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校園”,你會想起什麼?操場、藍天、白雲、草坪、教室、課本、老師、同學......大都是美好的記憶。但小濤會想到完全不同畫風的兩個字:“惡魔”。他喉結顫動了一下,眼裡閃過一道陰影。
“即使再過十年二十年我也不要原諒那些人,惡就是惡。”這句話來自一位知乎網友,小濤曾把他當成簽名,寫在日記本的第一頁。之所以耿耿於懷,是因為,那些人的惡,的的確確以極其殘忍的方式,改變了他們的模樣。並且,是不可逆的傷害。
這就是校園霸凌。每個人都是校園霸凌的親歷者。只不過,有時你是揮拳頭的那個,有時是拳頭下躺著的那個,還有時,你是站在旁邊看的那個。
校園霸凌的受害者,到底經歷了什麼?
“那些人想折磨你,沒有任何理由,但有千種方法。”你可能正在校園裡玩,突然遇到她們,走過來猛踢你的小腹。“就是看你不順眼,怎麼了?” 然後揚長而去。
你可能正在安靜做自己的事,只是抬頭看了一眼她們,就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連抽20個巴掌。抽到你全然忘記自己是誰,在哪,到底為什麼來這裡。
你可能只是平時不愛說話,或者不小心踩到了誰的腳,或者看了班上某個漂亮男孩子一眼。就被一群“大姐”,推到角落。她們用指甲掐你,用口水噴你,抓你的臉和頭髮,扒你的校服、褲子......
這一番折騰後,他們是什麼感受。若他們能活到有勇氣去回憶和感受這一切的那天,他們可能會告訴你:
“沒什麼大不了,就是有點抑鬱。”
“睡覺容易做噩夢,經常害怕。”
“不願和人交往,不想說話。”
“喜歡自言自語......”
“記仇、正常人說起來好好的話,到了我嘴裡毛骨悚然。”......其實,這些都還不是最嚴重的,有許多不幸的孩子,直接被推向了鬼門關。
這些被欺負的孩子,為什麼不反抗?
沒那麼容易。
因為,當受害者進行言語或肢體反抗時,他們十有八九,會遭受施暴者更加兇狠的群毆。不僅是國外,在我們國家也是一樣。央視網,曾調取100部暴力視頻,發現:92%的受害者選擇不反抗。
向人求助?那更不容易。
中國論文網上有一篇《校園暴力旁觀者的調查研究》中提到,旁觀者對校園暴力的反應,呈現以下比例分佈:
在旁邊看的,佔19.8%;
不記得了,佔17.2%;
趕緊溜走,佔16.8%;
嚇呆了,不知所措,佔9.2%;
上去制止施暴者,和在旁邊吶喊加油的,分別佔1.8%和1.6%。
浙江臨海一中學女生,被一群人在校門口當眾毆打和羞辱,而過路的家長和學生沒人制止。
《殺不死》裡的男主,在上班路上看到校園暴力,也是頭都不轉一下。
《悲傷逆流成河》裡,易遙遭受校園暴力,是在全校人的默許和參與中進行的。
暴行在旁人的無視中,一直暢行無阻。並且,越來越肆無忌憚。而受害者的處境變得非常艱難。無法求助,無法發聲,無法反抗。在年少的日子裡,就被逼入人世的絕境。
那麼,這些校園霸凌事件的始作俑者,
他們到底為何要欺負人?
正如許多人說的,沒有任何理由,就是閒著沒事,覺得好玩。但根據斯坦恩·伯格的理論:13歲~18歲的青少年,處於一段非常“危險”的時期。為什麼危險?因為不平衡。在這個時期,人的刺激處理系統已發育成熟,攻擊欲、破壞慾旺盛。但用來抵消這種攻擊欲的認知控制系統,則要等18歲以後,才能逐漸完善。簡言之,當“攻擊欲>控制力”, 青少年就急需一個出口,來宣洩。
所以,你會看到,有的中學生,莫名其妙地就想踹別人一腳。但這並不代表,校園霸凌可以被原諒。因為滿足這個時期的心理需求,有很多種方式。
✔ 比如體育鍛煉,參加夏令營,去體驗新鮮事物。
✔ 比如跋山涉水,攻克難題,鼓搗機械。
最糟糕的方式,就是通過“欺負弱小”,“拉幫結夥” 來滿足自己的攻擊欲。因為會有一群無辜的孩子,在這種無知無畏的暴力下被摧毀。
校園霸凌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每個人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卻很少有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法。
但我們不能因問題的難度大,而放棄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理想的解決方案出現之前,學校、老師和家長一定要注重保護兩類孩子,他們往往是校園霸凌事件的“目標人群”。
| 第一類,內向的孩子 |
由於他們不敢聲張,不敢求助,這類孩子,往往是校園霸凌者最喜歡下手的對象。畢竟,打掉牙往肚裡咽,旁人看不出他們經歷了什麼。
| 第二類,人際關係糟糕的孩子 |
原因很簡單,這些孩子朋友少,可求助對象少,在學校裡容易被孤立,也自然而然地成為被欺辱的對象。除了主動保護和提供幫助,作為教師、家長,當面對發出求救信號的學生,無論事實如何,我們都應予以重視,並對霸凌事件時刻保持警惕。
請記住兩句話:
一句是劍聖喵大師說的:“廁所裡,從來都沒有玩笑。”另一句是小編想說的:“與孩子有關的惡,再小,也是大的。”
希望校園霸凌能越來越少,也希望每個孩子,都能生活在屬於自己的那片陽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