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研究生,畢業6年無緣管理層?你的內驅力決定了未來的職業發展

文章作者:柚子 — 以讀追求新知,以寫觸探真實的自媒體新人

稿件來源:秋葉寫作特訓營

助教:林琳

編輯:燕子

表弟是985名校畢業的研究生,在一家500強企業工作,6年工作中,由於專業能力優異,有3年被評為“公司優秀員工”。他認為自己早就應該被提拔到管理層,但奇怪的是,上司一直沒有提拔他,他只能繼續在原有的技術崗位上辛苦耕耘。

最近直屬領導離職了,表弟主動找老闆談起自己的職業發展。老闆的一席話讓他從管理者的角度重新審視自身的問題——

高學歷人群在入職的起點上的確具有優勢,同樣的工作,他們比別人完成得更輕鬆,也正因為如此,反而容易陷入同質化競爭的誤區。

所謂同質化競爭,指的是當服從於一個KPI體系時,絕大多數人會變成純粹的智力與體力的競爭,體現不出絕對的優勢。

而成為管理者,意味著職業發展邁上新的臺階,完成工作績效只是最基礎的要求,還需要有強大的成就動機,完成個人能力的全面升級。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提出,人的成就動機分為三個組成部分: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

可見,在職業發展這條更長遠的跑道上,不再有整齊劃一的教學和考核,受教育程度固然有優勢,但起決定因素的是一個人的內驅力。

985研究生,畢業6年無緣管理層?你的內驅力決定了未來的職業發展

一、認知內驅力讓一個人認清競爭環境,及時調整策略

認知內驅力指一個人渴望理解和掌握知識、技能的需求。

擁有認知內驅力的人,進入新的職場環境,不會因為自身條件限制而放棄探索,而是會設法補充知識、調整策略,尋找解決方案。

雷軍在一次分享中說過,自己在大學的時候聽了一個老教授的演講,主題叫為什麼上大學?

大概的內容是:上大學的真正目的,是幫助你學會如何學習,而不在於你學了什麼內容。學習成果高低不等於考試成績,不是你把學校的每一科考100分就叫成功,最重要的是學會怎麼學習。

雷軍聽後受益匪淺。後來他拿自己舉例 ,自己已經工作了20多年 ,換了很多工作,從早期的WPS,到金山圖畫,接著電子商務,然後再到投資,最後進入手機行業,他認為自己都能做得有模有樣。

雷軍表示,“我知道怎麼通過學習去克服每個行業、專業之間的差距,整個過程中,你要適應新的崗位,把握新的機遇,而決定這些要素的是你如何去學習。”

這背後就是強大的認知內驅力。

社會競爭與學校競爭根本性的不同,就在於社會競爭更多元化,我們需要依靠認知內驅力不斷地去認清社會環境和競爭局勢,並採取相應的措施。

為了始終保持認知內驅力,需要有意識地提升三方面的動機:

1、保持好奇心

探索環境知識的好奇心,是學習的潛在動機。

比起一個高學歷但抱著躺贏的姿勢,對環境麻木,學習動力不強的員工,公司一定更願意花時間去培養一個學歷相對低卻始終好奇,從未停止認知步伐的員工。

2、保持對“有收穫”的預期

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學習,成功地獲得知識和技能。

以晉升管理崗位這件事情為例,企業中總有部分員工會流露出“不想當管理者”的意思,認定了自己不具備勝任的水平和能力。他們多少能看出管理者在很多情況下的兩難處境,私底下也聽過不少抱怨,甚至很多員工交頭接耳評論管理者的不足。

要想不輕易被他人的評價所打敗,就要相信凡付出,必有收穫。

3、保持對社會關係和外部環境的融入

道理很簡單,只有身處一個鼓勵學習、重視知識的大環境下,包括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才能構成渴望認知的內驅力。

保持自己的認知內驅力,正如張泉靈所言:世界正在翻頁,如果我不夠好奇和好學,我會像一隻螞蟻被壓在過去的一頁裡,似乎看見的還是那樣的天和地,真的世界與你無關。

985研究生,畢業6年無緣管理層?你的內驅力決定了未來的職業發展

二、自我提高內驅力讓一個人敢於突破,避免自我設限

自我提高驅動力是一種勝任工作,取得成就並贏得一定社會地位的需要。

其實,只要有一定的受教育程度,很多人都能保持基本的認知內驅力,但擁有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卻相對困難。

改變自己的生活處境,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比起提高認知水平,是一種更讓人奮進的動力。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看到許多學歷不高的人在社會上通過努力實現人生的逆襲,那並非運氣,是自我提高內驅力讓一個人突破了自我。

許多人把網紅博主李子柒的成功,簡單歸因於她對生活的熱愛,我認為背後不可忽視的是這個女孩對改變生活現狀,獲得社會成就的自我提高內驅力。

李子柒因為家庭的境況而從小輟學,在外打工兜兜轉轉,睡過街頭,餓過肚子,幹過飯店服務員,十幾年一無所獲。後來奶奶生了重病,她不得不回到老家,賺錢養家的重擔都壓在她一個人身上。

成為網紅這條路上,有過失敗,有過非議,有過放棄的念頭,支撐李子柒的不是單純的熱愛,而是竭力讓自己勝任一件事情的堅持,把當下能做的事情做到做好並獲得認可的渴望。

回到職場上,在任何一家組織,能夠走上管理崗位,獲得長遠職業發展的,永遠都是小比例人群。有兩方面的原因會限制人們的自我提高內驅力:

1、過於計較“投入回報比”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具有主動性、積極性的人畢竟是少數,管理工作的複雜和多變,使得有些人開始衡量“投入回報比”。

為了帶團隊付出的努力為什麼領導看不見?好不容易培養的下屬最後離職了怎麼辦?為什麼員工犯的錯誤我要跟著被罰?

此類問題極為常見,然而越往上走,所獲得的格局、眼界、人脈、機會,這些真的無法用“投入產出”清楚地衡量。

2、過於看重短期利益

比如,你會發現辛辛苦苦帶團隊拿到的收入,遠不如你自己做銷售冠軍到手的工資,如果你是一位短期經濟利益至上的工作者,那麼對你而言,與其做管理者勞神費力錢還不多,倒不如做個業務人員以業績為大,簡單、明確還不用操太多心。

現實中,很多人嘴上說想往上發展,但實際上只停留在偶爾想想的階段,空有熱情和理想,他們的自我提高內驅力並沒有那麼強大。

985研究生,畢業6年無緣管理層?你的內驅力決定了未來的職業發展

三、附屬內驅力讓一個人追求成就,爭取榮譽和嘉獎

附屬內驅力是指個人為了獲得前輩或者權威們的讚許和認可,表現出來的一種把學習和工作做好的需要。

持續做好一件事情真的很難,把獲取榮譽和嘉獎作為目標,看上去雖然功利,卻是一個人取得成就最強有力的內在驅動力。

兩年前我剛進入一家公司,有一次和前輩姐姐一起下班,她見我總是加班,於是善意地“奉勸”我:“不管是不是程序員,都是打工的,搞那麼拼幹嘛?”

的確,在與她共事的半年時間裡,除了公司兩次強制加班,她從來都是準點上下班。而我加班不是因為工作真的做不完,而是想要做得更好,做得比他人出色,獲得領導的嘉獎。

兩年過去了,她依然在不斷地跳槽,為職業沒有發展而焦慮,而我卻成為了公司的管理人員。

大多數人從事的都是普通的工作,不需要快速更新換代的知識,也沒有改變現狀的急迫壓力。能讓我們避免陷入同質競爭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跳出打工者思維,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看問題,以上級的標準為目標,爭取獲得嘉獎,也為我們的職業發展鋪平道路。

每個人都會遇到職業發展的迷茫期,我們未必能指望有一位老師及時出現指引我們的職業發展,但是可以成為自己的老師,用內在驅動力去打造一個更強大的自己。

保持認知內驅力,根據環境補充知識,調整策略;保持自我提高內驅力,激勵我們勝任工作,不斷突破;在最平凡的崗位上,也要擁有附屬內驅力,追求成就,爭取榮譽和嘉獎。相信每一個人都能走向更好、更穩、更長遠的職業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