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筆下凶惡殘暴、言行不一的盜跖對孔子的怒斥留給我們的啟發

昨天說到在《莊子·雜篇·盜蹠》中,孔子不聽柳下季勸告,被盜蹠一頓諷刺、羞辱後趕走,孔子半天沒緩過勁來。

盜蹠的一通諷刺語句簡潔流暢,比喻生動、形象,猶如閱讀一篇美文,表現手法細膩、微妙,更像是一篇古代的敘事小說,文字精煉,內容意味深長。

那這篇經典的文章留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一.盜蹠對孔子的怒斥。

孔子見到盜蹠後,向後退幾步,向盜蹠躬身施禮。


莊子筆下兇惡殘暴、言行不一的盜蹠對孔子的怒斥留給我們的啟發

盜蹠大怒曰:“丘來前!夫可規以利而可諫以言者,皆愚陋恆民之謂耳。今長大美好,人見而悅之者,此吾父母之遺德也。丘雖不吾譽,吾獨不自知邪?且吾聞之,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今丘告我以大城眾民,是欲規我以利而恆民畜我也,安可久長也!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堯舜有天下,子孫無置錐之地;湯武立為天子,而後世絕滅;非以其利大故邪?

盜蹠手握劍柄,對孔子大怒道:

孔丘上前來!凡是可以被利益引誘的,都是一些愚昧的普通順民。我個子魁梧長得美好,人人歡喜,這是我的父母給的,就是你孔丘不奉承我,我就不知道嗎?我聽說當面誇獎別人的人,也喜歡背後詆譭別人。現在你孔丘告訴我要給我大的城池和百姓,這是用利來引誘我,是用對待普通順民的方法對待我,這怎麼能夠長久呢?城池再大,也大不過天下,堯、舜擁有天下,可是呢,堯舜的子孫卻沒有立錐之地;商湯王、周武王被立為太子,但他的後世卻被滅絕,這不是用天下來誘惑的結果嗎?

盜蹠的這番話語言犀利,比喻形象。

二.我們分析盜蹠的話中其中的一段,看盜蹠說的有沒有道理。

這段話中盜蹠的一個主要觀點:“夫可規以利而可諫以言者,皆愚陋恆民之謂耳。”


莊子筆下兇惡殘暴、言行不一的盜蹠對孔子的怒斥留給我們的啟發

他說,凡是可以被利益引誘的都是愚昧的普通順民。

有沒有道理呢?有,但這只是一種普通意義上的理解,是限定在一定條件下,什麼樣的條件下呢?

在物質條件缺乏,捉襟見肘、生活窘迫,生活難以為繼的情況下,人很容易被利益所誘惑,在家徒四壁,吃不上飯、看不起病的情況下,一丁點利益就可以將人心俘獲。

如果在一個生活富足、物質條件優越、衣食無憂的情況下,只有用更大的利益才能打動人心。

但是,以上兩種情況,都是以人的價值觀、世界觀、榮辱觀在一定條件下為限定的。

如果人的價值觀以貨幣財富為中心,把擁有貨幣財富作為成功的標誌(2019年12月30號文章),將人生經濟上的落魄視為羞恥,那麼,以上觀點成立。

如果價值觀不是以貨幣財富為中心,那麼,以上觀點不成立。

怎麼理解?

三.孔子的“重義輕利”的內涵。

這裡就要說到孔子在春秋所倡導的“重義輕利”。


莊子筆下兇惡殘暴、言行不一的盜蹠對孔子的怒斥留給我們的啟發

“義”,含義有多層,主要的含義通俗的講,是公正、正義的道理和舉動,

“義”和利益是相對的,和“義”有關的古語實在太多了,義薄雲天、義不容辭、大義凜然、俠肝義膽、仗義疏財、大義滅親、義正辭嚴、微言大義、捨生取義等等都是對“義”的詮釋。

“義”,是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所有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歷史轉折、歷史人物都含有義的成份。

小到生活的瑣事,大到民族的存亡都存在“義”。

孔融讓梨。

父母挑大個的梨給四歲的孔融,孔融卻把大個的梨讓給哥哥們,自己總是挑小個的梨,雖然事小,但既包含了“義”,舍大取小,又包含了禮,這就是重義輕利,微行但大義,從小事就可以看出人的思想和修養。

宋詞的滿江紅

岳飛用“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抒發捐軀沙場的情懷,用“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書寫討伐匈奴的民族氣節。


莊子筆下兇惡殘暴、言行不一的盜蹠對孔子的怒斥留給我們的啟發

中國歷史上也就是從南宋開始更加註重民族的氣節。

歷史上的崖山之戰。

1279年,蒙古人攻打南宋,最後宋軍兵敗,陸秀夫身背7歲的小皇帝跳海,隨後,十幾萬南宋軍民全部投海,以身殉國,寧死不降!

這是大義凜然、捨生取義的真正內涵。

四.孔子“重義輕利”對華夏民族後世的意義。

人有思想,會思考,很多時候很理性,但更多時候,人是感性的,眼見為實,這種時候,只會把利看在眼裡,而把“義”拋擲腦後,在利益面前被折服。

而“義”完全相反,是理性的,用現在的話說是一種精神,看不到摸不著,和感性的利剛好相反。

可是“義”這種形而上卻極其重要,不僅是一種精神和信仰,更是天地的規則,象徵著天地之道,古人講天人合一,人只有符合天地之道的時候,才能夠長久,社會、國家只有符合天地之道的時候,才能夠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莊子筆下兇惡殘暴、言行不一的盜蹠對孔子的怒斥留給我們的啟發

生活看似平淡,其實很複雜,絕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風順的,生活中“義”、利並存,我們經常面對著“義”和利,都需要在“義”、利中做出選擇,怎麼選擇?

孔子告訴後人:重義輕利。

所以,重義輕利不只是是儒家的學術和思想,更是中國古人的智慧,2520年前,孔子用一生的言行告訴了後人什麼是“義”,用勇氣和生命詮釋了什麼是“義”,什麼是重義輕利。

五.盜蹠的言、行不一。

盜蹠的一個主要觀點:“夫可規以利而可諫以言者,皆愚陋恆民之謂耳。”

他說,凡是可以被利益引誘的都是愚昧的普通順民。

這是盜蹠的價值觀,他又是怎麼做的呢?

盜蹠怒斥孔子的理由是,不要用對待愚昧普通順民的方法對待盜蹠,不要用利益來誘惑自己。

但盜蹠本人號令9000盜寇,燒殺擄掠、強搶民女,用人的心肝做下酒菜,無惡不作,這就是盜蹠所追求的人生價值,視人命為草芥,沒有絲毫的人間寡廉鮮恥,更談不上“義”、利的取捨


莊子筆下兇惡殘暴、言行不一的盜蹠對孔子的怒斥留給我們的啟發

儒家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盜蹠的終極目標就是利益,只是盜蹠對擁有大的城池做王侯的利益不感興趣,更喜歡無拘無束、燒殺擄掠,自由自在的生活和利益,所以,讀莊子這篇文章,不能只看文字表面的意思,要看所關聯的儒家思想、歷史及人物,理解文字背後的內涵。

結束語

從盜蹠的人生追求看,盜蹠的一生都寫滿了一個“利”,只追求感官的享受,生命中只有利益,而且,這種對利益的追求,在歷史上都是少有的,也是莊子筆下人物的一個代表。

由此得知,盜蹠的言行完全不一,一個殺人如麻、把人的心肝當做下酒菜的匪首,大言不慚的評論先古聖賢,談義,本身就是對華夏民族生生不息的依賴——“義”的褻瀆。

莊子這種刻畫盜蹠的獨特手法,更加襯托了儒家思想——人生“重義輕利”的不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