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明州民居跨壕造浮棚遭拆除,竟是因為有礙子城威嚴?

本文系作者小小的影視分享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子城一般面積一般不大。現據文獻記載所及,子城大多位於郡城中心地帶,或稍偏北,如北宋江寧(建康)府子城在“城內之北”。南宋江安縣“自縣譙望南城樓,直如引繩”有些州軍因地勢之別,有不同的情況。如蘇州子城即在“在大城內東偏”。子城面積大多有限,極少有超過一平方公里者,因此一般僅供修建府衙官署。明州子城“庶府有司倉庫公宇皆在其中”。江寧(建康)府子城“宋初為府治”,至南宋改為行宮。鎮江府“子城僅周府寺”。舒州官署居於子城之中,“民居皆子城之外”。

南宋明州民居跨壕造浮棚遭拆除,竟是因為有礙子城威嚴?

蘇州

徽州“州衙在子城之西北,南曰設廳,防守庫在東廂之樓,甲仗庫在西廂之樓,儀門在其南,軍資庫、公使酒庫分為左右,在儀門之南,又南則舊譙樓在焉”。嚴州郡治則在“子城正北”。正因為子城主要安置地方政府官衙,有些子城徑稱衙城有些州軍子城稍廣,其中所營建的官衙等機構就多一點。越州(紹興府)子城周十里,鎮江府子城加東西兩夾城也達周十二里有餘,甚至超過前述某些州城面積,是當時較少見的。越州(紹興府)地方誌有子城之內街橋官衙佈局的詳細描述,特引述如下:越州府治也在子城正北。

南宋明州民居跨壕造浮棚遭拆除,竟是因為有礙子城威嚴?

紹興

除府治、通判東、北廳及其下屬機構外,子城之內還有設治于越州(紹興府)的提刑司幹辦公事廳,以及軍營與各類庫務等。此外還有社壇與祠廟。這一則記載未提到的設於子城之中的還有都物料場、城隍廟、護國旌忠廟等。其他州軍子城內也多見有祠廟等設施。可見子城之內集中了地方政府主要的行政機構與宗教設施。由於子城面積有限,官署又常有擴充,因此很多州軍並非所有官署都集中在子城之內。如嚴州州衙雖在子城之內,依郭建德縣的縣治卻設於子城之外。江寧(建康)府北宋時即設通判兩員,南宋又增添差通判一員。

南宋明州民居跨壕造浮棚遭拆除,竟是因為有礙子城威嚴?

城隍廟

北宋所設的通判東、西兩廳都在子城之中,南宋所添差的通判南廳,就被擠到子城之外了少數州軍子城之內還偶有民居。崇寧三年,黃庭堅謫居宜州,起初居住在城門外的關城,當地官府可能感到不便於監管,令他遷居入城。於是黃庭堅於十一月甲戌“抱被入宿子城南”,僦舍於“上雨旁風,無有蓋障,市聲喧憒”的一處民居,名之為喧寂齋。福州子城設子城廂,分四坊,其中東衙坊“今皆為民居,小巷經緯二”。不過子城之內的民居似極少見,即如福州東衙坊,也是“舊官廨所在也”。

南宋明州民居跨壕造浮棚遭拆除,竟是因為有礙子城威嚴?

黃庭堅

福州本為五代閩國政權所在地,官衙較多,大概自五代入宋後,這些地域被廢棄,才逐漸被民居侵佔。在州軍城市中心地帶修築子城,集中官衙,除利於守禦之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要以此突出政府機構的中心地位,以作為國家機器權威的象徵。北宋治平元年,越州新修子城完工後,毛維瞻作《新修城記》,明確指出:“州之子城頹垝,邸裡亡有限隔,非所以為國家式遏海外之意也”。南宋明州子城城濠因“民居跨壕造浮棚,直抵城址”,不但阻塞運路,而且有礙於子城的威嚴。淳祐三年春,守臣陳塏下令拆除浮棚,重修子城,限隔內外。

南宋明州民居跨壕造浮棚遭拆除,竟是因為有礙子城威嚴?

福州

子城還有兩個建築尤為重要,是除子城城牆本身之外作為國家機器權威的主要標誌物:一是城子正門“譙門”,另一是州軍官衙正門“儀門”。譙門均建有高大門樓,因此又稱譙樓。南宋周必大說:“本朝帥藩督府參用周制,其門三重,餘二而已。儀門之外,譙樓巍然,以高為貴,殆皋門之遺制歟?”譙門為子城正門,因此慶元府“郡自譙樓入子城”。譙門之上均有大幅匾額,上書州軍之名。慶元府譙門匾額為“慶元府樓”。紹熙元年,徽州更換譙門等匾額,據說還因此招致一場火災。一般州軍子城位於城中偏北,由此直達城南門為主要大街,所以譙門都是南向的。

南宋明州民居跨壕造浮棚遭拆除,竟是因為有礙子城威嚴?

徽州

有些州軍子城位置不在北側,譙門朝向也有不同。徽州北宋時譙門東向,後改為南向。“紹興二十年火災,市人以為承平時譙門東出,則城中列肆不耗,士子登第者眾,乃遷州榜及鼓角於迎和樓,而虛南向譙樓不用”,則是又從南向改回東向了。有些州軍因地制宜,也有借用其他城門以為譙門的。南宋嚴州子城譙樓在淳祐年間遭火災被毀,於是改將譙門“因州門為之”譙門作為城中間隔市井民居與官衙區的主要標誌物,門樓之上均置報警的鼓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