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一份有內涵、有深度的書單......

文章來源 | 北京市檢四分院


讀書推薦

最美人間四月天

正是讀書好時節

書籍是人類知識的載體

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今天是第25個世界讀書日

來看看檢察官推薦的書單吧~

【世界讀書日】一份有內涵、有深度的書單......

【世界讀書日】一份有內涵、有深度的書單......

推薦書籍:《紅星照耀中國》

推薦人:綜合辦公室 趙婉茜

推薦詞:坦率地說在沒讀此書之前對於一個“外國人”寫的中國史感興趣程度不高,但也正是因為作者埃德加.斯諾埃是外國人,所以應該評價地更客觀,也更真實,又因為他被稱為“中國通”所以前不久選擇了這本書來閱讀。這本書記錄了斯諾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實地採訪的所見所聞,為我們帶來了一個有血有肉的中國工農紅軍人物圖鑑,一個與眾不同的角度,一幅磅礴大氣又細緻入微的畫卷。通讀全書後給我很大的震撼,特別是對第二章“去紅都的道路”中的一段話感慨良多,“雖然他們幾乎全體都遭遇過人生的悲劇,但是他們都沒有太悲傷,也許是因為年紀太輕的緣故。在我看來,他們相當快活,也許是我所看到過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國無產者。在中國,消極滿足是普遍的現象,但是快活這種比較高一級的感情,卻的確是罕見的,這意味著對於生存有著一種自信的感覺”。的確,我們的人生都會遇到各種挫折和自認為過不去的坎兒,既然客觀條件不能改變那麼主觀能動性的作用這時候就要發揮出來。遙想84年前的他們,每一步都涉及到這個國家、這個政黨的生死存亡,他們面臨的是比“柴米油鹽”更緊要的問題,然而他們是樂觀的,是打不垮的。人們說“情緒是最無用的東西”,我希望我在看過這本書後能更平和、更溫良、更樂觀,少一些情緒、多一些實效,少一些動嘴、多一些動手,把生命當作旅程,開出一片繁華。“生命旅程,願智慧之光照耀一生”。這本書是革命浪漫主義的集大成,“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世界讀書日】一份有內涵、有深度的書單......

推薦書籍:

《致命流感:百年治療史》

推薦人:第一檢察部 徐碧雪

推薦詞:從文明出現曙光至今,流感一直伴隨著我們,作為世界十大致命疾病之一,困擾著地球上所有的文明和社會。百年間,人類對流感有了深入的瞭解,但仍然無法阻止和戰勝它。病毒比人類更聰明,變異的速度超過了人體識別它的速度。我們不知道下一次流感大流行會在什麼時候來臨,但我們確定它會發生,經驗與教訓,是人類擁有的免疫力。流感大流行說明兩個問題:人們的身體處於危險之中,而大腦仍停留在舒適區。面對危險,我們在社會政策、物資儲備、衛生保健體系、媒體應對等方面做好準備了嗎?這本書由美國醫生傑里米·布朗創作,從醫學史、病毒學、診斷和治療、經濟學和流行病學、衛生保健政策、疾病預防等各個角度巧妙探討了這種病毒感染,也提供了三個方面的思考:人類對病毒的認知,應對流感的方式,以及我們為下一次大流行性疾病做好準備了嗎?這本書在此次疫情爆發期,更值得引人思考。

【世界讀書日】一份有內涵、有深度的書單......

推薦書籍:《史記的讀法》

推薦人:第二檢察部 臧博

推薦詞: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從《報任安書》中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到《陳涉世家》中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讀過史記。而《史記》為何而偉大,僅僅因為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就可以列為二十四史之首了嗎?如果你這樣認為,我推薦你真該認真讀一下楊照先生最新出版的《史記的讀法》這本書了。作為《史記》的導讀,從《封禪書》對權力的諷刺,到《老子韓非子列傳》中的疑惑,讓我們看到了司馬遷作為史家的隱忍、努力與偉大。正如楊照所說,歷史不是what,而是how和why。

【世界讀書日】一份有內涵、有深度的書單......

推薦書籍:《天國之秋》

推薦人:第三檢察部 劉林逍

推薦詞:19世紀中葉發生在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是一場規模浩大、席捲半個中國、歷時十餘年的內戰。《天國之秋》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對於太平天國政權和清政府都用了相對均衡的筆墨去描寫,對於太平天國政權和清朝官府的內部紛爭都進行了客觀的勾描。在價值立場上不同於傳統的“起義說”、“革命說”和“叛亂說”,而把其定義在中國內部的雙方勢均力敵的內戰,做到了不偏不倚。本書也用較多的筆墨分析了西方列強對於這場戰爭走勢的影響,以及作為儒家和傳統代表的曾國藩和作為親西方、渴望現代化的洪仁軒之間兩種政治觀念的劇烈碰撞。本書從常人無法察覺的傳教士角度、美國內戰因素以及英國官員的個人認知的三把鑰匙,開啟了從全球視角認識太平天國世界的新大門。


【世界讀書日】一份有內涵、有深度的書單......

推薦書籍:《未來簡史》

推薦人:第四檢察部 吳庭瑋

推薦詞:2015年《人類簡史》席捲全球,得益於龐大的市場,2016年《未來簡史》的出版迅速催生了讀者的急切期待,或許每個人都想提前一瞥未來,然後決定現在應該買一張什麼號碼的彩票。但實際上,本書的作者並沒有告訴我們任何“我所不知道的事”,而是在這樣一個長時間大跨度的命題下,始終站在“智人”的命運角度,層層推進。

本書中,作者開宗明義的指出人類走過20世紀後,困擾的往往不再是飢餓、戰爭和瘟疫。在2020年“新冠病毒”席捲全球的今天,作者在2016年作出的對此論點的解釋,彷彿預言一般耐人尋味又充滿諷刺。

讀者們對於本書的評價褒貶不一,但筆者讀後像是走過一場無邊無際的漫步,似乎是從上帝的視角,去看人類族群何去何從。作者在書中並未給出任何“預言”,而是引導讀者思考,或許每個人讀罷會有不同的見解,所以不妨猜一猜:這未來,到底是凜冬將至還是杞人憂天?


【世界讀書日】一份有內涵、有深度的書單......

推薦書籍:

《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

推薦人:第五檢察部 單海鷹

推薦詞:長征是一次驚天動地的革命壯舉,一部恢宏壯麗的偉大詩篇,一座永不磨滅的巍峨豐碑,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深刻的群體記憶之一。長征是黑暗天際間迸裂出的一道照徹大地的光亮。回首長征,我們始知什麼是信仰的力量,什麼是不屈的意志,什麼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支軍隊的英雄主義。

《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完整再現長征的全過程,及其背後錯綜複雜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因素,充分展現中國共產黨人不畏艱險,為信仰艱苦奮鬥的偉大革命精神。2020年抗擊疫情的過程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這種強大的信念和力量,來源之一可以歸納到長征的賦予。通過讀這本書,讓我們更深切地認識到,長征是中國貢獻給世界的最壯麗的英雄主義史詩,體現了人類追求理想追尋目標所必需的堅強信念。


【世界讀書日】一份有內涵、有深度的書單......

推薦書籍:《球狀閃電》

推薦人:黨建工作處 羅勻勝

推薦詞:人類一直在不懈的尋找人生的意義,但是生命本來就沒有意義,人生也沒有他本來的意義或目的,人類總是會你不由自主的為自己的行為尋找目的,然後把目的昇華為意義,其實都是無意識的基因自然演化的結果,與其他風雨雷電的自然現象無異,人生沒有意義,我們就只是存在而已,絕對就沒有什麼生來被賦予的使命,人生也不應該劃分為固定階段,然後當成一個個任務去完成,這種感覺就像是在被操縱 ,愛情也不應該是為繁衍而生,而應該是遇到有趣的靈魂,期待為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生命沒有原本的意義,但作為擁有主觀意識的人類,我們可以為自己的生命確定意義。意義的確定並不是聽那些一脈相承,從古至今的天經地義。沒有什麼天經地義,可沒有什麼神聖使命,要做的就是聽聽你自己的聲音,做自己想做的事,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我早年會花費大量時間去涉獵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原因只為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中學大學工作中也是如此。這當然會被身邊的人用異樣的眼光看著你:看這些有什麼用啊?怎麼不去看一些職業發展的東西?還不如看電視劇綜藝,你這是不務正業,浪費時間,耽誤人生。而我的回應卻是:我就是想做這些,這是我的生命,我明白什麼是耽誤和浪費,什麼是積極,是進取,人生該由自己做主,被操控的人生沒有任何色彩。所以有什麼目標就去實現,該做什麼不應該是別人告訴你的,需要你勇敢地邁出追逐夢想的那一步!當我讀到“球狀閃電”裡面爸爸說的那段話:“人生這東西,變化莫測,一切都是概率和機遇,就像一條小溪中飄著的一根小樹枝,讓一塊小石頭絆住了,或讓一個小旋渦圈住了......其實,兒子,過一個美妙的人生並不難,聽爸爸教你,你選一個公認的的世界難題,最好是隻用一張紙和一支鉛筆的數學難題,比如哥德巴赫猜想或費馬大定理什麼的,或連紙筆都不要的純自然哲學難題,比如宇宙的本源之類的,投入全部身心鑽研,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不知不覺的專注中,一輩子也就過去了,人們常說的寄託,也就是這麼回事,或是相反,把掙錢作為唯一的目標,所有的時間都想著怎麼掙,也不問掙來幹什麼用,到死的時候像格朗臺一樣,抱著一堆金幣說,啊真暖和呀....所以美妙人生的關鍵在於你能迷上什麼東西。”

我開始真正找到了人生的意義!我因此向大家推薦這本“球狀閃電”!


【世界讀書日】一份有內涵、有深度的書單......

推薦書籍:《紅色家書》

推薦人:檢務督察辦公室 耿曉軍

推薦詞:《紅色家書》就是收集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期間革命烈士的家書而成。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爭史。今年是建國70週年,也是五四運動100週年,一百年前的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滿懷愛國之志的青年學生們聚集到一起,高呼“外爭國權,內除國賊”“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廢除二十一條”“誓死爭回青島”等口號、要求懲辦章宗祥、陸宗輿等人。中國外交的失敗,折射出那個時代中國內憂外患的現狀,外國勢力對華虎視眈眈,內部黨派林立、積貧積弱。而已學著“開眼看世界”的青年們,決不甘心於中國就這樣衰敗頹靡地延續下去,有許多青年學生投身革命事業,或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進而入黨,或創辦學社、參與起義,或發起學生運動,而進入抗戰時期,更有無數青年人投筆從戎,以生命為國奮戰。

這樣的青年人在十七八歲就遠離故土,有人從南方到北方,有人從西部到東部,有人去了蘇聯、西歐進修。在沒有網絡的時代,再加上革命工作常常需要隱瞞身份、隱匿住所,他們和家人的聯繫只有薄薄的一封家書。而這些家書裡,對象有父親、母親,有妻子、孩子,也有侄子、舅父,有向父母陳述自己志向的真切話語,也有飽含情意的鐵血柔情,亦有探討時事、說明近況的簡潔語句。只是無一不誠懇,無一不堅定。

我們就以家書的主題來劃分,走進那個時代獻身祖國的年輕人們的內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