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小測試,6個步驟,5種情緒,手把手教你面對孩子的壞情緒

首先,我們測試一下,你是一位能夠很好引領孩子情緒的家長嗎?

1個小測試,6個步驟,5種情緒,手把手教你面對孩子的壞情緒

01

小測試:教育的關係面對孩子的壞情緒時,你是怎樣的父母呢?


你是什麼樣的父母,就會造就什麼樣的孩子,情緒管理也不例外。根據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有關理論,父母在提升孩子情緒管理能力上所扮演的角色,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情緒指導型,一種是情緒消除型


兩者的區別


情緒指導型父母會調節孩子的情緒,將孩子的消極情緒視為協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機會,並指導孩子如何有效的應對情緒;

情緒消除型父母更多的是想終結孩子的情緒,改變孩子的消極情緒。


情緒指導型父母,往往自身也是優良的情緒管理者;

情緒消除型父母,往往自身情緒管理方面也存在偏差。


在教育孩子學習情緒管理之前,父母應該先認真反省一下自己,自己有沒有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沒有心煩意亂,難過生氣,甚至憂慮憤怒?


因為當孩子一次一次挑戰我們耐心的極限,也是挑戰我們情緒管理的極限。換言之,在教育孩子學習情緒管理的同時,也是一次打磨情緒管理能力的機會。



02

家長如何做好自身的情緒管理功課?


不要總盯著讓孩子改變


有不少家長為了試圖“改變孩子”,生搬硬套各種教育的方法,甚至道聽途說的方法也一股腦的給自己的孩子用。當這些方法都無效後,就慨嘆說我已經盡力了,這孩子真的是沒法教了。


孩子真沒法教嗎?不是的,因為家長缺少了最重要的一環:在教育孩子如何管理情緒之前,要先把自己的情緒管理妥當


先有一個好榜樣放在哪裡,再配上合適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環境是無聲的教育


家庭有一個良好穩定的情緒環境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家庭的情緒氛圍是比較極端,孩子不大可能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一極是:很直接不顧及他人感受表達自己的情緒;

另一極是:習慣性地把掩藏自己的情緒,不去表達。

以上兩種都不是良好的家庭氛圍。


而良好的家庭氛圍,首先依賴的是家長的自我完善。還是那句話:裝是裝不像的。


03

孩子從什麼年齡開始學習情緒管理

1個小測試,6個步驟,5種情緒,手把手教你面對孩子的壞情緒

教育孩子管理情緒,首先必須對孩子的情緒有一個基本的瞭解。

愉快、憤怒、悲傷、厭惡、驚訝、恐懼,是孩子的基本情緒。

同情、嫉妒、尷尬、自豪、羞愧、內疚,則屬於孩子的自我意識情緒。


1.5歲以前


孩子所表達的情緒大多以基礎情緒為主。這些基礎情緒的表達,既是一種自我釋放,也是一種適應環境和達成目標的手段。


1.5-2.5歲


孩子自我意識情緒開始出現,孩子開始有了一定的管理基本情緒的能力。


2.5歲以後


孩子慢慢學會了控制基本情緒,並開始學習管理自我意識情緒的部分。


因此,1.5歲開始是情緒管理的感知啟萌,這個階段,家長的身體力行和榜樣作用尤為重要。

正式開始學習的起點年齡是2.5歲。

04

瞭解情緒從發生至結束的六個步驟

1個小測試,6個步驟,5種情緒,手把手教你面對孩子的壞情緒

下面我們通過“孩子因家長不買玩具而哭鬧”這個典型場景,瞭解一下情緒發生至結束的整個過程。


當孩子在玩具店想要一個玩具得不到滿足時,哭鬧、撒潑、在地上打滾。


六個步驟如下:

1、刺激:家長不買。

2、喚醒:孩子的生氣情緒。

3、表達:孩子哭鬧、撒潑、在地上打滾。

4、目的:孩子自我釋放,獲得關注甚至達到“家長不得不妥協而給自己買玩具”的目的。

5、自我覺醒:孩子待情緒發洩完後,意識到自己做得不對,但又不願意承認。

6、家長談話:家長幫孩子梳理情緒,迴歸平靜。


這個過程中最理想的是到達第六步,但不是所有家長都能做到。

但只要能夠到達第5步,孩子情緒管理的自然學習也算是圓滿結束了。

最糟糕的結果是:家長因“自己的情緒管理不好”或者“妥協”,從而人為地阻止了第5步的發展。


下面具體的說明孩子出現憤怒、悲傷、害怕、妒忌、內疚情緒時,家長的應對方法。


05

五種情緒的應對方法


憤怒


被小朋友搶走了玩具,孩子的臉漲得通紅,甚至有出手打人的衝動。


此時作為媽媽,要做的不是責怪孩子不懂得分享,也不應表情輕鬆的對孩子說“這有什麼好生氣的”,而是應該先接受孩子有“憤怒”這些負面情緒的存在,並認同它


你可以跟孩子說:“如果我心愛的東西,被人搶走了,我肯定也會很生氣。不過,其實我們可以跟小朋友講講道理,說不定可以玩具要回來?或者你跟小朋友協商一下,你們輪流玩這個玩具或者一起玩這個玩具,說不定大家一起玩會更開心呢?”

悲傷

孩子心愛的玩具壞了,孩子感到難過。


這個時候媽媽最忌諱的是說“早跟你說了,要好好愛惜的嘛……”,也不要立馬跟孩子表示“壞了沒關係,媽媽再給你買一個新的”。


此時,媽媽應該做的是傾聽和同情


“媽媽知道你很難過,讓媽媽好好抱抱你,或者你自己呆一會兒。”

如果立馬用擁有的快樂去代替失去的傷痛,會讓孩子失去體驗悲傷情緒的機會,也就無法領略駕馭悲傷情緒的喜悅。

害怕

孩子可能會怕狗、怕黑,也可能會怕陌生人。


當孩子感到害怕時,媽媽可先跟孩子共同體驗一下情緒:

“不僅小孩有害怕的時候,大人也有害怕的時候。害怕的時候,我們會想躲在爸爸媽媽的懷裡或者找一個安全的地方把自己藏起來。不過有的時候,害怕是沒有必要的。比如說,你以前很害怕上幼兒園,可是上了幼兒園之後你發現其實幼兒園很好玩,對不對?媽媽還聽說,每到黑夜,月亮公主和各種小精靈都會來到這個世界呢!”


妒忌


每個孩子都會妒忌,尤其妒忌媽媽對別的小孩子表示親暱,因此如果一個媽媽抱別的孩子,年齡小的孩子對此會很緊張,並通過哭泣或者拉扯其他孩子來捍衛自己愛的領地。


作為媽媽,此時不能立即教育孩子不能小心眼,而是應該找機會告訴孩子:“我知道你愛媽媽,因此妒忌別人獲得了媽媽的擁抱。如果別人得到了我想要的的東西,我也會很妒忌。不過,雖然我不喜歡妒忌的感覺,但每次感到妒忌時,我都告訴我自己,我也有很多他們沒有的東西呢。想一想,媽媽每天都擁抱你,但是別的小朋友偶爾才能獲得媽媽一次擁抱呢!”

內疚

孩子不小心打翻了家裡的魚缸,小魚也因此死了,內心感到十分內疚。


此時,媽媽是對孩子說:“打破魚缸沒什麼大不了的”,還是對孩子說“父母不怪你”之類的話?


其實,此時媽媽該做的是認可孩子的“內疚”情緒:“我知道你此時感到很內疚,如果我遇到這樣的事情,也一樣會內疚。不過內疚並不能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不如我們一起把打碎的魚缸清理好,把死去的小金魚們都安葬在花園的樹下。然後,我們再去買一缸新的金魚,以後你更加悉心地照顧它們好不好?”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