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明州民居跨壕造浮棚遭拆除,竟是因为有碍子城威严?

本文系作者小小的影视分享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子城一般面积一般不大。现据文献记载所及,子城大多位于郡城中心地带,或稍偏北,如北宋江宁(建康)府子城在“城内之北”。南宋江安县“自县谯望南城楼,直如引绳”有些州军因地势之别,有不同的情况。如苏州子城即在“在大城内东偏”。子城面积大多有限,极少有超过一平方公里者,因此一般仅供修建府衙官署。明州子城“庶府有司仓库公宇皆在其中”。江宁(建康)府子城“宋初为府治”,至南宋改为行宫。镇江府“子城仅周府寺”。舒州官署居于子城之中,“民居皆子城之外”。

南宋明州民居跨壕造浮棚遭拆除,竟是因为有碍子城威严?

苏州

徽州“州衙在子城之西北,南曰设厅,防守库在东厢之楼,甲仗库在西厢之楼,仪门在其南,军资库、公使酒库分为左右,在仪门之南,又南则旧谯楼在焉”。严州郡治则在“子城正北”。正因为子城主要安置地方政府官衙,有些子城径称衙城有些州军子城稍广,其中所营建的官衙等机构就多一点。越州(绍兴府)子城周十里,镇江府子城加东西两夹城也达周十二里有余,甚至超过前述某些州城面积,是当时较少见的。越州(绍兴府)地方志有子城之内街桥官衙布局的详细描述,特引述如下:越州府治也在子城正北。

南宋明州民居跨壕造浮棚遭拆除,竟是因为有碍子城威严?

绍兴

除府治、通判东、北厅及其下属机构外,子城之内还有设治于越州(绍兴府)的提刑司干办公事厅,以及军营与各类库务等。此外还有社坛与祠庙。这一则记载未提到的设于子城之中的还有都物料场、城隍庙、护国旌忠庙等。其他州军子城内也多见有祠庙等设施。可见子城之内集中了地方政府主要的行政机构与宗教设施。由于子城面积有限,官署又常有扩充,因此很多州军并非所有官署都集中在子城之内。如严州州衙虽在子城之内,依郭建德县的县治却设于子城之外。江宁(建康)府北宋时即设通判两员,南宋又增添差通判一员。

南宋明州民居跨壕造浮棚遭拆除,竟是因为有碍子城威严?

城隍庙

北宋所设的通判东、西两厅都在子城之中,南宋所添差的通判南厅,就被挤到子城之外了少数州军子城之内还偶有民居。崇宁三年,黄庭坚谪居宜州,起初居住在城门外的关城,当地官府可能感到不便于监管,令他迁居入城。于是黄庭坚于十一月甲戌“抱被入宿子城南”,僦舍于“上雨旁风,无有盖障,市声喧愦”的一处民居,名之为喧寂斋。福州子城设子城厢,分四坊,其中东衙坊“今皆为民居,小巷经纬二”。不过子城之内的民居似极少见,即如福州东衙坊,也是“旧官廨所在也”。

南宋明州民居跨壕造浮棚遭拆除,竟是因为有碍子城威严?

黄庭坚

福州本为五代闽国政权所在地,官衙较多,大概自五代入宋后,这些地域被废弃,才逐渐被民居侵占。在州军城市中心地带修筑子城,集中官衙,除利于守御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要以此突出政府机构的中心地位,以作为国家机器权威的象征。北宋治平元年,越州新修子城完工后,毛维瞻作《新修城记》,明确指出:“州之子城颓垝,邸里亡有限隔,非所以为国家式遏海外之意也”。南宋明州子城城濠因“民居跨壕造浮棚,直抵城址”,不但阻塞运路,而且有碍于子城的威严。淳祐三年春,守臣陈垲下令拆除浮棚,重修子城,限隔内外。

南宋明州民居跨壕造浮棚遭拆除,竟是因为有碍子城威严?

福州

子城还有两个建筑尤为重要,是除子城城墙本身之外作为国家机器权威的主要标志物:一是城子正门“谯门”,另一是州军官衙正门“仪门”。谯门均建有高大门楼,因此又称谯楼。南宋周必大说:“本朝帅藩督府参用周制,其门三重,余二而已。仪门之外,谯楼巍然,以高为贵,殆皋门之遗制欤?”谯门为子城正门,因此庆元府“郡自谯楼入子城”。谯门之上均有大幅匾额,上书州军之名。庆元府谯门匾额为“庆元府楼”。绍熙元年,徽州更换谯门等匾额,据说还因此招致一场火灾。一般州军子城位于城中偏北,由此直达城南门为主要大街,所以谯门都是南向的。

南宋明州民居跨壕造浮棚遭拆除,竟是因为有碍子城威严?

徽州

有些州军子城位置不在北侧,谯门朝向也有不同。徽州北宋时谯门东向,后改为南向。“绍兴二十年火灾,市人以为承平时谯门东出,则城中列肆不耗,士子登第者众,乃迁州榜及鼓角于迎和楼,而虚南向谯楼不用”,则是又从南向改回东向了。有些州军因地制宜,也有借用其他城门以为谯门的。南宋严州子城谯楼在淳祐年间遭火灾被毁,于是改将谯门“因州门为之”谯门作为城中间隔市井民居与官衙区的主要标志物,门楼之上均置报警的鼓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