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脫貧攻堅的“文物力量”

激發脫貧攻堅的“文物力量”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雨後復斜陽,關山陣陣蒼。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1929年2月,毛澤東、朱德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轉戰至江西省瑞金縣大柏地,利用有利地形伏擊圍殲尾追之敵國民黨軍第15旅劉士毅部,取得了朱毛紅軍下井岡山以來的第一次重大勝利,為紅軍挺進贛南閩西、開創中央蘇區打下了基礎,被陳毅譽為“紅軍成立以來最有榮譽之戰爭”。

日前,筆者來到大柏地戰鬥遺址,欣見王家祠、前村壁等戰鬥遺址與當地民居得到原生態護,仍珍存著原真的蘇區歷史場景和原狀的生產生活氣息,王家祠的“戰鬥部署”和前村壁的“累累彈痕”,把人們帶回到當年如火的蘇區歲月;新建的陳列館、遊客中心、公共廁所、參觀道路等公共設施,與美麗新村和勝利小鎮相連相通相融,既方便群眾又造富群眾,許多村民喜滋滋地端上了旅遊“金飯碗”,依靠種“紅軍糧”、做“紅軍餐”、賣“紅軍笠”等擺脫了貧困,過上了富足的小康生活。老百姓開心地說:“革命文物的保護利用傳承,為老區脫貧攻堅提供了重要的動力引擎。”

激發脫貧攻堅的“文物力量”

江西瑞金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中心,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所在地,素有紅色故都、共和國搖籃、長征出發地之稱。至今境內仍珍存著葉坪、沙洲壩、雲石山等革命遺址126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3處,館藏文物11118件(其中珍貴文物1076件)。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該市探索實施“革命文物+”精準扶貧工作模式,切實把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傳承融入城鎮建設、景區發展、鄉村振興、文明創建、產業開發等領域,充分激發革命文物的精神激勵力、經濟帶動力、區域發展力、項目支撐力和產業創新力,為推進老區高質量脫貧提供了不竭的“文物力量”。2018年7月,經過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織的第三方嚴格評估,瑞金市以零錯退、零漏評、群眾滿意度99.38%、綜合貧困發生率0.91%的優異成績,在贛南革命老區率先實現高質量脫貧摘帽,續寫了“紅色故都”新的榮光。

“革命文物+價值引領”

——激發文物扶貧的精神激勵力

針對一些貧困戶脫貧攻堅內生動力不足,“等、靠、要”思想嚴重,“靠著牆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等問題,瑞金市以“弘揚蘇區精神,決勝脫貧攻堅”為主題,在全市幹部群眾中廣泛開展“紅色文化育新人”活動,組織幹部群眾遊一次紅色舊址、觀一個紅色展覽、聽一堂紅色報告、看一臺紅色節目、講一個紅色故事、唱一首紅色經典、當一名紅色傳人等,讓幹部群眾在走近革命文物中感悟蘇區精神,傳承求真務實、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爭創一流的革命傳統,把扶貧同扶智、扶志結合起來,充分激發貧困群眾參與脫貧的內生動力。

激發脫貧攻堅的“文物力量”

紅井

為此,瑞金紀念館依託豐富的革命文物資源,策劃推出了《蘇區精神永放光芒》《中央蘇區廉政史蹟》《中央蘇區群眾路線史蹟》等專題展覽,創排推出了《八子參軍》《紅姑》《十七棵松》等蘇區歷史情景劇,精心打造了《紅井情深》《一生守望》等紅色現場教學點,致力讓革命文物“說話”“發言”,切實激發了革命文物的精神激勵力、道德滋養力和價值引領力。“蘇區時期,為了支持革命,模範瑞金傾盡所有,創造了第一等工作;進入新時代,貧困的帽子我更不願意戴,我們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後面貌,爭當脫貧攻堅的模範!”該市黃柏鄉身患殘疾的特困戶鄧大慶感觸地說。如今,敢闖敢幹的鄧大慶不僅自家率先實現脫貧,還帶領村民們創造了“一畝臍橙一萬塊、脫貧致富來得快”的脫貧奇蹟。

“革命文物+經典景區”

——激發文物扶貧的經濟帶動力

“走進紅色搖籃,尋根紅色中華,讓我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 2018年,瑞金市接待遊客135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70億元,同比增長31%和54.08%;2019年,接待遊客1831.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01.7億元,同比增長35.5%和45.2%,紅都之旅的品牌影響力和經濟帶動力不斷增強。

2012年6月28日,《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國家率先對原中央蘇區革命文物實施連片保護。在推進革命舊址維修“蘇區振興項目”中,該市按照“修舊如舊”、“最小干預”的原則,對70多處革命舊址進行了修復修繕,並把革命文物集中連片大保護與建設紅色旅遊大景區結合起來,依託“一蘇大”革命舊址群、“紅井”革命舊址群、“二蘇大”會議舊址群等革命舊址文物,整合打造“共和國搖籃”經典景區(總面積4550畝),啟動創建國家5A級景區工作,深挖紅色內涵、活化舊址陳列、完善主題景觀、創新紅色體驗,致力讓紅色歷史“動”起來、“活”起來,全面推進管理服務國際化、標準化、精細化、人性化等,切實提高紅色旅遊的教育性、參與性和體驗性,擦亮了共和國搖籃景區“金名片”。2015年7月20日,全國旅遊資源規劃開發質量評定委員會正式批准瑞金共和國搖籃景區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這是贛州市第1個,江西省第7個國家5A級景區,也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地和全國十大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

“革命文物+主題小鎮”——激發文物扶貧的區域輻射力

“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近年來,瑞金市以紅井舊址、中革軍委舊址、中共蘇區中央局舊址、二蘇大舊址等革命舊址群為依託,以初心和思源為主題,以沙洲壩鎮為示範點,按照景區標準全域建設紅色思源小鎮,大大提高了沙洲壩鎮的區域發展力、輻射力和影響力。

激發脫貧攻堅的“文物力量”

中共蘇區中央局舊址

陽春三月,踏訪這個聞名遐邇的紅色小鎮,宛如進入了一個沒有圍牆的紅色大課堂:新建的飲水思源廣場、蘇維埃廣場、紅井步行街、蘇區特色民宿、紅色文創小街等公共項目,與紅井、二蘇大、中革軍委等紅色舊址相通相連,恢宏的《浴血瑞京》實景演藝、美麗的幸福花海景區、紅火的紅源記憶培訓基地、淳樸的鄉村旅遊農莊等相融相宜,“吃、住、行、遊、娛、購、學”等每個要素每個細節,都浸潤著薪火相傳的紅色基因和歷久彌新的紅色記憶。據介紹,紅色小鎮已吸引當地2000多戶群眾從事相關產業或旅遊服務,正成為紅都之旅新的興奮點。“紅井,既是我們的初心之源,也是我們的幸福之源。依託革命文物建設紅色小鎮,邁開了我們高質量發展的新步伐!”沙洲壩鎮的幹部群眾如是說。

“革命文物+美麗新村”——激發文物扶貧的項目支撐力

實施“革命文物+古村保護+生態農業+休閒旅遊”,打造“中國健康第一村”。葉坪鄉朱坊村,是一個有近千年歷史的傳統古村落,是瑞金朱氏發祥地。中央蘇區時期,朱坊村成為中央紅軍醫院、紅軍衛生學校、中央軍委總衛生部等機關駐地和蘇維埃國家醫院、健康報社的誕生地,成為中國衛生事業發展的源頭。新中國成立後,紅色古村落朱坊村迎來“尋根問祖”的各方來客,國家衛生部、省(市)衛生廳、中國健康報社、中國醫科大學及附屬醫院等機關,相繼組織到朱坊村參觀訪問,發掘紅色醫療史蹟,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在脫貧攻堅中,該市以革命舊址保護利用傳承項目為支撐,實施“革命文物+古村保護+生態農業+休閒旅遊”,推進打造“中國健康第一村——朱坊村”。如今,走進朱坊村,展現在眼前的是一派和諧美麗的景象:全面修復的中央紅色醫院、紅軍衛生學校、健康報社等革命舊址,掩映在古樸秀美的古村之中,文化廣場、健身設施等一應俱全,山岡田野生機勃勃,往來穿梭忙碌的群眾和旅遊觀光休閒的遊客相得益彰。

激發脫貧攻堅的“文物力量”

葉坪

實施“革命文物+美麗新村+紅色培訓”,打造“蘇區振興樣板村”。葉坪鄉華屋是遠近聞名的紅軍烈士村,蘇區時期,當時僅有43戶家庭的華屋家家有人參加革命,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0人,其中17人壯烈犧牲在長征途中,留下了“17棵英雄烈士松”的壯美故事。在脫貧攻堅、振興發展中,華屋統一規劃建設了66套具有濃厚客家風情的新民房,在村莊後山建設了“信念亭”,打造了“信念的力量”“永恆的信念”兩堂現場教學課,修建了“長征體驗路”,在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了紅軍祠、設立了村史館,辦起了農家旅館、農家餐館和農業體驗園。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革命烈士居住過的土坯房進行了修繕,布展傳統農耕文化,延續紅色歷史文脈,讓人感受到紅軍烈士當年的艱苦生活和堅定信念。2016年,華屋整村實現脫貧摘帽;2019年,華屋接待各級黨員幹部培訓300多批2.5萬人次,成為“紅色文化教育村”“脫貧攻堅示範村”“蘇區振興樣板村”。

“革命文物+文創開發”——激發文物扶貧的產業創新力

在瑞金共和國搖籃旅遊區葉坪景區的遊客服務中心,有一家叫“紅都藝術館”的小店,店鋪經營人叫嚴恩浩,他經常和遊客互動,讓他們親手雕刻和印畫,有時也會在現場展示創作版畫“畫設計稿—木板雕刻—上油墨”的全過程,深受遊客的喜愛和歡迎。

激發脫貧攻堅的“文物力量”

紅色文創

嚴恩浩欣喜地說:“發展紅色文創,既滿足了遊客需求,又殷實了群眾腰包,還激活弘揚了紅色基因。”近年來,瑞金市充分發揮革命文物資源優勢,採取自主研發、授權開發、協作開發等方式,推出了一批紅色文創產品,打造架構了三大紅色文創產品體系:一是紅色文創日用品體系,緊貼生產生活實際,研發推出紅井泉、紅軍鞋、紅軍笠、紅軍服、紅井茶具、琉璃玉茶葉罐、紅井水晶杯等一批優質文創產品;二是紅色文創紀念品體系,緊貼遊客消費需求,研發推出《紅色珍藏》、《紅色中華》、紅色郵票、紅色瓷器、紅色像章、紅色象棋、蘇區精神筆筒、文房四寶、紀念園影雕等一批優質文創產品;三是紅色文創宣傳品體系,緊貼青少年特點和教育需求,研發推出紅色動漫、紅色版畫、紅色劇目、紅色電影、紅色書籍、紅色展覽等一批優質文創產品等。

文章來源:《中國文物報》2020年4月21日3版圖片來源: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官方微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國家文物局,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