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天體自轉速度對其表面旋渦體的影響

對比太陽系行星天體表面的旋(漩)渦體狀態,不難發現,天體的自轉速度(或自轉週期)對其產生很大影響。

太陽系圈層由內而外表述如下:

行星天體自轉速度對其表面旋渦體的影響


●水星

水星的自轉週期為58天,自轉速度很慢。水星是一顆老態龍鍾的行星,其表面氣態物質已逃逸殆盡,幾乎處在少衣果奔的狀態。其表面不具備形成旋渦體的物質組份,也就談不上自轉速度的影響;

行星天體自轉速度對其表面旋渦體的影響


●金星

金星自轉週期相當漫長,為243天,相當於逆轉。其表面存在濃密的溫室氣體CO2和高濃度的硫酸雨,具備形成旋渦體的混合物質組份。然而,由於其自轉速度過於緩慢,導致其表面無法形成任何旋渦體,至今沒有任何權威媒體報道過,在金星表面發現過旋渦體。

因此,金星表面的氣態圈是正兒八經的一盤散沙、烏合之眾,沒有形成任何有層次的組織結構。如同剛開鍋的蒸饅頭,霧氣繚繞。

行星天體自轉速度對其表面旋渦體的影響


●地球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本營,再熟悉不過了,自轉週期為一天24小時,表面擁有稠密的空氣及大量蒸發的水汽,因此,在熱帶的赤道附近,易形成水汽漩渦體,北半球逆時針旋轉,南半球順時針旋轉,並逐漸向南北極經向漂移。北半球較多表現為颱風漩渦體和颶風漩渦體;

行星天體自轉速度對其表面旋渦體的影響


●火星

火星自轉週期與地球相近,為一天24小時。表面擁有較稀薄大氣,但缺乏其它適宜物質組份,因此表面無法形成任何旋渦體。局地形成的沙塵暴向南北半球擴散,最終形成全球性的沙塵天氣而持續相當長時間;

行星天體自轉速度對其表面旋渦體的影響


●木星

木星是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天體,自轉週期只有9小時,自轉速度非常快。表面數量眾多的旋渦體表明其氣態組份的多樣性。

行星天體自轉速度對其表面旋渦體的影響


木星照片顯示,其表面的旋渦體呈現綵帶樣的緯度橫向分佈,似乎相當穩定,幾乎不存在南北經向漂移。這應該歸因於木星快速的自轉,使其表面眾多的旋渦體限制於有限的緯度區域內。木星大紅斑就是一個逆時針旋轉的旋渦體,據報道已存在數百年,位置相當穩定。

行星天體自轉速度對其表面旋渦體的影響


紅外照片顯示,木星南極和北極匯聚了眾多的旋渦體,分佈圖案猶如求婚的玫瑰花束,令人驚歎不已……

行星天體自轉速度對其表面旋渦體的影響


行星天體自轉速度對其表面旋渦體的影響


●土星

土星自轉速度類似木星,自轉週期為10小時。其表面特殊的旋渦體只存在於南北兩極,單一均勻,赤道及中低緯度區域幾乎不存在旋渦體。或許其表面的氣態組份不滿足形成大量旋渦體的條件;

行星天體自轉速度對其表面旋渦體的影響


●天王星和海王星

天王星與海王星擁有較高的自轉速度,自轉週期為16-17小時。但至今未見報道過,在它們表面發現任何旋渦體,或許由於它們表面氣態組份不滿足形成旋渦體而表現出更多的氣態風暴。

行星天體自轉速度對其表面旋渦體的影響


總結而言,行星天體表面氣態物質能否形成可觀的旋渦體,首先,取決於氣態物質組份是否滿足要求;其次,天體自轉速度是否滿足要求,自轉速度過低,如金星,即使表面氣態組份滿足要求,仍然無法形成任何旋渦體;自轉速度過高,如木星,表面易於形成眾多旋渦體,但大多被限制於緯度方向,經度方向漂移被嚴重抑制,甚至消失。

所以,比較而言,地球天體擁有最佳的自轉速度,在表面氣態物質滿足的條件下,能夠形成魚貫而出的可觀的漩渦體。其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向南北兩極大尺度縱向漂移,當然,以北半球的颱風漩渦體和颶風漩渦體最有代表性。

行星地球北漂雙旋臂洋陸漩渦體屬於蠍子拉屎獨一份,至少到目前為止,銀河系極其罕見特殊的漩渦體。遵從上述規律分析,如若地球自轉速度加快,洋陸漩渦體北漂的勢頭將會受到極大的抑制。

行星天體自轉速度對其表面旋渦體的影響


人類是地球唯一洋陸漩渦體漫長蠕動演化的結晶產物,從人類自私慾望的角度而言,希望洋陸漩渦存在儘可能長的時間。然而,殘酷的現實研究表明,地球的自轉速度在蠕動收窄、減慢,最明顯的就是月球對海洋潮汐作用的逆向拖曳減速作用。

或許從某種程度而言,行星天體表面旋渦體的存在與否以及多寡,是象徵著該天體生命演化進程階段的表徵符號。

天體地球與木星表面,旋渦體數量可觀且生命力旺盛,表明它們處在天體演化的壯年階段。地球上的氣態漩渦體表現出極其壯觀的南北縱向漂移,象徵著地球演化生命的黃金時代。而其它岩石類天體(水星、金星、月球與火星)均難覓表面氣態旋渦體的蹤跡,大概率無法企及生命體的存在。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