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桃林12年 只為奉化水蜜桃走得更好

紮根桃林12年 只為奉化水蜜桃走得更好

陳妙金在培育基地觀察和記錄桃生長的每個週期。

(周瓊 攝)

記 者 周 瓊

通訊員 王志勇

桃之夭夭,這是奉化區水蜜桃研究所副所長陳妙金的網名,從浙大畢業來到奉化12年,如今,桃已然在她的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桃樹下,捧著成熟的水蜜桃,插上麥稈一吸,手上便只剩下一個桃核和一張完整的桃皮,這是很多寧波人的心中對於水蜜桃鄉愁式的記憶。然而,在當年的奉化,水蜜桃只有寥寥幾個品種,品嚐週期短,運輸難度大。水蜜桃走出寧波困難重重。怎樣結合當地實際,對水蜜桃進行選育、引進、良種繁育及推廣,讓水蜜桃走得更遠更好?這正是陳妙金和同事們一直努力的方向。

在研究所的水蜜桃基地裡,陳妙金和同事們一起,通過和多個科研院所合作,先後開展了10個國家、省、市科研專項及產業化項目,3個縣級及自選課題項目。通過項目開展,引進國內外水蜜桃新品種28個,篩選出雜交優良單株8個,確定推廣良種8個,為今後水蜜桃雜交新品種選育奠定了紮實的種質基礎。研究所推廣的補充奉化水蜜桃晚熟市場的桃種“白麗”,每隻優果單價可賣10多元,成為當地桃農的“致富樹”。

能沉下心做研究,還得會上課堂做推廣。“科技成果不能停留在實驗室,只有得到轉換和應用才有價值。”因為這樣的信念,走出實驗室的陳妙金還是一位優秀的技術推廣員。

一堂如何給桃樹打農藥的課,被陳妙金上得充滿了感染力:“草甘膦一定要禁用啊,想想看,地上一片黃黃的,土壤板結,桃樹抵抗力下降,這怎麼種得出鮮美的桃子?”在她看來,對桃農的培訓有兩個關鍵詞:“當季”和“循環”。所謂當季,就是每年1月至4月農事季節,有針對性地為桃農開設病蟲害、土壤施肥、果實管理等課程講座;所謂循環,就是相同的內容不斷講、重複講、跟桃農的家人講,相信總有一次,可以把知識真的灌輸進桃農的腦海裡。

通過技術培訓班、發放科技資料、發表文章等手段,陳妙金始終走在積極推廣水蜜桃新品種、新技術的路上,每年她都會培訓桃農500餘人(次),下鄉指導農戶百餘次。12年來,她累計推廣水蜜桃新品種2萬餘畝,推廣水蜜桃標準化栽培技術6萬餘畝,推廣水蜜桃專用袋9億隻,水蜜桃專用肥9600噸。“如今,我們通過制定分類分級標準,指導農戶對水蜜桃進行分級銷售,我們很快就可以延長桃樹的全產業鏈,提升水蜜桃產業的產值,我有信心在未來三年,推進奉化水蜜桃實現年產值10億元。”陳妙金這樣告訴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