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後期"不立皇后":本想擺脫"女主當國",卻讓宦官翻身做主人

唐代中後期

唐朝

在唐朝初期,皇后進行干政的情況還是比較普遍的。但後來逐漸發展到了唐代中後期,統治者們為了防止外戚專權的出現,便選擇"不立皇后"的政策。且自唐玄宗對宦官進行重用起,宦官就開始一步步干涉國內的朝政。

同時"不立皇后"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為宦官專權掃清了外戚和後宮專權的阻礙,這也是導致唐代中後期宦官專權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最終唐朝的權力中心也出現了分配不平衡的情況,加快了唐王朝走向衰亡的速度。

女人專權、君主與官僚離心,宦官逐漸得到重用

  • 唐代"不立皇后"政治現象的出現

自秦始皇稱皇帝之後,皇后一詞便隨著中國封建社會君主制度而產生。在皇帝權利至高無上的封建社會里,作為皇帝正妻的皇后地位自然不會低下。在後宮中所有的妃嬪、女官以及宮女等等角色都得聽從皇后的意思來行事,

其在維護宮內的等級秩序、宮中法規等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地位也是內宮中最為尊貴的

在《漢書·外戚傳》中還有提到:"漢興,因秦之稱號,帝母稱皇太后,祖母稱太皇太后,嫡稱皇后,妾皆稱夫人。"

唐代中後期

武則天

唐代皇后除了以上所說的統御六宮、維護宮內的等級秩序等權利之外。還有著可以作為國家的代表,接受群臣四夷的拜見以及參與封禪和其他重大祭祀等重要權利。在唐朝早期,由於其特殊的政治環境,皇后也是常常從後宮走向前朝,干涉朝廷上的政事,把持朝政

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女皇帝武則天就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其在高宗時期就已自稱天后,而威勢也與皇帝沒有差異。後在高宗死後,不僅廢掉了中宗,臨朝稱制,還改朝換代,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武周政權。

而唐朝在經歷安史之亂後,不立皇后的政治現象就開始頻頻出現。唐玄宗開元十二年時期,玄宗的皇后王氏被廢,後一直到至德元年,三十多年來唐玄宗都未再立過皇后。雖然唐玄宗也一直寵愛武惠妃、楊貴妃。但是武惠妃在死後才被追封為皇后,而楊貴妃連追封都沒有。

這種政策也直接影響了後來的統治者。如唐憲宗,直接提出了不立皇后的原因,一個是來年的"子午之忌",其次就是後庭多私愛。

此外,包括唐代後期的唐穆宗、敬宗、文宗等等統治者們都沒有立過皇后。

唐代中後期

安史之亂

  • 唐代中後期統治者對宦官的重用

宦官專權是我國封建主義政治下的特殊產物之一,在唐代得到了最明顯的體現。唐玄宗開元時期,宦官地位就開始不斷提升,其晚年對高力士就十分寵信,他常說:"力士當上,我寢乃安。"玄宗還讓高力士幫助自己做一些日常繁瑣的政務。

其中包括一些奏章的批閱以及將相的進退,使得宦官開始參與朝政。

唐玄宗對宦官的重用使得宦官的權勢地位得到提升,但宦官真正意義上形成一股勢力還是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安史之亂使得君主與官僚機構的關係破滅,君主更加不信任身邊的朝臣,相反只能依靠身邊的宦官為其出謀劃策,最終平定叛亂。

所以,安史之亂為宦官專權的形成也是提供了重要的契機。在此期間,宦官被君主扶植起來,他們受到君主的重用,甚至被頻繁派遣到地方監視各地藩鎮的叛情況,形成了一套完備的制度,還設立了監軍院或監軍使院等機構,宦官勢力乘勢不可遏制地發展了起來。

後在建中四年“徑原兵變"之中,唐德宗面臨兵臨城下的危局之時,由文臣白志貞率領的禁兵沒有一人前來相助,唯有霍仙鳴帶領百餘名宦官護駕唐德宗逃奔奉天。唐德宗為了這份恩情,

回長安後便任命宦官霍仙鳴等宦官掌握神策軍,而神策軍也是當時中央最主要的武裝力量。到了後期,宦官不僅通過禁軍和監軍侵奪軍權,他們還通過擔任樞密使侵奪政權,

《文獻通考》中就有記載:"唐代宗永泰中置內樞密使,始以宦官為之。"而這現象也是在唐代特殊的歷史條件及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唐代中後期

唐玄宗與楊貴妃

"不立皇后"朝局平衡打破,宦官自此上位

  • 加深了統治者對宦官的依賴

在唐朝前期,由於皇后本身也具備一定的政治才能,所以在皇后的適當干政下,對國家確實起到了促進政治清明以及保障皇權的積極作用。這個時期的皇后干政、女主的掌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特色。而對於此時的宦官來說,只是做著守衛打掃的工作,除了在人數上有所增加以外,品級也不高,並不能參與到中樞決策機構中來。二者在勢力上宦官肯定是比不過皇后的。

但是,"女主當國"也為唐朝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例如,皇后得勢之後往往都要對宗室進行打壓,濫殺朝臣,任用屬於自己勢力的外戚,這就造成了政局的混亂。到了唐玄宗時期,便出現了"不立皇后"的政策。這也與唐玄宗自身的經歷有關,他的前半生幾乎就是在武則天和韋后的陰影下度過的。自己的父親被貶,生母被殺,當了太子卻還是受到太平公主的排擠。這種種遭遇讓他明白在今後施政過程中一定要引以為鑑,多加防範。

包括在廢后詔書中也有提到"造起獄訟,朋扇朝廷,見無將之心"之說,說明當時王氏皇后確實干預過政事,這也正是她被廢黔的根本原因。

唐代中後期

唐代皇后

所以,在經歷了唐代前期種種政治鬥爭之後,為了保住唐王朝統治的根基,唐代中後期唐玄宗便有了"不立皇后"的政策。而同期宦官作為近身侍奉皇帝的群體,自然而然就成為了幫助皇帝處理政務、掌握政權的首要人選。

唐玄宗時期的宦官就開始由"奴"的身份登上了政治的舞臺,二者完成了一次權力上的轉移,統治者加深了對宦官的依賴,這也為之後宦官的獨掌大權提供了有利條件

  • 缺少了能與宦官對峙的勢力

自古以來,皇帝與外戚之間的關係就是矛盾的,一方面皇帝需要依靠外戚來奪取天下,另一方面又要防備外戚功高震主。在唐初時期,皇后的外戚竇氏以及長孫氏都在唐朝建立和鞏固政權的過程中有著巨大的貢獻,從太原起兵到玄武門之變,一直都是高祖和太宗的心腹之臣。他們在政權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是到了唐代後期,為了控制外戚的力量,再加上中國傳統 "男尊女卑"的儒家思想影響,皇后干政是不能被認可和容忍的。因此,對於皇后外戚最好的防範就是"不立皇后",沒有了皇后,也沒有了皇后外戚,

從而斷絕了皇后與外戚之間互為援引,在政治上互相依靠的關係

那麼皇帝身邊的權力空缺總是要有人來填補的,靠群臣?靠將領?要知道唐代宗到唐憲宗時期,藩鎮與中央之間的戰爭是連綿不斷。在這樣一種形勢下,皇帝很容易失去對統兵將領的信任,同時也失去對朝臣們能力的信任。再加上對外戚勢力的削弱,統治者能依靠的勢力,只剩下宦官。

唐代中後期

唐代宦官

宦官作為君主的家奴,又能夠近身侍奉,所以很容易就成為皇帝信任和依靠的力量。再加上宦官沒有後代,在統治者眼裡,宦官一時得到的權力並不能延續下去,自然也就不能威脅皇帝的統治。所以,與皇后、外戚、群臣將領們相比,皇帝更願意把權力交給宦官。宦官就是在這樣的一種條件下,由原先依附於女主和外戚的"奴才"翻身做主人。

皇帝信任度的轉移,皇后外戚的衰落和宦官勢力的不斷增強,這幾者之間的權利均衡狀態被打破,加速了宦官勢力的膨脹。最終導致唐代中央朝廷內部缺乏制約宦官的力量,群臣將領以及外戚們在中央朝廷內部已經無法操縱政局,宦官在掌握政權和碾壓朝臣的同時,也逐漸操縱皇位的廢立,出現了宦官專權的現象。

包括岑仲勉先生也曾說過:"唐之亡,或雲由方鎮,或雲由宦官,其實兩者兼有之……推原禍始,方鎮之亂,亦宦官所造成者。"宦官對唐代後期政治的影響,可見非同小可。

  • 皇位繼承方式的改變

在唐代"不立皇后"之前,統治者們也正是正常按照以往朝代的嫡長子繼承製來挑選自己的繼承人。

《春秋公羊傳》中有提到:"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桓何以貴?母貴也。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唐代中後期

唐憲宗

這就古代所指的嫡長子繼承製。但是在"不立皇后"之後,由於沒有了皇后的牽制,原本屬於皇后的嫡長子繼承權就被宦官剝奪殆盡,所有的皇子們基本都是處在一個平等的地位上,這就更容易讓宦官掌握廢立皇帝的權力。

尤其在唐憲宗之後,許多皇后和太后的出身都不算高貴,基本上都是普通仕宦或者"亂去鄉里"之人,沒有強大的外戚支持,也沒有干政的機會,所以自然就無法影響到皇位的繼承。這同時也給了宦官皇位繼承的選擇餘地,宦官往往就會挑選對自己有利的皇位繼承人,輔助其登上王位,好讓自己擁有更大的權力

總結

唐朝前期,皇后的適當干政對國家確實起到了促進政治清明以及保障皇權的積極作用。但是為了限制外戚勢力,在唐代中後期,隨著"不立皇后"的實行,再加上各種戰亂使得皇帝失去對統兵將領、朝臣們的信任。此時作為皇帝身邊內侍的宦官就成了幫助皇帝處理政務、掌握政權的首要人選。

隨著宦官勢力的不斷髮展,其不僅侵奪軍權,還通過擔任樞密使侵奪政權,最後還有著左右皇位繼承的權利。而在此政治背景下,統治者也沒能擁有與宦官相抗衡的政治利益集團,造成了唐代後期宦官專權的結果。

參考文獻 :

1. 《皇帝列傳一一唐憲宗》

2. 《唐代宦官政治》

3. 《中國宦官制度史》

4. 《全唐文補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