棉花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經濟上,其戰略價值也相當重要。東北關外之地,面積廣闊,土地肥沃,但直到明朝以前的中原王朝都很難在遼東半島以北地區建立穩固、長期的統治。

直到明清時期,伴隨著棉紡織業的發展,東北地區的人口承載量才開始顯著上升。這其中的客觀因素就和棉花的普及不無關係。


參考資料:潘思敏 《有棉花之前古人冬天穿什麼》?

《棉花的種植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