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要不要恢復繁體字?四點理由告訴你

文字,是一個民族文明傳承的載體,作為華夏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播,到底應該用繁體字好,還是用簡體字好,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


漢字要不要恢復繁體字?四點理由告訴你


現在的漢字簡化字是1956年開始政府在全國全面推行的,短短几十年時間,簡化字在國內早已經普及,不論官方還是民間,使用簡體字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現在有很多人國人提議:恢復使用繁體字。

對於華夏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國的漢字到底應該使用簡體字好還是繁體字好?

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繁體字深厚的內涵和寓意。

甲骨文是中國最初的漢字,上接上古時期原始的記事符號,下啟青銅銘文,甲骨文是象形文字,中國人的祖先在最初造字的時候,就讓漢字同時具備了字音、字形、字義三種要素,一個簡單的漢字,用字的形體就能表達字的字義、字形和字音。


漢字要不要恢復繁體字?四點理由告訴你

甲骨文的出現,在古代不只是一種記事符號了,更是人與人交流的工具和文明的載體,即使兩個古代氏族部落的人語言不通,僅憑著古代的甲骨文,就能知道對方想表達的意思,現在的簡體字能做到嗎?

我們看武術的“武”和舞蹈的“舞”,這兩個字的字義不一樣,但字音一樣,原因是什麼?在當初舞蹈和武術是不是有一定的聯繫呢?舞蹈最初的時候是不是從武術中演化來的呢?或者武術最初是不是從舞蹈中演化來的呢?

也許古人在最初創造這兩個字的時候,就已經把這兩個字在當時歷史場景下的表現形態和內在聯繫已經考慮進去,從而創造出兩個字音相同,但字形、字義不同的文字,所以,後人從這兩個字的字音上至少可以判斷,兩者一定存在必然的聯繫,也許,古代最初的舞蹈真的就是從武術中演化來的。

而漢字中和武、舞字音相同的誤、霧、無、務、誤、嗚、烏、惡等其他字音相同、字義不同的漢字,相互之間可能又有其他的關聯,我們現在還不得而知。

所以古人在造字的時候就已經賦予了繁體字深刻的寓意和內涵。


漢字要不要恢復繁體字?四點理由告訴你


再看英文版的“武”和“舞”,不論從英文單詞的字義、字音還是字形上,還能看到繁體字這種神奇的聯繫嗎?

有人可能會說,為什麼要這麼較真呢?知道簡化字的意思不就行了嗎?

現在簡化字的歷史只有幾十年的時間,我們還隱約記得簡體和繁體之間的某種關聯,那幾百年後呢?也許,那時候繁體字只剩下一段傳說和歷史了。

如果說漢字有生命,那麼從漢字的結構、屬性來說,今天的簡化字就是被人為的扔掉了漢字中的靈魂,剩下的只是一個空殼。

二.使用簡體字後,漢字本身的含義有沒有發生變化?


漢字要不要恢復繁體字?四點理由告訴你

如果漢字字義本身發生了變化,問題就很嚴重。

例舉一部分繁體字:

雲——雲,沒有了雨。

開——開,沒有了門。

産——產,沒有了生。

運——運,沒有了車。

麵——面,沒有了麥。

厰——廠,廠子裡面是空的,產品從哪裡來?

愛——愛,愛沒有了心,那不成了逢場作戲嗎?

鄉——鄉,鄉里沒有了郎,那村裡不就空了嗎?

飛——飛,只剩下一個翅膀,即使有夢想能實現嗎?

導——導,領路人沒有了道,後面的同學豈不是沒了方向?

筆——筆,用彎曲的筆來書寫歷史,是非曲直會不會更隨意?

網——網,沒有了絲,那不到處都是漏網之魚?網還起作用嗎?


漢字要不要恢復繁體字?四點理由告訴你

有人說,你這樣理解太牽強。

絕不是牽強,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以形辨字”本身就是漢字的基本屬性,我們完全有理由這麼理解簡體字。

對比這些繁體字,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我們看到以上繁體字簡化後,被簡化掉的恰恰是一個漢字最關鍵的部分,這些簡化字只保留了漢字的字音,已經完全失去了繁體字的字義和字形,失去了最初古人賦予漢字的含義,充其量算一種符號了,仔細端詳,這些簡化字表現出來的字義不正是今天的社會現狀嗎?漢字真是玄奧。

三.簡體字真的比繁體字容易學嗎?


漢字要不要恢復繁體字?四點理由告訴你

當年普及簡化字的時候最大的理由就是繁體字難學,不容易普及,真是這樣嗎?不見得。

中國的古人繁體字使用了幾千年,沒見過哪一部古書上說歷史上有人曾經抱怨過繁體字難學。

現在的西方人是說漢字難學、漢語難學,可是我們的身邊從來沒有聽到哪一個中國人說漢字、漢語難學,相比之下,都在說外語難學,最近一段時間討論很熱門的話題——要不要廢除英語的科舉考試?就說明了這個問題,關鍵是有沒有一個使用繁體字的大環境。

中國的大陸地區使用了漢字簡化字幾十年,可是香港、澳門、臺灣地區卻一直使用的是繁體字,新加坡和許多海外華人社區一直使用的也是繁體字,沒聽到哪一位同胞說繁體字難學,更沒看到這些地區的經濟比中國更落後。


漢字要不要恢復繁體字?四點理由告訴你

我們知道,儒家思想對東亞文化圈的影響十分深遠,日本、韓國、越南這些國家都很重視中國的漢字,這些國家有60%的詞彙是從古漢語中派生出的漢字構成的,而且韓國還曾經申請漢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臺灣也正在為繁體字申遺,這讓我們作為泱泱漢文字古國情何以堪?

四.放棄繁體字就是人為的切斷華夏傳統文化的傳承。

文字是文化傳承的載體。

繁體字自創立起,中國人已經使用了幾千年,古人學習、使用都是繁體字,華夏民族的所有傳統文化典籍都是以繁體字為載體,如果長期使用簡體字就會使國人漸漸忘記繁體字本來的涵義,從而不能準確理解古籍的原意。

從個人感受來說,現在學習古文的時候,要準確理解古文的原意就非常難,時間越長,當代人對繁體字和古籍的理解偏差就越大,人們只能藉助翻譯的文本來理解原著。


漢字要不要恢復繁體字?四點理由告訴你


可是,不同時代的譯本對原著的理解是不同的,每一位譯文的作者對古文理解的水平也不一樣,作者就會按照自己對原著的理解來翻譯這本原著,於是,就會出現一本原著有若干不同版本的譯本這樣尷尬局面,不知道古文的原創作者看到這些譯文是什麼心情?

就說《道德經》、《黃帝內經》,現在看看有多少種翻譯的版本?

當然,因為時隔年代久遠,後人對於古籍的理解多少會有偏差,但是一個民族如果一直學習和使用繁體字,是不是會最大限度的減少這種理解上的偏差?

結束語

華夏傳統文化傳承中一個重要部分——漢字繁體字的傳承,人為的出現這樣一個斷層,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斷層和我們的教育對文化傳承的態度有直接關係,一方面對於現在的英文,學生要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學習且必須參加高考科舉,另一方面,對於傳統文化中繁體字卻遺棄不用,不得不說這是一個令人費解的現狀。

東亞文化圈中這些曾經在歷史上文化貧瘠的民族,都知道文化的缺失是一個不可彌補的硬傷,懂得藉助華夏文明來豐富和充實自己,而作為古老的華夏傳統文化發源地,如果因為忽視文化的傳承而出現文化斷層,這不是我們的損失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