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學家解讀:基因編輯為何能拿諾獎?

上海科學家解讀:基因編輯為何能拿諾獎?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北京時間今天傍晚公佈,兩位女性科學家--德國馬普病原學研究所教授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詹妮弗·杜德納獲得了這一獎項,以表彰她們“研發出了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這一研究成果為什麼能在開發出來短短7年後就能拿到諾獎?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化與細胞所)李勁松研究員說, 這一技術使得基因編輯就像編輯Word文檔那麼簡單,而且在幾乎所有物種的細胞DNA上都能實現。

李勁松:CRISPR / Cas9技術是從細菌中發現的抵抗外源病原體的免疫系統。這兩位女科學獎獲獎是因為她們第一次把這個系統優化出來,然後用於體外基因編輯。基因編輯技術之前也已經獲得過諾貝爾獎,為什麼這次又能再獲呢?因為這個技術又簡單又高效,它可以精準地識別基因的序列,在這個序列上實現基因的改變。

目前這種技術已經廣泛使用於全世界各大實驗室,也有生物醫藥企業正在嘗試利用該技術製造藥物治療某些因基因缺陷導致的疾病,並進行臨床試驗。李勁松團隊正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結合實驗室建立的人造精子細胞技術,參與一項大規模的科學計劃--”基因組標籤計劃“:

李勁松:就是利用CRISPR / Cas9技術在(小鼠)人造精子細胞中,對所有的編碼蛋白的基因原位加一個標籤,因為人造精子細胞通過受精產生小鼠,因此可以變成帶了標籤的小鼠,因此我們可以全基因組範圍製備標籤小鼠模型。 作者:上海電臺記者李雪梅 編輯:山巍 責任編輯:黃麗娜

上海科學家解讀:基因編輯為何能拿諾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