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與話劇《茶館》

新中國成立後,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龍鬚溝》《茶館》《方珍珠》《女店員》《西望長安》等,在老舍的全部劇作中,《茶館》是藝術成就最高的一部,也最能體現他的創作風格。1951年,老舍因《龍鬚溝》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

老舍與話劇《茶館》

《茶館》是當代話劇的經典作品。創作於1957年,一直到1979年,人們才認識到它的價值。1980年,《茶館》應邀到西歐演出,西德曼海姆民族劇院為《茶館》的演出升起了五星紅旗;1983年,《茶館》在美國演出,被美國人譽為中國的《推銷員之死》(美國劇作家阿瑟·密勒的名作),轟動了美國。

現代文學家曹禺:“《茶館》是中國話劇史上的瑰寶;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劇作中罕見的第一幕。”

當代作家王蒙:“我認為《茶館》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最好的作品。作品的特點就是不煽情,語言平實、口語化,卻最能表達深刻的感情,能讓人落淚。”

現代劇作家陳白塵:“全劇的文字並不多,就寫了五十年,七十多個人物,精練的程度驚人。”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那個年代裕泰茶館那些人兒發生的那些事兒。

(一)劇情介紹

《茶館》是老舍先生於1957年創作的三幕話劇,它以北京一個大茶館為背景,通過七十多個人物和一系列的小故事描寫了五十年的變遷。每一幕戲寫一個時代,真實而生動地表現了“葬送三個時代”的主題。即清末、民國初和抗戰勝利後的國民黨政府。

第一幕(清末1898年初秋)戊戌變法那一年

政治黑暗,國弱民貧,洋人勢力越來越大,洋貨源源而來,農村破產,賣兒賣女。

《茶館》第一幕,是全劇最凝練最集中的一幕,人物眾多,事件紛繁寫到的主要事件有:

1、王利發譏諷唐鐵嘴

2、二德子與常四爺衝突,馬五爺施威

3、康六賣女

3、劉麻子賣弄洋貨

4、鴿子之爭

5、秦仲義收租

6、常四爺被抓

7、龐太監買妻

②這一幕寫到哪些人物,這些人物大致可分為哪兩大類?

大約可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在這“三座大山”壓迫下的各階層的人們。

如小業主王利發

如民族資產階級秦仲義

如下層貧苦民眾:康順子、康六、鄉婦、老人等。

如西太后的寵奴龐太監,吃洋飯的惡霸馬五爺,特務宋恩子、吳祥子、流氓黃胖子,打手二德子,人口販子劉麻子,江湖騙子唐鐵嘴等。

第二幕(袁世凱死後軍閥混戰的民國初年):辛亥革命後。社會依然黑暗,洋人操縱軍閥相互開戰,富了洋人,更苦了百姓。

另一類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勢力及其奴才走狗、社會渣滓;

(二)《茶館》的主題意蘊

  • 觀點一:埋葬三個舊時代,歌頌新時代。三個舊時代:好人遭殃,惡人猖狂。
  • 觀點二:憑弔被舊時代葬送的美好事物。(主要指傳統文化,如作為公共空間的茶館、優雅的生活方式、精彩的評書段子和精緻的滿漢全席。)


(三)《茶館》的藝術構思

1、 主題表達的“反描”手法

2、側面透露法(教材52頁)

3、“人像展覽式”戲劇結構

捨棄“一人一事”的傳統結構形式。

主要人物自壯到老

次要人物子承父業

無關緊要的人物,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4、塑造了性格鮮明的各色人物

人物塑造方法:

(1)使用個性化語言

(2)在衝突中塑造人物

比如馬五爺與二德子的兩句對白:

馬五爺(並未立起)二德子,你威風啊!

二德子(四下掃視,看到馬五爺)喝,馬五爺,您在這兒哪?我可眼拙,沒看見您!(過去請安)

(立起來)我還有事,再見!


他制止二德子,並不是為了勸架。而是想在常四爺這個不服洋人的人面前抖自己的威風,是一個高級洋奴。

再如龐太監出場時與秦仲義的語言交鋒:

秦仲義:龐老爺!這兩天您心裡安頓了吧?

龐太監:那還用說嗎?天下太平了,聖旨下來,譚嗣同問斬!告訴您,誰敢改祖宗的章程,誰就掉腦袋!

講維新的秦仲義見到保皇派龐太監說:“龐太爺!這兩天您心裡安頓了吧?”這是表面好像在恭維他,骨子裡是在嘲諷他。龐太監聽出了對方話裡的刺兒,便索性把他的保皇氣焰發作出來:“那還用說嗎?天下太平了:聖旨下來,譚嗣同問斬!告訴您,誰敢改祖宗的章程,誰就掉腦袋!”

此外,在《茶館》第二幕裡,還有一些著名的性格化臺詞,如唐鐵嘴說的“大英帝國的煙,日本的白麵兒,兩大強國侍候著我一個人”;松二爺說的“我餓著,也不能叫鳥兒餓著!”都是“開口就響”的臺詞典範。

思考:《茶館》第一幕,被曹禺稱譽為“古今中外罕見的第一幕”。為什麼說《茶館》的第一幕是“罕見的第一幕”?

一是人物眾多,在《茶館》第一幕裡光是有臺詞的人物就有22個;

二是人物雜陳,在《茶館》第一幕裡,社會身分殊異的人物──上至在宮廷內當太監總管的權力人物、吃洋教的小惡霸,下至賣耳挖勺的老人、賣親生女兒的窮人──同處一個舞臺空間。而更不同凡響的是,所有這些人物都被劇作者描寫得面目分明,讓人難忘,從整體上呈現出了一幅時代的色彩斑駁的圖案。

2. 常四爺:是一位富有愛國反洋意識的“旗人”。正直,善良,敢作敢為,富於正義感。坐過清朝的牢,出獄後參加義和團。賣菜為生,最後仍窮困潦倒。這個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國人,反映出舊中國人民的反抗情緒。

如何理解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1. 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櫃,也是貫穿全劇的人物。他從父親手裡繼承了裕泰茶館,也繼承了他的處世哲學,即多說好話,多作揖。他膽小、自私,又精明、幹練,善於應酬,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態度。就是這樣一個精於處世的小商人,最終仍然沒能逃脫破產的命運。王利發的悲劇,是舊中國廣大市民命運的真實寫照。


3、秦仲義:一位立志搞實業救國的民族資本家。他從二十多歲起,就主張實業救國,辦工廠,開銀號,慘淡經營幾十年,最後還是徹底破產了。他的工廠被國民黨政府當作“逆產”沒收了。這個形象典型地反映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下必然的悲劇命運。


4. 松二爺也是個旗人,心眼好,但膽小怕事,懶散而無能。清朝滅亡前,他遊手好閒,整日喝茶玩鳥。最後終於餓死。這是一個沒有謀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腐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