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捨不斷的中華情懷,馬來西亞客家姐弟成功找到廣東親人

明清時期開始,我國東南、華南沿海民眾為了討生活或因戰亂年代不堪困苦等原因,大規模遷徙到包括今天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歷史上將這種海洋移民現象稱之為“下南洋”。

現今,“南洋”華人華僑人口數量已逾千萬,與中國不僅交流密切,華人更是憑藉吃苦耐勞、不忘根本的精神,讓華裔屹立在東南亞各色民族之林中,也讓中華文化五千年的晶晶寶玉在燦爛多元的東南亞地區繼續散發它的光和熱。

近日,住在馬來西亞沙巴州的客家華裔江家姐弟聯繫上頭條尋人,請託幫助在中國大陸尋找自己的親人與根源。

下南洋,謀生活

江家姐弟的祖父江煥詳是客家人,老家在廣東紫金縣古竹地區。江煥詳父親名為江懷恩,母親叫賀庚姐,兩人共育有三個兒子,江煥詳排行老大,其下還有江安詳、江耀詳兩個弟弟。

江煥詳自小體弱並伴有腿疾,無法下地勞作,因此家人一直希望他專注於學業,成為知識分子。

畢業後,江煥詳曾在家鄉的一家鐵礦廠擔任記賬員,後因不堪家鄉的馬賊之亂,乘船經香港下南洋,來到北婆羅洲的傑森頓市(今馬來西亞沙巴州府亞庇市)謀生。

割捨不斷的中華情懷,馬來西亞客家姐弟成功找到廣東親人

江煥詳(後排左起第八位)1931年攝於沙巴孟加達(Menggatal)

異國紮根,開枝散葉

馬來西亞大致可分為東馬、西馬兩個部分,西馬以吉隆坡、檳城、新山等地為主要的華人聚居地,移民多來自中國廣東、閩南、潮汕、海南等地區,東馬的砂拉越州以福州籍移民為主,而沙巴州的華人70%是客家人。

江煥詳來到沙巴後,曾在當地學校做老師,之後娶妻成家,江家也開始在異國他鄉開枝散葉。

就像大部分的東南亞華人家庭一樣,江家後世子孫多以經商為主,也有人從事醫療、教育等相關行業。

割捨不斷的中華情懷,馬來西亞客家姐弟成功找到廣東親人

20世紀60年代,江家攝於沙巴擔坡羅裡(Tamparuli)

上個世紀70年代末,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江煥詳也於80年代回到廣東老家探親,卻不曾想這是他最後一次踏上故鄉的土地。

尋根問祖,血脈相連

江家子孫後輩在馬來西亞延續了一代又一代,家族不僅一直以“客家人”自居,講客家話、過中國節,還堅持送孩子去華文學校接受華文教育。儘管當中有不少家庭成員已經移民入了外籍,但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講華語的華裔。

1991年,江煥詳在馬來西亞離世。此後,家中還曾不定期和中國的親戚們(江煥詳二弟江安詳及其後人)保持著書信聯繫,但在長輩相繼作古以及書信遺失後,家中後輩也就徹底與故鄉失聯了,故江家姐弟倆接過了家中尋根覓親的重任。

接到求助後,頭條尋人利用已掌握的資料在廣東紫金地區發佈並推送了一篇題為《尋根覓親|與故鄉失聯30年,馬來西亞姐弟盼尋廣東河源故鄉親人音訊》的尋親消息。

令人驚喜的是,僅一晚上的時間,尋親消息便被姐弟倆在廣東老家的堂兄弟姐妹看到了,老家人迅速聯繫了頭條尋人。經核實後,兩國親人終於相認!

割捨不斷的中華情懷,馬來西亞客家姐弟成功找到廣東親人

割捨不斷的中華情懷,馬來西亞客家姐弟成功找到廣東親人

江家姐弟老家的叔公、叔婆

微信群裡,從未謀面的親人們憶往昔,敘親情。這時,不知誰提議大家一起用客家話語音聊天,看中馬兩地的客語是否有差別,結果大家卻驚訝地發現溝通順暢,幾乎無障礙。

“等疫情過後,我們一定會回中國的老家和親人們見面!我現在都已經等不及要見到大家了!”江小姐激動地說。

割捨不斷的中華情懷,馬來西亞客家姐弟成功找到廣東親人

尋親成功

頭條尋人是一項面向全國的免費公益項目,現設立“海外尋親”服務。如果您家裡也有親人失散在海外,或者您是海外華人華僑,想要尋找中國親人,可以發郵件給我們([email protected]),也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名稱:頭條尋人)、臉書粉絲專頁(名稱:頭條尋人)聯繫我們。

割捨不斷的中華情懷,馬來西亞客家姐弟成功找到廣東親人

頭條尋人

進入小程序發佈尋人求助 使用識臉尋人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