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我的孩子回國了……

疫情,我的孩子回國了……


昨天,接到閨蜜電話的第一句就是:孩子回來了?她說:是的。

閨蜜的孩子是年前做為優秀交流生去的美國,計劃在那裡交流學習半年左右。1月份我們懷著欣喜的心情送他出國之後,3月份,我們卻懷著擔心與無奈等他歸來。看了一下聊天記錄,大約10號左右,問了閨蜜孩子在美國的情況,問她孩子是否應該回國。她說,他們學校從明天開始上網課,相信孩子,尊重他自己的決定。雖然已經上大三,卻是個剛滿18歲的孩子。“孩子所在大學的那個州不算嚴,你不要太擔心。”我寬慰她。作為母親,我知道不擔心根本不可能。

接下來,我們談的就是孩子回來的隔離。

她說,我已經給鎮上報告了,鎮上說孩子入境由縣裡派人去接回來,然後直接送到集中隔離點。她和孩子爸爸想一起去機場,縣裡的人說,你去也沒用,到了也是遠遠的看一眼。就算等在隔離賓館,也是遠遠的看一眼,不會讓父母接觸——我知道這對她來講是殘忍的:我都感覺到了心痛,何況是作為親孃的她。


我諮詢了我們這裡的隔離點,問了縣裡的隔離點,問了能否居家隔離的可能性。似乎,根本沒什麼希望……。

談隔離點的時候,閨蜜說聽說隔離要交五六千塊錢。我愣了一下,第一反應是:怎麼這麼多?她說我大體估算的,咱孩子是實行3月18日“自費隔離”後第一個回來的,不知怎麼收費——她只是查其他地方自費隔離的收費大體這樣。想起剛剛她為了讓我瞭解孩子回來的時間發給我的孩子的機票,近萬元的機票雖然她出的起,卻隱隱的感覺凝重……

說實話,第一感覺是心疼。閨蜜兩口子都是老師,指著工資過日子的本分人,孩子是學校推薦去的美國,很多費用學校報銷。即便如此,他還是把一套小房子賣了,湊齊了15萬的保證金(好像是保證金,具體名稱不記得了。就是出國,美國要求父母賬號有15萬的定期存款,且在孩子在美國之期間不允許動用)。她不是人們眼中的富人,但,在我們的談話裡孩子回國自費隔離她順其自然的接受。

但是,我內心依舊很難過。

我問縣裡的同學,大約需要多少錢;同學說大體多少錢,還沒具體定,估計應該和閨蜜算的差不多。

昨天看了這個小視頻,女主說他們在美國好好待著,不給祖國添亂。但是,“那些留學生不一樣,他們還是孩子,學校關了他們沒地方去,他們也想回到媽媽身邊,只要他們是安全的健康的積極配合的,祖國的安全防禦檢查就讓他們回去吧……”一瞬間,突然特別的感同身受。

剛剛,看胡錫進的微博:給上海居委會“優待”英國女婿的報道打零分。這個報道是“英國女婿”拒不集中隔離,居委會想出兩全的辦法讓他居家隔離。老胡說,這是對規定的“褻讀”:如果是這樣,再出個規定,只要有單獨住房的都可以單獨隔離,為什麼外國人就可以優待?這讓我想起群眾反應強烈的南京警方的報道,半小時幫外國人找回自行車的事。許多人留言是:摩托車被偷了那麼久都沒找回來,憑什麼一個老外享受我們“優先”?

說真的,我們也想讓孩子“居家隔離”。但是,我們遵守集中隔離的規定——作為了解“疫線”工作的我來講,知道如果“居家隔離”可以被很好的遵守,政府就不會費用投入人力物力租房管飯的“集中隔離”。居家隔離是否遵守隔離規定先不說(疫情前期很多居家隔離私自外出的報道),就是每天醫生對“隔離”人員的檢查都忙不過來。集中隔離,是把疫情戰鬥力集中在一起做好防疫的最好的辦法。


聊到最後,我說給孩子準備套乾淨的被褥,吃飯喝水的餐具,必需的消毒用品……好像我們能做的就這些了。然後告訴她,集中隔離十四天後,還要居家隔離十四天,給孩子準備一個單獨的房間,最好帶衛生間的……。

她說:“只要回家來就好。”

23號,“我家孩子”將落地祖國的大地,希望他能平平安安降落,安安全全隔離,健健康康回家。那個更擔心的母親,希望她在擔心中安靜,與孩子一起好好熬過隔離期。

疫情,我的孩子回國了……

那種無奈又幫不上忙的感覺,叫難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