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基本知識與探討、「二」

二、古錢幣坑口鏽色

先說一下銅鏽的由來。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常溼的情況下也不容易生鏽。入土後的錢幣經過幾十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錢幣的表面便起了化學變化,生成了銅鏽,正常情況下這種銅鏽是不會脫落的,這就是平常所說的鏽色入骨。一些偽品的鏽是經過特殊處理過裝飾而成的,雖很逼真,仔細觀察也發現是浮繡,不是從錢幣內部生成的,在沸水中浸泡後,鏽就會脫落。這也是作為鑑別古幣真假的重要手段之一。

古錢幣坑口分類有很多種,按坑口地理位置、繡的狀態等。按出土地理位置可以分成內蒙坑、東北坑、河南坑、山東坑、廣西坑等具有代表性的坑口。按繡的狀態基本分為生坑、傳世、熟坑三種(個人分法,也有其他各種分法,不一一而論)。

其中生坑又包括:土坑、水坑、沙坑、半沙坑、石灰坑等。先來看看生坑的含義:

1、生坑

生坑古錢幣長時間埋於地下,由於所處環境溫溼度和地理化學性質不同,以及金屬本身材質配比不一,形成各種豐富多彩的鏽色。

下面選擇幾種典型坑口進行說明:

(1)土坑

如圖所示的是東北土坑,與之對應的就是土繡。很顯然在錢幣表面有一層土一樣的東西,稱土繡。

古錢幣基本知識與探討、「二」

土坑錢幣

(2)水坑

“水坑”顧名思義指在水中或潮溼的環境中發現的錢幣,由於錢體受氧化後包裹裡層而隔絕氧氣,故能夠不著厚鏽,錢幣基本顯現原色,所以清錢水坑錢呈黃金色,俗稱“水坑金錶”。其特點是鏽色較薄或無鏽,錢體表面一般有深淺不一的凹坑。

水坑錢幣

古錢幣基本知識與探討、「二」


古錢幣基本知識與探討、「二」

水坑錢幣

(3)沙坑

在沙子的環境中發現的錢幣,特點是繡薄,大部分呈黃色,錢幣表面可能還留有沙粒,與土坑有一定的區別。

古錢幣基本知識與探討、「二」

沙坑錢幣

(4)石灰坑

石灰坑的特點是錢幣表面有一層白色。更進一步地石灰坑也可以稱為奶油坑,表面白色更明顯,似奶油一樣。錢幣處於被石灰包圍狀態,經過地表層的壓力,石灰和錢幣壓在一起,石灰表面的白色的東西與錢幣不是交織在一起的,個人認為不是跟錢幣反應生成的。黃銅錢幣容易出石灰坑,個人認為黃銅材質的錢幣和石灰兩種材質的黏附力相對比較強,這樣解釋比較合理。

古錢幣基本知識與探討、「二」

來看看一些古幣的鏽色對比:

(1)綠鏽

(2)藍鏽(爆藍、孔雀藍)

(3)硃砂鏽

(4)水銀古

(5)其他鏽(紅斑綠繡、藍綠鏽等)

古錢幣基本知識與探討、「二」


古錢幣基本知識與探討、「二」

2.熟坑

熟坑,是指出土時間較長的錢幣,經過人們長期流傳,錢體表面自然生成了一層呈褐色、黑色或深褐色等色澤的保護層。個人將它們定義在介於生坑與傳世包漿之間。在盤包漿裡,人們經常會說熟美,就是熟坑的意思,盤包漿到一定時候,有些泉友也稱之為老生坑。

古錢幣基本知識與探討、「二」

盤包漿

3、傳世包漿

傳世流程下來的錢幣,多是清錢和銅板,部分明錢也有傳世,其他朝代的很少,與之對應的包漿就是傳世包漿(傳世黃、鐵殼繡、帳鉤繡、房梁繡等),其中鐵殼繡可能是熟坑也可能是傳世包漿。

傳世黃、帳鉤繡、鐵殼繡

古錢幣基本知識與探討、「二」

傳世品以清錢、銅板居多,尤其好品傳世黃亮清錢,深受廣大泉友的喜愛,如熱門錢幣:清五帝、“錢到家”、好品銅元等,廣大泉友可以適當收藏。

古錢幣收藏基礎知識探討就分享到這裡,歡迎留言評論和交流@閃眼 @古玩古緣木子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