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熱泵烘乾技術促進糧儲安全

本文來源:中國政協報 作者:高志民

推廣熱泵烘乾技術促進糧儲安全


國家統計局公佈201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6384萬噸。糧食收穫時水分均在20%以上,安全收儲水分應該控制在15%以內,高水分含量易黴變,所以糧食烘乾是長期儲藏前的一個必要手段。

“你知道嗎?與小戶種植、太陽能晾曬烘乾的情況不同,集約化經營使得集中收穫後的糧食受場地和天氣制約,無法及時曬乾,造成黴變、發芽等損失的產量達5%左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180億到240億元。”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二商東方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唐俊傑是來自於食品安全領域的委員,提到糧食安全,直言應用熱泵烘乾技術,提升糧食品質勢在必行。


熱泵烘乾技術優勢明顯


“從2011年開始,以燃煤熱風爐為主要熱源的烘乾設備被列入國家農機補貼目錄。糧食烘乾機銷售量從2012年的1500臺,快速增長至2017年的1.87萬臺,7年增長12倍,而糧食機械化烘乾率僅有20%左右。”唐俊傑介紹說。


近幾年,煤改清潔能源,各地明令禁止使用燃煤熱風爐作為熱源。考慮到我國富煤、缺油、少氣的能源現狀,作為能源替代方案的太陽能、生物質、柴油、天然氣、電熱均有明顯的缺陷,使用熱泵糧食烘乾技術來取代傳統燃煤熱風爐為主的高能耗、高汙染的烘乾技術,在節能、環保和高效方面優勢明顯。

熱泵技術是通過壓縮和換熱過程將熱量從常溫環境溫度泵送到高溫有限空間,其供熱效率達到電加熱的3~7倍,是傳統制冷空調技術的一種應用形式,多種形式的熱泵技術在建築供熱領域已經得到廣泛應用。


熱烘乾技術不斷進步


近幾年,國家鼓勵“煤改電”,在傳統糧食烘乾領域應用熱泵技術非常適應我國的能源特色。國內很多製冷企業已認識到熱泵技術對於農特產品烘乾的價值,從廣東開始逐漸向北進行了大量的應用,這些應用比傳統燃煤烘乾節能率高出40%~70%。江浙一帶複雜環境下的稻穀小麥熱泵烘乾技術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廣。

2015年開始,針對東北高寒地區冬季玉米烘乾難題,中科院理化所周遠院士團隊,提出了多級熱泵糧食烘乾技術,聯合相關企業成功研製了可以在東北高寒地區高效工作的塔式糧食熱泵烘乾裝備。該熱泵烘乾系統採用全封閉結構,烘乾過程能耗低、無粉塵、無汙染排放,烘乾的糧食品質優良、色澤鮮亮;在-20℃的環境下,烘乾塔的送風溫度可以達到70℃,相比燃煤系統節能35%以上。由於烘乾溫度相對較低,烘乾後玉米的裂紋率、破碎率、脂肪酸值大大降低,無烘傷粒、焦煳粒、爆花粒產生,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傳統烘乾汙染重、成本高、質量差等難題。該技術屬於國際領先創新技術。


新技術推廣的建議


國有糧食儲備已經建立起中央、省、縣(市)三級儲備體系,由中儲糧、中糧、華糧、地方儲備等國有企業主導,大部分糧食進入國家糧庫,“政策糧”市場特徵明顯。應用熱泵烘乾技術,提升糧食品質勢在必行。為此建議:

一是強化標準引領,促進質量提升。建議進一步提高糧食烘乾設備節能環保標準,鼓勵協會、學會、聯盟等社會團體制定烘乾領域綠色技術、創新產品、售後服務、回收拆解和再利用等方面的相關標準,將其作為節能審查、政府補貼、工程招標、節能技改、檢驗認證、產品推廣、市場監管等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據。

二是設立糧食熱泵烘乾專項資金。圍繞我國大宗稻穀、玉米、小麥的規模化烘乾問題,結合大型連續式和小型批式熱泵糧食烘乾的成功案例,聯合國家農業農村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結合各省市實際,設立糧食熱泵烘乾產業化推廣專項資金。在糧食主產區,以糧食烘乾企業為主體,開展熱泵烘乾技術的先行先試。鼓勵製造企業為用戶提供按需定製、精準適配的熱泵乾燥系統及裝備;對糧食烘乾加工企業應用熱泵技術進行設備更新、節能減排、循環增效等給予專項補貼,提高企業裝備水平,提升糧食品質,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