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與山西“走西口”的那些印記與淵源你都知道嗎?

眾所周知,山西和內蒙古都是我們國家的兩個省份,但在歷史上,山西的12個縣城竟然都被規劃在了內蒙古,放眼關外:為什麼說,呼和浩特是山西人的第二故鄉,在內蒙古中西部旅行的朋友們可能會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這裡的語言特點、飲食習慣、風土人情等與山西省非常接近。今天就聽小編來講講那些留在呼和浩特的“山西”印記!

呼和浩特與山西“走西口”的那些印記與淵源你都知道嗎?

從歷史上來看從秦漢時期開始,呼和浩特地區就是中原王朝的地盤。到了明朝統治時期,由於蒙古俺答汗與明朝已經和談,俺答汗的營地就在呼和浩特,明朝冊封俺答汗為順義王,呼和浩特被稱為歸化城。到了清朝統治時期,清朝皇帝也注意到了呼和浩特的地理位置,在這一地區建立了城堡,被稱為綏遠城。後來的綏遠省就是這麼來的,而綏遠省就是我們現在的呼和浩特,內蒙的省會城市。由於地理位置處於明朝和蒙古的邊境,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在這裡交匯。附近的晉商們看中了商機,小規模地在呼和浩特附近與後金、蒙古人等進行鐵器、茶葉與馬匹等交易。這個奇特的行政區劃分界一直存在數百年之久,直到今天,我們仍然能夠在呼市的尋常巷陌找到關於山西的斑斑印記。

呼和浩特與山西“走西口”的那些印記與淵源你都知道嗎?

△晉商在呼和浩特活動/視頻截圖

清朝時期"西口”最有名氣的旅商號是大盛魁。大盛魁的商業網點遍佈華北華南重要城市,它壟斷著外蒙古(現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各種資源,特別是馬羊牲畜及珍皮張、藥材,那裡的牧民把它恭稱為“賽音大盛魁”(即宮府老爺),活佛及多數王公都是它的債務,該商號的創始人是山西祁縣人王相廷,使大盛魁生意興隆通南北的經理是右玉的秦鉞以及晉幫夥友。清朝中葉之後,除了晉商奔波在山西及內蒙之間,還有大量的山西平民為了討生活來到了呼和浩特一帶的蒙地。這場人口大遷徙持續了超過兩個世紀,史稱“走西口”。西口文化也從軍事文化轉向成經濟和商貿文化!

呼和浩特與山西“走西口”的那些印記與淵源你都知道嗎?

當時因為中原人口爆炸增長、地少人多,在黃土高原上耕種的百姓經常顆粒無收。清政府逐漸開放蒙地,大批農民舉家遷徙到關外,實行“以邊養邊”長期戰略部署,開始邊民不準在蒙地過冬、不準帶老婆、不準蓋房、不準娶蒙 人婦,怕你賴下不走。邊民春天來了,秋天回去,跑“青牛犋”,又叫“雁行人”。他們呼朋喚友,結伴而行,走西口的人越來越多,有的舉家遷移,有的整村搬遷。時間長了,王爺管不過來,放任自流。“雁行人”慢慢蓋房定居,把老婆接來了,生孩子了,也娶蒙人婦了,過幾代,就把邊外當作自己的家鄉,不再逆來順受,說話也有了底氣。進入呼和浩特周邊蒙地的移民中,除了農民、放牧人、手工藝人外,當然還有具有冒險精神又吃苦耐勞的晉商。著名的晉商,比如祁縣、太谷、平遙商人,無不是從走西口起家。

呼和浩特與山西“走西口”的那些印記與淵源你都知道嗎?

現在包括內蒙在內,許多西北地區的人都會唱山西民歌《走西口》。一句“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頭,這一走要去多少時候,盼你也要白了頭。”,隨著晉人越來越多,晉綏兩地血脈相連、文化相通,甚至形成了一體化的經濟模塊與文化體系,這就為呼和浩特所在的綏遠地區長期受到山西管轄奠定了牢固的根基。從另一個角度看,山西與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在地緣上十分接近,而山西的人地矛盾則必然促使濃稠的人口密度向北部草原地區尋求稀釋,也最終造就了“歸化南北皆晉語”的盛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