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什麼?是無數先輩的生命寫下的墓誌銘。它的精華之處,往往在歲月的磨礪中歷久彌新,我們追溯歷史,不僅為了不要遺忘什麼,而且為了新的發現、新的認識、新的感悟。
一九九六至九七年,我偕妻先後多次走訪163師當年鏖戰過的地區和生活在那兒的有關人員,徵集部隊當年進軍關東、參加遼瀋、平津戰役和南下作戰等有關文字和圖片資料。
走訪分三步走:一是走訪曾在163師戰鬥和工作的部分老同志或他們的遺屬;二是走訪一些國家級的軍事史料權威機構,摘錄和核實有關史料;三是走訪163師當年鏖戰和活動過的地區。通過這些,將散落在個人手中及有關方面的史料一點一點地收集上來。
為此,我先後輾轉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沿著163師前身曾戰鬥和活動過的地區,走訪一些當地人民政府和當年的支前模範;參觀中國軍事博物館、遼瀋戰役紀念館、狼牙山紀念館、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等,到軍事科學院等單位查閱有關戰史資料;預訂了一些與史料有關的書籍和複製品。
其間,走訪了幾十位曾在163師戰鬥和工作過的部分老同志,他們中有:163師第一任師長、原人民海軍副司令員周仁杰同志;第一任副師長、原人民空軍副司令員何挺一;第一任供給部部長(相當於現在的後勤部長)、原中國有冶金屬研究所所長兼黨委書記鍾貴富;師第一任衛生部副部長、原國防科工委衛生部副部長李世尚;7團第一任團長、原黑龍江軍區副司令員王中軍;7團第二任團長、原解放高等軍事學院院務部部長於慶華;原144師民運幹事、核工業部錦州262醫院的於清友;163師第六任師長、原二炮副參謀長閻永讓;第九任師長、國防大學校長邢世忠;原144師(163師前身)第一、第二任組織科長、原在海軍政治部工作過的蘇平、張力;144師第一任作戰科副科長齊平等人,走訪了陳文彪、吳彪等幾位已故老同志的遺屬、身邊工作人員。
走訪中,我始終得到了原在144師戰鬥和工作過的部分老同志和他們親屬的大力支持和熱忱關心,得到了一些老區人民及有關單位的大力協助,從中獲得了一些有珍貴歷史價值的資料和圖片,達到了這次走訪的預期目的。
走訪中,我看到當年吒叱風雲、拼搏沙場的將士們有的已經故去,健在的已邁入耋耄之年,有的患有不同程度的老年性疾病:有的癱瘓不起,失去了語言和聽覺能力;有的患上了老年性痴呆症,對當年的往事失去了記憶。但他們對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和人民軍隊的歷史記憶猶新,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了信心和希望,對用鮮血換來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繼承十分關心。當聽說老部隊為籌建師史館專門派人來走訪、收集當年的史料時,許多老同志和他們的親屬都表示出了極大的熱忱和很高的覺悟。許多老同志們不顧體弱多病、言行不便,有的放棄就診機會,親自接待我們;有的老同志拿出了珍藏多年的筆記本、撰寫的回憶文章,有的把自己珍藏了幾十年的相片奉獻了出來,並如藪家珍地向我們說起在144師戰鬥和工作的那段難忘歲月。每當說起當年的戰鬥、生活的情景,許多老同志都抑止不住內心的激動,往往一談就是三、四個小時,令我十分感動,也十分敬佩。
144師第一任作戰科副科長齊平同志,早在解放戰爭時期就是144師和48軍的英模,他患腦血栓多年,動過三次手術,但在走訪中,他堅持帶病接待我,並對我從各地翻拍的一些歷史性的相片,作了認真的辨認,對一些相片當時的背景和人物一一作了說明。為徵集和核實圖片史料起了關鍵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