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縣打造黑木耳產業鏈 讓貧困群眾捧上了“金飯碗”

汪清縣打造黑木耳產業鏈 讓貧困群眾捧上了“金飯碗”

吉林省汪清縣森林覆蓋率近90%,自然條件十分適宜發展黑木耳產業。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當地使出“繡花”功夫,打造黑木耳產業鏈,把資源優勢變成產業優勢,幫助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捧上了金飯碗。

眼下在汪清縣,正是黑木耳生產最忙碌的時候,剛剛做好的菌包要及時擺放到棚膜裡。因為有旺盛的市場需求作支撐,當地大北村紅雞冠木耳專業農場生產規模頭一次達到百萬袋,用工需求激增。

汪清縣地處長白山林區,晝夜溫差大,空氣溼潤,生產出來的黑木耳膠質厚、有彈性,在當地一直有產業基礎。過去,聶淑花也在菌包廠打工。那時候一家一戶分散經營,雜菌率高、品系品種雜亂,銷路有限。57歲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聶淑花常常要跑出很遠才能找到活計。現在,家門口有了黑木耳栽培大買賣,聶淑花頭一次不出村就掙到了可心的收入。


汪清縣打造黑木耳產業鏈 讓貧困群眾捧上了“金飯碗”


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汪清縣把黑木耳產業確定為當地的脫貧主產業,抓住發展中規模小、力量分散、沒有品牌的“痛點”,出臺了“縣建標準、村抓生產”的工作思路,建設標準化菌包廠53家,實行制袋、滅菌、接種、養菌一條龍作業。在向產業要效益的同時,汪清縣更進一步推行黑木耳生產、採摘、質檢全流程模式,把汪清縣打造成吉林省黑木耳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按照工業化思維謀劃產業扶貧,如今,汪清縣已經形成菌種研發、菌包生產、基地建設、產品加工、物流配貨的全產業鏈,32%的村莊黑木耳生產規模超過百萬袋。黑木耳栽培總量突破6.5億袋,規模優勢和品牌優勢日益明顯,當地的黑木耳銷售越來越火爆,年產值34億元。帶富能力逐漸顯現出來,帶動全縣3303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2018年,“汪清黑木耳”被列入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獲得農業部地理標誌認證,讓產業發展如虎添翼。從脫貧攻堅戰開始至今,汪清縣累計投入近20億元資金,實施黑木耳種植等扶貧產業項目363個。4月11號,汪清縣脫貧摘帽,9878戶16614人脫貧。

(來源:延邊廣播電視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