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小测试,6个步骤,5种情绪,手把手教你面对孩子的坏情绪

首先,我们测试一下,你是一位能够很好引领孩子情绪的家长吗?

1个小测试,6个步骤,5种情绪,手把手教你面对孩子的坏情绪

01

小测试:教育的关系面对孩子的坏情绪时,你是怎样的父母呢?


你是什么样的父母,就会造就什么样的孩子,情绪管理也不例外。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父母在提升孩子情绪管理能力上所扮演的角色,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绪指导型,一种是情绪消除型


两者的区别


情绪指导型父母会调节孩子的情绪,将孩子的消极情绪视为协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机会,并指导孩子如何有效的应对情绪;

情绪消除型父母更多的是想终结孩子的情绪,改变孩子的消极情绪。


情绪指导型父母,往往自身也是优良的情绪管理者;

情绪消除型父母,往往自身情绪管理方面也存在偏差。


在教育孩子学习情绪管理之前,父母应该先认真反省一下自己,自己有没有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心烦意乱,难过生气,甚至忧虑愤怒?


因为当孩子一次一次挑战我们耐心的极限,也是挑战我们情绪管理的极限。换言之,在教育孩子学习情绪管理的同时,也是一次打磨情绪管理能力的机会。



02

家长如何做好自身的情绪管理功课?


不要总盯着让孩子改变


有不少家长为了试图“改变孩子”,生搬硬套各种教育的方法,甚至道听途说的方法也一股脑的给自己的孩子用。当这些方法都无效后,就慨叹说我已经尽力了,这孩子真的是没法教了。


孩子真没法教吗?不是的,因为家长缺少了最重要的一环:在教育孩子如何管理情绪之前,要先把自己的情绪管理妥当


先有一个好榜样放在哪里,再配上合适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


家庭有一个良好稳定的情绪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家庭的情绪氛围是比较极端,孩子不大可能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一极是:很直接不顾及他人感受表达自己的情绪;

另一极是:习惯性地把掩藏自己的情绪,不去表达。

以上两种都不是良好的家庭氛围。


而良好的家庭氛围,首先依赖的是家长的自我完善。还是那句话:装是装不像的。


03

孩子从什么年龄开始学习情绪管理

1个小测试,6个步骤,5种情绪,手把手教你面对孩子的坏情绪

教育孩子管理情绪,首先必须对孩子的情绪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愉快、愤怒、悲伤、厌恶、惊讶、恐惧,是孩子的基本情绪。

同情、嫉妒、尴尬、自豪、羞愧、内疚,则属于孩子的自我意识情绪。


1.5岁以前


孩子所表达的情绪大多以基础情绪为主。这些基础情绪的表达,既是一种自我释放,也是一种适应环境和达成目标的手段。


1.5-2.5岁


孩子自我意识情绪开始出现,孩子开始有了一定的管理基本情绪的能力。


2.5岁以后


孩子慢慢学会了控制基本情绪,并开始学习管理自我意识情绪的部分。


因此,1.5岁开始是情绪管理的感知启萌,这个阶段,家长的身体力行和榜样作用尤为重要。

正式开始学习的起点年龄是2.5岁。

04

了解情绪从发生至结束的六个步骤

1个小测试,6个步骤,5种情绪,手把手教你面对孩子的坏情绪

下面我们通过“孩子因家长不买玩具而哭闹”这个典型场景,了解一下情绪发生至结束的整个过程。


当孩子在玩具店想要一个玩具得不到满足时,哭闹、撒泼、在地上打滚。


六个步骤如下:

1、刺激:家长不买。

2、唤醒:孩子的生气情绪。

3、表达:孩子哭闹、撒泼、在地上打滚。

4、目的:孩子自我释放,获得关注甚至达到“家长不得不妥协而给自己买玩具”的目的。

5、自我觉醒:孩子待情绪发泄完后,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对,但又不愿意承认。

6、家长谈话:家长帮孩子梳理情绪,回归平静。


这个过程中最理想的是到达第六步,但不是所有家长都能做到。

但只要能够到达第5步,孩子情绪管理的自然学习也算是圆满结束了。

最糟糕的结果是:家长因“自己的情绪管理不好”或者“妥协”,从而人为地阻止了第5步的发展。


下面具体的说明孩子出现愤怒、悲伤、害怕、妒忌、内疚情绪时,家长的应对方法。


05

五种情绪的应对方法


愤怒


被小朋友抢走了玩具,孩子的脸涨得通红,甚至有出手打人的冲动。


此时作为妈妈,要做的不是责怪孩子不懂得分享,也不应表情轻松的对孩子说“这有什么好生气的”,而是应该先接受孩子有“愤怒”这些负面情绪的存在,并认同它


你可以跟孩子说:“如果我心爱的东西,被人抢走了,我肯定也会很生气。不过,其实我们可以跟小朋友讲讲道理,说不定可以玩具要回来?或者你跟小朋友协商一下,你们轮流玩这个玩具或者一起玩这个玩具,说不定大家一起玩会更开心呢?”

悲伤

孩子心爱的玩具坏了,孩子感到难过。


这个时候妈妈最忌讳的是说“早跟你说了,要好好爱惜的嘛……”,也不要立马跟孩子表示“坏了没关系,妈妈再给你买一个新的”。


此时,妈妈应该做的是倾听和同情


“妈妈知道你很难过,让妈妈好好抱抱你,或者你自己呆一会儿。”

如果立马用拥有的快乐去代替失去的伤痛,会让孩子失去体验悲伤情绪的机会,也就无法领略驾驭悲伤情绪的喜悦。

害怕

孩子可能会怕狗、怕黑,也可能会怕陌生人。


当孩子感到害怕时,妈妈可先跟孩子共同体验一下情绪:

“不仅小孩有害怕的时候,大人也有害怕的时候。害怕的时候,我们会想躲在爸爸妈妈的怀里或者找一个安全的地方把自己藏起来。不过有的时候,害怕是没有必要的。比如说,你以前很害怕上幼儿园,可是上了幼儿园之后你发现其实幼儿园很好玩,对不对?妈妈还听说,每到黑夜,月亮公主和各种小精灵都会来到这个世界呢!”


妒忌


每个孩子都会妒忌,尤其妒忌妈妈对别的小孩子表示亲昵,因此如果一个妈妈抱别的孩子,年龄小的孩子对此会很紧张,并通过哭泣或者拉扯其他孩子来捍卫自己爱的领地。


作为妈妈,此时不能立即教育孩子不能小心眼,而是应该找机会告诉孩子:“我知道你爱妈妈,因此妒忌别人获得了妈妈的拥抱。如果别人得到了我想要的的东西,我也会很妒忌。不过,虽然我不喜欢妒忌的感觉,但每次感到妒忌时,我都告诉我自己,我也有很多他们没有的东西呢。想一想,妈妈每天都拥抱你,但是别的小朋友偶尔才能获得妈妈一次拥抱呢!”

内疚

孩子不小心打翻了家里的鱼缸,小鱼也因此死了,内心感到十分内疚。


此时,妈妈是对孩子说:“打破鱼缸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是对孩子说“父母不怪你”之类的话?


其实,此时妈妈该做的是认可孩子的“内疚”情绪:“我知道你此时感到很内疚,如果我遇到这样的事情,也一样会内疚。不过内疚并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不如我们一起把打碎的鱼缸清理好,把死去的小金鱼们都安葬在花园的树下。然后,我们再去买一缸新的金鱼,以后你更加悉心地照顾它们好不好?”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