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張通之、龔乃保、王孝煃, 愛吃,這四位南方人不可不讀

清代袁枚

《隨園食單》甚是著名。

袁枚做過幾任知縣,還是乾隆年間的重要詩人。三十三歲,袁枚辭了官,回家養母。他在江寧,也就是現在的南京,買了一座園子,改名叫“隨園”,在這兒度過了將近50年的時光。詩人嘛,和朋友飲酒賦詩、高談闊論是少不了的。當然,袁枚作為一個挑剔的吃貨,隨園裡自然少不了美食。

袁枚不僅愛吃,還愛研究。吃到一種好菜,經常讓家裡的師傅去學習,甚至親自跑到人家的廚房,去一探究竟。他寫的《隨園食單》,彙集了南京及其周邊幾百種珍饈美味,至今仍是不少食客心中的美食經典。按食材種類區分,《隨園食單》記錄了海鮮單、江鮮單、雜牲單、羽族單、點心單、飯粥單等14類美食。

海鮮單裡有一道“海參三法”,讀來讓人直流口水。

海參本身沒有氣味,因為沾染的泥沙多,味道才腥。沒有經驗的話,在海參身上很難討到好。

按袁枚的經驗,要挑選小刺參,在水裡泡掉泥沙,用滾熱的肉湯浸泡三次,然後用雞肉湯、豬肉湯慢慢煨熟。這時候可以放進一些香蕈(xùn)和木耳,它們顏色比較深,和海參搭配正合適。

如果明天請客的話,要前一天就把海參煨在火上,這口感才合適。可見做一道入味的海參,非常要功夫。

剛才講的是“海參一法”,另外還有兩法,是袁枚從朋友那裡偷師的。他夏天到錢觀察家做客,錢家人把海參切絲,和芥末、雞汁拌在一起,吃起來清爽無比。蔣侍郎家做海參也很講究,用豆腐皮、蘑菇和雞腿,慢慢把海參煨爛,味道也是一絕。

袁枚、張通之、龔乃保、王孝煃, 愛吃,這四位南方人不可不讀

《隨園食單》中除了美味,袁枚還寫了很多對於食物的態度。

比如他講“耳餐”,什麼是“耳餐”呢?就是圖個好聽。主人用很貴的菜請客,味道倒是其次,主要是搏得客人幾句稱讚,耳朵裡要聽幾句好話,這叫“耳餐”。

還有“目餐”,這好理解,滿滿一桌子菜,玲琅滿目,然而倒掉的比吃掉的多。“目餐”這是給眼睛吃的,不是給嘴吃的。

袁枚還寫到吃飯要戒除“暴殄”。

有人做菜,用通紅的炭去燒活鵝的腳掌,用剜刀去割活雞的肝,聽著就瘮得慌。這屬於“暴”,暴者不恤人功,不是君子所為。

還有人做一頓飯,要宰殺大量的雞鴨,傳說一個富豪吃一道菜要殺三千隻雞,因為那道菜需要三千個雞舌頭,被拔了舌頭的雞,也不吃,成堆成堆地丟掉。袁枚說,雞魚鴨鵝,從頭到腳都可以入菜,切不可隨意丟棄。極度浪費,就屬於“殄”,殄者不惜物力,也不是君子所為。

論吃的覺悟,恐怕很多現代人都不如袁枚吧。

袁枚、張通之、龔乃保、王孝煃, 愛吃,這四位南方人不可不讀

張通之生活在清末民初,住在南京倉巷,寫詩、畫畫、教學,無一不精。他十分喜歡袁枚,《白門食譜》仿照《隨園食單》所寫,記錄了金陵及其周邊的美食。既有來自大戶人家的,也有寺廟製作的,更多的是店鋪出產的。

張通之寫了27種南京特產,時過境遷,很多已經失傳了,比如巴斗山刀魚、後湖茭白、王府園莧菜;不過還有一些,現在仍然如雷貫耳,比如板橋蘿蔔、掃葉樓素面、韓復興鹹板鴨、鹽水鴨等等。

有一碗羊肉面,最是讓張通之難忘。那是在緊靠文德橋的得月臺,臺下便是淮水,抬頭即是鐘山,視野極好。平常,這是個飲茶的好去處,而冬天的羊肉面,更是一絕,面是均勻的細,肉是軟爛的香。

每天早晨來這兒吃一碗,可以溫暖一整天,忘了樓外的風寒。抬頭看看鐘山,山頭一抹積雪,像個白頭髮的老人,隔城相對。

現在想去那兒吃麵,是不可能了。在張通之那會兒,得月臺就毀了。他也是樓毀了之後路過這兒,有感而發,感慨好景好面都沒有了,才寫下了這段文字。

袁枚、張通之、龔乃保、王孝煃, 愛吃,這四位南方人不可不讀

龔乃保是土生土長的南京人,生活在清末民初,他比張通之要大上一點兒。

1899年中秋,龔乃保客居南安的道源書院,他在這本書的前言裡說,出來奔波好幾年了,中秋佳節更是想家,尤其想起金陵的蔬菜之美,難以釋懷,於是想編一本食譜。他的家在南京冶城山麓,便命名為《冶城蔬譜》。

一個南京人客居異鄉,想念家鄉美食,於是編了一本南京的食譜!想必也是一個講究的吃貨了。

《冶城蔬譜》專講蔬菜,這本書把早韭列為第一。初春,早韭長到四五寸,莖是白的,葉是黃的,到山上拔回四五捧,洗淨,和瘦肉一起,裹在薄餅裡面,便是春捲。下鍋煎一煎,一口咬下去,唇齒留香。

韭菜百搭,可以炒雞蛋、炒肉絲,還可以和豆芽、豆腐絲配在一起炒個素菜。韭菜炒螺螄肉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南京人還愛吃蘿蔔。龔乃保說,本地的蘿蔔,要初冬的大蘿蔔,鮮紅的皮,脆生的肉,聞著就甜。放在窖裡藏到春天,磕碎了,拌上糖和醋,秋天的梨也沒有它爽脆。

袁枚、張通之、龔乃保、王孝煃, 愛吃,這四位南方人不可不讀

第四種食譜,是王孝煃的《續冶城蔬譜》

王孝煃也是南京文人,善於填詞,書畫造詣深厚,受過龔乃保的指點。他的這本《續冶城蔬譜》,寫的是龔乃保沒有寫過的蔬菜。

王孝煃鍾愛雪裡蕻(hóng)。以往每年冬天,南京家家戶戶要醃製雪裡蕻。冬天醃好了,藏到第二年春天。揭開蓋子,甕罐裡騰出一股酸香,夾出一筷子,是那種讓人很有食慾的淡黃色,獨有一番風味。用雪裡蕻炒肉絲或者毛豆,配上燙飯或者稀粥,那叫一個爽口。

還有慈姑,這是我國特有的蔬菜。那時候玄武湖、莫愁湖都長有慈姑。慈姑是吃球莖的,味道微苦。《本草綱目》說,慈姑清肺散熱,能治百毒。蒸鴨煮肉的時候放一點兒慈姑,又香又滑,夾著一股淡淡的苦澀味,可以解膩。是南京人鍾愛的蔬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