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於抵抗校園欺凌的孩子,才能成為民族的脊樑、國之棟樑

2019年10月20日15時20分,13歲的大連男孩蔡某某以需要幫忙為由,將美術班補課結束路過此處的受害者王某騙到家中,並對王某進行摟抱,欲與王某發生性關係。遭到拒絕後,對王某的頭面部進行毆打,並將王某摁倒在地、掐其脖子,用刀刺了王某五六刀,最後將王某的屍體拋進了灌木叢。

當警察找上門的時候,蔡某的母親正在擦拭家中地板上的血跡……

案件曝光以後,有家長說兇手蔡某是自家女兒小學的同學,曾經對自己的女兒動手動腳,找到蔡某父母,對方絲毫沒有道歉的意思,反說女孩家長誣陷自己的兒子。該家長認為,蔡某的家庭教育有問題。

正是這種缺乏是非觀念、一味護短的家庭養育出了蔡某這樣的、13歲的惡魔。

依據《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之規定,加害人蔡某某未滿14週歲,未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依法不予以追究刑事責任。同時,公安機關依據《刑法》第十七條第四款之規定,按照法定程序報經上級公安機關批准,於10月24日依法對蔡某某收容教養。

是的,蔡某這個惡魔並沒有受到嚴厲的懲罰,只是收容教養而已。短期的收容教養就能改變成長了13年的惡魔嗎?

目前,有學者建議,家長應該是校園霸凌乃至殺人強姦的第一責任人,小孩依法不予以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必須對家長追究刑事責任。

只有這樣,養育惡魔的家長才會重視家庭教育,校園欺凌才會從源頭上得到控制,未成年人的殺人強姦案件的發生數量才會下降。

1什麼是校園欺凌?這是我們所有家長以及學生都應該深刻理解的概念。

勇於抵抗校園欺凌的孩子,才能成為民族的脊樑、國之棟樑

加強家庭教育,首先家長要進行自我教育,我們要知道什麼是校園欺凌及其具體表現形式,只有對校園欺凌有了深刻的認識,我們才能及時識別出欺凌行為,及時制止。

根據百度百科的定義,校園欺凌是發生在學校校園內、學生上學或放學途中、學校的教育活動中,由老師、同學或校外人員,蓄意濫用語言、軀體力量、網絡、器械等,針對師生的生理、心理、名譽、權利、財產等實施的達到某種程度的侵害行為,都算作校園欺凌(暴力)。

欺凌行為有兩個重要的特點:欺凌是一種不對等的行為,只有攻擊者在身體上、權力上或社會地位上強於受害者時,所進行的攻擊行為才能被視為欺凌。

欺凌往往是一種習慣性行為,極有可能會反覆發生。欺凌的發生比我們想象的更普遍、更頻繁。

國內目前缺乏校園欺凌的調查數據,但我們可以參考國外的調查數據。2015年美國教育統計中心公佈的數據顯示,22%的高中生在過去的一年中曾遭受過欺凌,5-18歲的學生中有21.8%表示曾經被欺凌過。而在加拿大,高達47%的學生報告曾經受過欺凌。

2.欺凌有許多表現形式,大體上可以分為四類,一是言語欺凌,二是肢體欺凌,三是社交欺凌,四是網絡欺凌。

勇於抵抗校園欺凌的孩子,才能成為民族的脊樑、國之棟樑

言語欺凌的具體表現有:散播關於同學的謠言;或者用羞辱性的話語背後議論或者正面攻擊同學;給同學起侮辱性的外號;威脅、恐嚇他人做他不想做的事情等。

肢體欺凌的具體表現有暴力行為和肢體攻擊,這也是校園中最常見的、最容易被人忽視的欺凌形式

大量嚴重的校園欺凌事件都可以總結出這樣的規律,剛開始只是一般的打打鬧鬧、擠擠碰碰、推推嚷嚷,而家長一位護短、學校採用息事寧人、和稀泥的方法與態度去處理,等到惡性的傷人事件發生時才追悔莫及。

而網絡欺凌則表現為,在網絡上發表對受害者不利的網絡言論、曝光隱私以及對受害者的照片進行惡搞等行為,有一次我在公交車上看見兩名男生惡搞女生的照片,給胖的女生P上豬頭,給瘦的女生P上猴子尾巴,兩名男生看著圖片,肆無忌憚的哈哈大笑,還發在微信群裡……或許他們認為這只是在開玩笑,但其實這種行為已經構成網絡欺凌。

另外,集結他人一起排擠孤立同學、在群體中把某同學當成透明人是社交欺凌的表現形式,也是不容易察覺的欺凌形式。

薔薇花的刺傷害人,而傷口卻不容易被發現,如同某些校園或職場欺凌,可能不被周圍人注意和重視,卻對當事人產生難以抹消的傷害,這也是青年作家李尚龍的首部長篇小說《刺》的書名寓意,該書反映的正是校園欺凌、職場欺凌的主題。

3向孩子灌輸正確的是非觀念

勇於抵抗校園欺凌的孩子,才能成為民族的脊樑、國之棟樑

在《刺》這本小說裡,作者告訴讀者,只有意識到了問題所在,才能採取有效的行動,情況才會有所好轉。如何才能意識到問題所在?首先家長要有正確的是非觀。家長一定不能有欺負別人總好過被人欺負的觀念。

作為家長,我們要經常與孩子溝通,如果發現孩子有欺負同學的行為,我們要及時告訴他,欺負別人是錯誤的,是不正義的。

我們要告訴孩子,勇於向欺凌說“不”!勇於反抗欺凌的孩子是正義的、是勇敢的。

培根說,因為有了正義感,人才成為人,而不是狼。而告訴一個孩子他很勇敢,就是在幫助他變得勇敢。

在一場校園欺凌事件中,除了欺凌者與受害者外,還有四類人,心理學家Salmivalli把這四類人分為協助者、起鬨者、局外人和抵抗者。

在《刺》這本反映校園欺凌和職場欺凌的小說中,作者李尚龍告訴讀者, 欺凌之“ 刺”並非無解,如果老師、家長及時教導製造欺凌事件的欺凌者與協助者,如果圍觀的局外者做出力所能及的勸阻,一場欺凌或許就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制止。

作為家長我們不能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欺凌事件中惡毒的協助者、醜陋的起鬨者、懦弱或冷漠的局外人。

我們要讓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名勇敢的、充滿正義感的戰士,成為欺凌事件的抵抗者、勇敢地對欺凌事件說 “不”!因為正義之路是崎嶇的,她只歡迎勇敢的人。我們的社會需要正義,我們需要充滿正義感的下一代!

丘吉爾有一句名言,勇氣是人類德行之首,因為這種德行保護了其餘的德行。

心理學家Salmivalli認為,敢於反抗欺凌者的孩子具有較高的自我效能,也具有更強的社會競爭力,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不受傷害,較少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我相信,只有在欺凌事件中勇敢說“不”的孩子,才能成為民族的脊樑、國家的棟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