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講的國學啟蒙故事:一個優秀的孩子,身上少不了這3種特質

每天孩子的睡前故事不知道講什麼?除了王子公主的童話,莫不如給孩子講講古籍經典、聖哲先賢的故事,一來,啟發孩子的國學思想;二來,在歷史故事中教給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幫孩子樹立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價值觀。

今天淑悅老師要與大家分享的是《六韜·大禮》篇的選段,周文王問姜太公3個問題,身居君主之位該怎麼做?君主應該如何傾聽意見?君主怎樣才能洞察一切?姜太公給予一一解惑。

乍一看你覺得這是講君王的,和孩子教育有什麼關係呢?想想如果是班級裡我們會讓孩子向誰學習?當然是向考第一名的學霸學,所以人要成長都是向優秀的人看齊,一國之君萬民之上,自然是最優秀的人,那我們把他身上優秀特質講給孩子聽,這是不是一個更直觀的現成的榜樣呢?再者我們看這三個問題從家庭教育角度看來,其實它分別能對應孩子的自制力、判斷力和洞察力。我們分別來講一下:


給孩子講的國學啟蒙故事:一個優秀的孩子,身上少不了這3種特質

自制力讓孩子遠離壞習慣

我們先看第一個問題的原文:

文王曰:“主位如何?”

太公曰:“安徐而靜,柔節先定;善與而不爭,虛心平志,待物以正。”

文王問太公居於主君職位應該怎麼做,姜太公簡潔有力地回答他說做好五點就夠了,哪五點?一、安詳穩重、沉著冷靜;二、柔和有節、胸有成竹;三、樂善好施而不是和民眾爭奪利益;四、虛心靜氣、公道無私;五、處理事務公平正直。

通過姜太公的回答,我們很清晰地看到了一位君王或者一個優秀的人該有的樣子,對內的氣度上,對外的關係處理上,都有大家風範。當我們把這些講給孩子聽的時候,你不要指望孩子立馬成為這樣的人,君王尚且要學習,更何況是我們尚未涉世的孩子,他們根本不可能做到,不可能做到為什麼還要講?教育不就是這樣?重在耳濡目染,重在一遍遍薰陶!今天你講一遍他可能只記住了沉著冷靜,下次再講他可能又記住了公道無私。所以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急躁。

為什麼說這一部分可以對應孩子的“自制力”?我們從原文中提煉關鍵詞:“靜”、“定”、“不爭”、“以正”,這些做人的品格和做事的準則,是家長一早就要教給孩子的,即使他一次學不會做不好,但你要有耐心一遍一遍教導他。不要把自制力簡單地理解為孩子活潑好動,其實自制力更多的表現在看待某一件事的價值觀上,為什麼說說好五點開始看半個小時電視,五點半還不能自覺放下遙控器央求著再看半個小時,為什麼說好了家裡玩具車太多了,到了玩具店門口還是撒潑打滾?為什麼有的初中生甚至是小學生,說好的不抽菸,卻從一根兩根發展到一盒兩盒……

自制力差的孩子將來會更容易沾染惡習,並且很難戒掉。不要覺得孩子小不懂事就不去教他,一定要立規矩,並且全家都要遵守,幾點幹嘛就幹嘛,不拖拉,家長帶好頭,起好表率作用;並讓孩子理解每一件事背後的用意,讓孩子明白,任何事有舍就有得,讓他理解“度”的含義。反覆訓練成為習慣,孩子自然越做越好。


給孩子講的國學啟蒙故事:一個優秀的孩子,身上少不了這3種特質


沒有判斷力談不上獨立自主

文王問太公的第二個問題是:

文王曰:“主聽如何?”

太公曰:“勿妄而許,勿逆而拒。許之則失守,拒之則閉塞。高山仰止,不可極也。深淵度之,不可測也。神明之德,正靜其極。”

作為君主如何傾聽意見呢?這也是我們大人都該好好學習的東西,工作當中生活當中,我們聽到太多的話,可是如何判斷這些內容,卻需要好好學習。

太公的回答可以概括為兩方面,第一,就是不要輕率地答應,也不要粗魯的拒絕,為什麼呢?緊接著說了輕率地接受好像沒有主見、一棒子打死直接拒絕也會閉塞言路。第二就是君主要像高山那樣讓人仰慕不已,要像深淵那樣,使人莫測其深。君主的智慧就是清靜公正,達到極點。

我們不求像君主成為一個高深莫測讓人仰頭看的人,但第一部分卻值得我們深思。聆聽意見不要著急接受也不要著急否定,其實這說起來簡單,卻是要靠智慧做支撐,要有足夠的判斷力。

家長最需要培養孩子的判斷力,沒有判斷力就沒有獨立自主這一說,他連對錯好壞都分不出,怎麼獨立自主?所以日常鍛鍊孩子這方面能力,就不要一開始就給孩子答案,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有一點困難直接幫孩子扛過去甚至他都不知道那個是困難,就像《紅樓夢》裡的薛蟠一樣,凡是都有人幫他擺平,沒有人教他對與錯,所以他對打死人也不覺得是什麼大事,這樣的溺愛最終會毀了孩子一生。當你在面對任何事情時,能對孩子循循善誘,讓他知道如何判斷、如何處理一件件事的時候,判斷力就形成了。當孩子遇到不確定的事情時,我們就可以把姜太公的這句話告訴孩子,不要操之過急,輕率地答應和粗魯的拒絕都不是明智之舉。


給孩子講的國學啟蒙故事:一個優秀的孩子,身上少不了這3種特質


觀察力強的孩子更睿智

文王最後一個問題是這樣的:

文王曰:“主明如何?”

太公曰:“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輻湊並進,則明不蔽矣。”

君主怎樣才能做到洞察一切呢?你注意看太公的回答,核心就是九個字,目貴明,眼睛貴在明察周遭;耳貴聰,耳朵貴在傾聽意見;心貴智,頭腦貴在思慮周祥。眼耳心動用起來。那麼接下來他又說了,動用你自己眼耳心還不夠,你要調動天下百姓的眼耳心,這樣最後彙集到您這裡,不就是洞察一切不受矇蔽了嗎?

所以你看洞察力最起碼包含兩個方向,調動自己的感官心智,還要善於利用外界環境。我想家長可以受到的啟發就是訓練孩子多聽多看多思考的能力,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你首先要敏銳地捕捉到它對孩子的教育有怎樣的啟發,然後以問答的形式啟發孩子說出他的所看所感所想。

孩子慢慢地對一件事懂得分析和處理、再來十件事、一百件事,他都會以敏銳的洞察力把它處理妥當,讓他成為一個獨立有想法的孩子,而不是把孩子養成聽話好擺弄的娃娃,我想這是家庭教育的成功。


Eed

查看往期“給孩子講的國學啟蒙故事”:

給孩子講的國學啟蒙故事:渭水垂釣文王拜師,跟姜子牙學說話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