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新中國偉人曾在《論持久戰》曾提到: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我們要把敵人的眼睛和耳朵儘可能地封住,使他們變成瞎子和聾子,要把他們的指揮員的心儘可能地弄得混亂些,使他們變成瘋子,用以爭取自己的勝利。偉人的話闡述了戰場上最基本的道理: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

宋襄公是誰?都做過哪些愚蠢的事?

要了解宋襄公,我們要先從周武王分封諸侯說起。電視劇《封神榜》許多人都看過,沒看過也都聽過封神榜的故事。周武王興周滅商勝利後,推行分封制,獎勵有功之臣。西周初期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50多個是周武王自家的親戚。這71個諸侯國,按地盤大小和人口多少,級別是不同的,按公、侯、伯、子、男五級,依次爵位遞減(對應於現在的省市縣鄉村)。上古先賢:黃帝還有堯、舜、禹、湯有功於天地,深得民心,不能讓英雄斷了香火,所以分封上古先賢后人為公爵,享受至高榮耀可以與周天子平起平坐。其中宋國國君就屬於這一類,特准其用天子禮樂奉商朝宗祀,與周為客,是諸侯中最高的一檔。楚國國君是子爵,相當於鄉長。


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對於幾個公爵,周天子雖然給了最高的禮遇,但也不可不防。後世很多造反稱王的人都假稱自己是堯舜禹湯的後人,為自己造反編造合理藉口,拉攏人心。這點周武王早就想到了,幾個公國周圍遍佈周武王自家親信,分割包圍,限制發展,是重點的防禦對象。明明是場陰謀卻做的有裡有面,挑不出一點毛病。反倒是楚國,地處蠻荒之地,地廣人稀,物資匱乏,國民尚未開化,沒有防備。楚國雖然開始時候人口不多,但經過幾百年的休養生息,人口基數已經從鄉級增長到省級,再叫人家鄉長,人家不願意聽,開始自稱楚王。反觀宋國被限制在姬姓諸侯國包圍圈之內沒可能發展起來。今天老美把我國封鎖在第一島鏈第二島鏈之內用心何其惡毒。

春秋後期,周天子為抵禦境外勢力設立的分封制,因為外重內輕,沒想到把自己也給困死了,債臺高累,沒錢說話不好使。很多諸侯不再向周天子朝貢,在自己地盤上驕奢淫逸,貪圖享樂,一言不合就開戰,相互攻伐。這時候春秋五霸中的頭一位姜小白跳了出來,一看沒規矩不行啊,這不亂套了。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說別瞎鬧了,我們都是家人family,不能內鬥,代替周天子發號施令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讓諸侯繼續向周天子進貢。


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姜小白掛掉之後,天下又開始亂了。作為姜小白小迷弟的宋襄公,是宋國第20任國君。即位之初曾想把太子之位讓給同父異母的哥哥子魚。說哥哥大忠大義,而且很有才幹,請立哥哥做國君吧。他哥哥不肯接受太子之位,說:"能夠把國家讓給我,這不是最大的仁嗎?我再仁,也趕不上弟弟啊!況且說我是小老婆生的,繼位也不合制度啊"。後來宋襄公做了國君,他哥子魚做了丞相。

宋襄公是個有遠大理想的人,一心繼承齊桓公的霸業,同時以遵守禮義為豪,是個視仁義超過自己生命的人。先是會盟諸侯於鹿地,以盟主的身份自居。對楚王說小楚呀,別整天欺負這個打那個的,這是不對的,還有你文化課太差了,整個一個土鱉,得多多向我學習怎樣當一個好國君。並約定秋天在盂地繼續會盟檢查學習成果。他哥哥提醒他,宋國是小國不具備稱霸的實力,今天你把楚王得罪了,下次聚會別去了。但襄公不聽。在到盂地前,他哥又勸他要帶上軍隊,以防有變,楚國人是不講信用的。宋襄公說:"是我自己提出來不帶軍隊的,與楚人已約好,怎能不守信用呢?"於是,宋襄公不帶軍隊赴會。


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到了約定之日,楚、陳、蔡、許、曹、鄭等六國之君都來了,楚國早埋伏好了軍隊。在開會時,自以為盟主非己莫屬的宋襄公,大聲地說:“大家都來了,我們今天應該籤立盟約,維護世界和平,停止戰爭,你們說好不好?”楚成王看了一眼宋襄公,聲音也很大地說:“您說對,維護世界和平人人有責,姜小白掛掉了,不知道空缺的盟主由誰擔任好?” 宋襄公說:“這事好辦,有功的論功,無功的論爵,這裡爵位我最高就由我當盟主吧。”話音剛落,楚成王便說:“我楚國早就稱王了,宋國雖說是公爵,但比王還低一等,所以盟主的這把交椅自然該我來坐,對不對?” 說罷,他倒是不謙讓,一下子就坐在盟主的位置上。宋襄公不禁大怒,指著楚成王的鼻子罵:“你是什麼東西?我的公爵是天子封的,可你那個王確是自己叫的,是自封的,有什麼資格做盟主?”楚成王叫出伏兵抓住了宋襄公,把他帶回楚國囚禁起來,想借以攻取宋國,後來在魯僖公的調停下,宋襄公才被釋放。

宋襄公被放出來後,不敢找楚國報仇,就衝支持楚國當霸主的鄭國開刀,結果楚國來救,雙方陳兵於泓水兩岸。


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到了第二天天亮,楚軍開始過河。手下向宋襄公說:“楚軍白日渡河,等他們過到一半,我們殺過去,定能取勝。” 宋襄公卻指著戰車上的“仁義”之旗說:“人家連河都沒渡完就打人家,那算什麼仁義之師?”

等到楚軍全部渡完河,在河岸上佈陣時,手下又勸宋襄公說:“趁楚軍還亂哄哄地佈陣,我們發動衝鋒,尚可取勝。”

宋襄公聽到此話不由罵道:“你這個人怎麼淨出歪主意!人家還沒布好陣,你便去打他,那還稱得上是仁義之師嗎?”

宋襄公的話才說完,楚軍已經布好陣,列隊衝了過來。宋襄公倒是勇猛,衝在最前面,可卻大敗,自己也受了重傷。


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宋軍吃了敗仗,損失慘重,宋襄公仍然堅持自己是對的說:"一個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戰時不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同時也不攻打頭髮已經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當作戰時,並不靠關塞險阻取勝,寡人的宋國雖然就要滅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沒有布好陣的敵人。”他哥子魚說:“打仗是以勝利為目的,還說什麼君子之道!真的按襄公你說的做,就去當奴隸服侍算了,何必還打仗呢?”

宋襄公的仁義千百年來一直飽受爭議,有人嘲笑他是蠢豬,對敵人講究“仁義”,結果葬送了性命。也有人盛讚他是最後的“仁義”之師,惋惜泓水沒能取勝,敗給了野蠻的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