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基本知识与探讨、「二」

二、古钱币坑口锈色

先说一下铜锈的由来。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常湿的情况下也不容易生锈。入土后的钱币经过几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钱币的表面便起了化学变化,生成了铜锈,正常情况下这种铜锈是不会脱落的,这就是平常所说的锈色入骨。一些伪品的锈是经过特殊处理过装饰而成的,虽很逼真,仔细观察也发现是浮绣,不是从钱币内部生成的,在沸水中浸泡后,锈就会脱落。这也是作为鉴别古币真假的重要手段之一。

古钱币坑口分类有很多种,按坑口地理位置、绣的状态等。按出土地理位置可以分成内蒙坑、东北坑、河南坑、山东坑、广西坑等具有代表性的坑口。按绣的状态基本分为生坑、传世、熟坑三种(个人分法,也有其他各种分法,不一一而论)。

其中生坑又包括:土坑、水坑、沙坑、半沙坑、石灰坑等。先来看看生坑的含义:

1、生坑

生坑古钱币长时间埋于地下,由于所处环境温湿度和地理化学性质不同,以及金属本身材质配比不一,形成各种丰富多彩的锈色。

下面选择几种典型坑口进行说明:

(1)土坑

如图所示的是东北土坑,与之对应的就是土绣。很显然在钱币表面有一层土一样的东西,称土绣。

古钱币基本知识与探讨、「二」

土坑钱币

(2)水坑

“水坑”顾名思义指在水中或潮湿的环境中发现的钱币,由于钱体受氧化后包裹里层而隔绝氧气,故能够不着厚锈,钱币基本显现原色,所以清钱水坑钱呈黄金色,俗称“水坑金表”。其特点是锈色较薄或无锈,钱体表面一般有深浅不一的凹坑。

水坑钱币

古钱币基本知识与探讨、「二」


古钱币基本知识与探讨、「二」

水坑钱币

(3)沙坑

在沙子的环境中发现的钱币,特点是绣薄,大部分呈黄色,钱币表面可能还留有沙粒,与土坑有一定的区别。

古钱币基本知识与探讨、「二」

沙坑钱币

(4)石灰坑

石灰坑的特点是钱币表面有一层白色。更进一步地石灰坑也可以称为奶油坑,表面白色更明显,似奶油一样。钱币处于被石灰包围状态,经过地表层的压力,石灰和钱币压在一起,石灰表面的白色的东西与钱币不是交织在一起的,个人认为不是跟钱币反应生成的。黄铜钱币容易出石灰坑,个人认为黄铜材质的钱币和石灰两种材质的黏附力相对比较强,这样解释比较合理。

古钱币基本知识与探讨、「二」

来看看一些古币的锈色对比:

(1)绿锈

(2)蓝锈(爆蓝、孔雀蓝)

(3)朱砂锈

(4)水银古

(5)其他锈(红斑绿绣、蓝绿锈等)

古钱币基本知识与探讨、「二」


古钱币基本知识与探讨、「二」

2.熟坑

熟坑,是指出土时间较长的钱币,经过人们长期流传,钱体表面自然生成了一层呈褐色、黑色或深褐色等色泽的保护层。个人将它们定义在介于生坑与传世包浆之间。在盘包浆里,人们经常会说熟美,就是熟坑的意思,盘包浆到一定时候,有些泉友也称之为老生坑。

古钱币基本知识与探讨、「二」

盘包浆

3、传世包浆

传世流程下来的钱币,多是清钱和铜板,部分明钱也有传世,其他朝代的很少,与之对应的包浆就是传世包浆(传世黄、铁壳绣、帐钩绣、房梁绣等),其中铁壳绣可能是熟坑也可能是传世包浆。

传世黄、帐钩绣、铁壳绣

古钱币基本知识与探讨、「二」

传世品以清钱、铜板居多,尤其好品传世黄亮清钱,深受广大泉友的喜爱,如热门钱币:清五帝、“钱到家”、好品铜元等,广大泉友可以适当收藏。

古钱币收藏基础知识探讨就分享到这里,欢迎留言评论和交流@闪眼 @古玩古缘木子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