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庭園之美:走進重森三玲庭園美術館,與大師後人一席談

京都庭園之美:走進重森三玲庭園美術館,與大師後人一席談

走進重森三玲庭園美術館/Spugnoir攝

文/Spugnoir


說到京都的庭園,外國人雖然在出國前看參考書,記住的名字可能是夢窗疏石、千利休和小堀遠洲,但真正到了京都,恐怕最具視覺衝擊力、最難忘的卻是造庭家重森三玲的作品。

第一次看到重森三玲所造——東福寺庭園時的那種視覺衝擊力,至今讓我印象深刻,庭園竟可以如此現代,卻又保留了如此多的傳統元素。

京都庭園之美:走進重森三玲庭園美術館,與大師後人一席談

重森三玲作品,東福寺庭園一瞥/Spugnoir攝

這就正如我對京都的印象,表面看來,她如此傳統,但仔細觀察卻發現,傳統之中又有無數現代元素,並潛移默化地改變著這個城市的點點滴滴。

重森三玲年輕時學習日本繪畫,後來又研究插花和茶道,直到1936年40歲時開始跑遍全日本,實地調查日本的數百個庭園,並寫下26卷的《日本庭園史圖鑑》。

京都庭園之美:走進重森三玲庭園美術館,與大師後人一席談

重森三玲作品,東福寺枯山水/Spugnoir攝

又三年,至43歲時,重森三玲製作東福寺八相之庭,由此開始了作為庭園設計大師的一生。

然而,這些成就上的履歷,比起比起因大德寺木像觸怒豐臣秀吉,導致被逼切腹自殺的千利休等日本歷史上的大師級人物,重森三玲的人生故事並不為外國人所知。

但這卻正是我這樣一個在京都學習的中國留學生興趣所在,一個註定會在日本近代庭園史留下濃重一筆的重森三玲,究竟度過了怎樣的人生,才讓他創作出了那樣令人驚歎的庭園?

今年8月,和京都一家知名旅遊雜誌社編輯長一道,我有幸以預約的方式,拜訪了位於吉田神社鳥居參道附近的重森三玲庭園美術館,並得以專訪重森三玲之孫,重森三明館長,籍此對重森三玲及他身後的庭園,有了一個更深刻的瞭解。

京都庭園之美:走進重森三玲庭園美術館,與大師後人一席談

重森三玲作品,東福寺枯山水/Spugnoir攝

到重森三玲美術館

抵達重森三玲美術館是週二下午3點,京都正是8月最熱時,39攝氏度的高溫。

我和編輯長都是第一次去,從雜誌社坐出租車,聽了目的地名字後,司機老爺子輕聲說了句:“啊,知道,平安神宮上面。”京都人比起南北更喜歡說上下,真不愧是京都司機。

抵達後探頭一看,真的是這裡?

一個在京都絲毫不起眼的老宅門臉,上面連美術館的標示牌都沒有,湊近了再看,只在門邊上有兩塊巴掌大的木門牌,一邊寫著“招喜庵”,另一邊寫著“重森三玲舊宅”。

沒有售票亭,自己進門後只見所有門窗緊閉,只有右手邊一扇木製中門上寫著“重森三玲庭園美術館”。

離預約的3點還有幾分鐘,我們兩人一邊東張西望,一邊琢磨著要不要再打電話確認。對了,重森三玲美術館是隻能預約才能參觀,箇中原因我們馬上就明白了——因為這個美術館並沒有僱用工作人員或做任何宣傳,只是由重森三玲之孫重森三明為中心的幾位親族人員維持。

京都庭園之美:走進重森三玲庭園美術館,與大師後人一席談

重森三玲庭園美術館門口/Spugnoir攝

京都庭園之美:走進重森三玲庭園美術館,與大師後人一席談

重森三玲庭園美術館門口/Spugnoir攝

應該是這裡了,猶豫再三正準備電話確認時,三點整,右邊的側門準時被推開,出來迎接的,正是重森三明先生。

開始進門聊天之前,先補充點重森三玲庭園美術館的背景資料。

它起先是建於17世紀中後期吉田神社神官的舊宅,重森三玲47歲時移居於此,直至去世在此居住了超過30年時間。

這個隱藏在平安神宮北側安靜街區裡的美術館,極度符合京都的低調,僅僅依靠門邊的木門牌,從外面根本無從判斷這裡竟是名人舊居。它的票價很公道,但必須通過電話預約才能參觀,這點恐怕就把99%的外國遊客擋在了門外。

言歸正傳,庭園小門準時被推開,跟著重森三明館長進門看到庭園的一刻,不由得捂著心口發出讚歎:“啊,不愧是重森老師的晚期作品。”

京都庭園之美:走進重森三玲庭園美術館,與大師後人一席談

重森三玲庭園美術館內/Spugnoir攝

初次見面,大家可以說是相當拘謹了。三明館長一上來就說這裡不能拍、那裡不能拍,對京都那家知名旅遊雜誌也是相當不熟悉的樣子。

見狀,我趕緊先拍馬屁,拿出之前在上賀茂夏季古本市買的《京都百庭》(重森三玲,1942年),請三明館長簽名,然後順勢談起了重森三玲老師。

京都庭園之美:走進重森三玲庭園美術館,與大師後人一席談

1942年的《京都百庭》/Spugnoir攝

京都庭園之美:走進重森三玲庭園美術館,與大師後人一席談

重森三明在《京都百庭》尾頁的簽名/Spugnoir攝

簽名的時候,三明館長看到封面“重森三玲著”,便說他不可以把自己的名字簽在爺爺名字之前,於是特意把書翻到尾頁,這才留下了他飄逸的筆跡。

當然,在日本,“老師”是不可以隨便叫的,但之前看過一些對三明館長的訪談,他談到小時候,身邊的人就管重森三玲叫“老師”,所以,在重森三玲晚年居住過的地方,向他的孫子再提“老師”,卻也是最妥帖的寒暄方式了。

京都庭園之美:走進重森三玲庭園美術館,與大師後人一席談

重森三玲庭園美術館內/Spugnoir攝

京都庭園之美:走進重森三玲庭園美術館,與大師後人一席談

重森三玲庭園美術館內/Spugnoir攝

提起重森三玲的庭園,大概多數人的腦中首先浮現的都是醒目的立石,雖然是枯山水,但這裡石組的複雜程度已經好似洄游庭園,因為不同於早期庭園裡面那種主石分明的線性觀賞方式,這個庭園有數塊立石看起來都像主石,結果,從門口開始沿著牆邊慢慢繞至正對庭園的主屋,改變觀看角度,庭園的看點也會隨之變化。

一邊和三明館長繼續寒暄,一邊移動至正對庭園的大書院,脫鞋進屋,在榻榻米上坐下再次凝視庭園。

透過屋內屋外強烈的明暗對比,這時庭園又變成了緣額庭園。陽光正好透過雲層射在作為中央主石的鶴島石組上。再透過屋內、屋外強烈的明暗對比,感覺就好似自己剛從山水畫中走出,併成為身體變大的愛麗絲,看著門另一側的漂亮花園望洋興嘆。

京都庭園之美:走進重森三玲庭園美術館,與大師後人一席談

從屋內看重森三玲美術館庭園/Spugnoir攝

京都庭園之美:走進重森三玲庭園美術館,與大師後人一席談

從屋內看重森三玲美術館庭園/Spugnoir攝

接著就是讓人緊張又激動的提問時刻。


向三明館長提問

為什麼重森三玲老師的作品與前人如此不同?

從雪舟、夢窗疏石,到千利休、古田織部、小堀遠州,直至七代目小川治兵衛,這些在京都留下筆跡的造庭大家門的作品雖然都獨具風韻,但總體依然能給我一種順理成章、緩緩一脈相承的感覺。但為什麼重森三玲的庭園會“突然一變”至如此“現代”,就好像看慣了古典主義繪畫的人突然看到了塞尚畫的蘋果?

我小心翼翼地向三明館長詢問,眼前重森老師的作品究竟從哪裡得到了靈感,究竟師承何處呢?

京都庭園之美:走進重森三玲庭園美術館,與大師後人一席談

茶室附近庭園一瞥/Spugnoir攝

京都庭園之美:走進重森三玲庭園美術館,與大師後人一席談

茶室附近庭園一瞥/Spugnoir攝

三明館長的回答是:正因為沒有明確單一的靈感來源,正因為沒有師承。

重森三玲老師的一生,且不說研究了非常多的文化藝術,繪畫、插花、茶道等日本傳統藝術,包括來自宗教、歷史文化、西方藝術等等也對他的創作有影響。

與此同時,雖然都有影響,但並非拘泥於一處,而是通過學習研究融匯貫通,然後不做任何模仿,再以自己的意念出發進行新的創作。

“庭院設計是藝術,而非手藝。所以模仿是不行的,必須是從自己出發的創作。”三明館長說。

京都庭園之美:走進重森三玲庭園美術館,與大師後人一席談

重森三玲庭園美術館內/Spugnoir攝

原來如此——各種藝術形式、藝術理論在一個人身上融匯交織,最後所有這些的影響,又會全部投射在庭園作品上,庭園也就成為一個複雜多因素的藝術表現形式。

作為人、作為研究者、作為藝術家而活著的重森三玲,受到了無數人和作品的影響,但他創作任何一個作品時,並沒有刻意參考某個實例,而是從零開始進行自我創作。

我想,也許這就是重森三玲的作品有很多令人驚異新意的原因吧。

京都庭園之美:走進重森三玲庭園美術館,與大師後人一席談

重森三玲作品,松尾大社蓬萊之庭/Spugnoir攝

重森三玲作為現代日本的造園大師,還擁有別的大師難以具備的兩個特質:

首先,他熟稔日本傳統文化,但卻要在國際化多元化的新時代日本生存;其次,他沒有日本意義上的“師匠”,不管是他設計的建築還是庭園,或者他一生始終無比熱愛的茶道,他都沒有師父存在。

這又讓我想到重森三玲曾經和別人的一段對談:

他說:“不管做什麼都可以自由地去做。”

他還說:“有老師的話就會被盯著。”

然而,絕對的自由雖然聽起來很美好,實際上卻總讓人手足無措。

重森三玲與其說是一個天才,不如說是一個經過了無數失敗和摸索的研究者。比起年輕時學習平面藝術的日本繪畫,後來他逐漸發現自己在立體藝術方面更具才能,這個持續近20年的探索過程,想必經歷了很多痛苦和迷茫吧。

京都庭園之美:走進重森三玲庭園美術館,與大師後人一席談

重森三玲作品,松尾大社曲水之庭/Spugnoir攝

京都庭園之美:走進重森三玲庭園美術館,與大師後人一席談

重森三玲作品,松尾大社曲水之庭/Spugnoir攝

重森三玲去世的時候,作為外孫的三明館長剛10歲。我問館長,重森老師是個什麼樣的人?

“總是笑眯眯的,穩重溫柔的人。”三明館長說,“雖然平時生活中非常隨和,但內心對於自己相信的東西,又極其堅持甚至固執。”

作為藝術家的工作,只佔了重森三玲生活的一半,另一半他自始至終是個研究者。最最令人讚歎的是,他是個極大貫徹了“獨學”的研究者。不僅作庭的技術和手法全靠自己研究摸索,從建築、插花、茶道、書法等具體技藝,到哲學、宗教、禪等涵蓋了日本文化的全部,只要認為對自己想做的事情來說很必要,不管是什麼都會進行獨自鑽研。

沿著庭園趣味橫生的州濱線向前,繞過書院就是重森三玲自己設計製作的茶室好刻庵和無字庵。

京都庭園之美:走進重森三玲庭園美術館,與大師後人一席談

茶室外/Spugnoir攝

京都庭園之美:走進重森三玲庭園美術館,與大師後人一席談

飛濤市松紋讓人想起葛飾北齋/Spugnoir攝

茶室不能入內,但可以從外面欣賞好刻庵的內部。好刻庵的樣式是鎌倉式書院建築,設計之初重森三玲研究了鎌倉時代的吉水神社古書院、西本願寺飛雲閣、修學院離宮等多處古建築,在古典樣式的基礎上加入了諸多現代設計,比如奧繪是他獨創的飛濤市松紋,浪頭不由得讓人聯想起葛飾北齋的名作。

離去前,我問起三明館長,自己最喜歡的庭園和重森三玲最喜歡的庭園各是什麼?

三明館長說,他最喜歡的是位於京都桂川邊松尾大社裡的上古之庭,這是爺爺重森三玲的最後作品。至於喜歡的理由,則是因為這個庭園的純粹感,讓他感覺最接近重森三玲追求的——庭園所體現的神道教泛靈思想的本質。

至於重森三玲本身最喜歡的庭園,三明館長說,比起名家名庭,重森三玲更喜歡庭師不明、帶有神秘感的庭園,就比如曾給了他很大沖擊和影響的德島縣阿波國分寺庭園。

“千利休如果活過來看到今天的茶道,一定會為其循規蹈矩感到很生氣吧?”三明館長說。想必重森三玲也是同樣,只有那些奇想天外的創造能讓他感到興奮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