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未佩妥,出門已是江湖——何所謂唐代“江湖”?

從古至今,江湖都是文人墨筆下逃不過的一個話題。刀光劍影,快意恩仇,亦或是摯深情誼,都是多彩江湖的構成。然而,"江湖"一詞本為地理合稱,意指"自然水域",之後發展成其引申義——"江湖"文化。意識形態反映於文學作品中,唐代"江湖"觀念有何意義,在"江湖"觀念的影響下又會衍生出怎樣的精神世界,文學作品中的江湖世界如何,都言江湖紛擾,那所謂的現實"江湖"世界是如何,我們所應崇尚的江湖又是何樣,是血雨腥風還是歲月靜好,大抵也是沒有確切答案的吧。

劍未佩妥,出門已是江湖——何所謂唐代“江湖”?

相濡以沫還是相忘於江湖

一、所謂"江湖"

"江湖"這一概念,在文化作品尤其是小說中可謂是熱門題材。歷代都不缺少反映"江湖文化"的文藝作品,然而卻沒有形成一定規模的"江湖"。到了唐代,出現了豪俠小說創作的高潮,"江湖"社會也漸成規模。唐代武俠小說創造的江湖世界,為後來武俠小說中的江湖奠定了基本格局。

1、有人才會有"江湖"——遊俠

遊俠與遊民群體構成江湖。俠客是中國歷史中比較特殊的一個群體,它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每當時逢亂世,俠客往往是受百姓需求的一類群體。唐代作為一個任俠成風的時代,大致有三種遊俠,第一種遊俠如王維詩中寫道:"身經大小百餘戰,麾下偏裨萬戶侯。"主流文化在某種程度上並不排斥其存在,因其出身於貴族而且部分俠客還繼承了秦漢俠者的良心和風度,他們風流倜儻、瀟灑不羈,不用為生計問題擔憂,不同於平民俠客需要利用自己的本領謀生。

唐代第二種遊俠的身份為刺客或俠盜,雖然他們的行為挑戰國家法紀,反抗社會秩序,但有時也替百姓做主伸張正義,這類民間遊俠對唐代"江湖"觀念的構成起著積極影響,對後代影響也很大。當然唐代遊俠也並不完全都代表正義,一些受僱於權貴階級的黑惡勢力結黨行兇,狹義觀念較弱,是遊民群體中惡勢力的代表。

劍未佩妥,出門已是江湖——何所謂唐代“江湖”?

刺客

除遊俠外,後世所謂的江湖中還有一些"三教九流"的人物,劉平在《近代江湖文化研究論綱》一文中羅列了關於"三教九流"的若干解釋,他提到江湖人及其行當大致劃分為三個層面:一是俠義的"巾(算命)、皮(江湖郎中)、李掛(百戲表演)、和平、團、調、柳"等各種說唱類表演方式,從事者基本上是"合法"的;另有"風(拐賣人口)、馬(巫術騙錢)、燕(賭局)、雀(色誘)"等邪門歪道的職業。二是"三教九流",但在這個江湖範圍中,"皇帝"、文武官吏、莊田(農民)等不包含於內。三是與中國社會演進有密切關係的由一般三教九流發展而來的各種江湖團體,如秘密社會、匪股、丐幫等,他們的多樣性存在為"江湖"的形成奠基。沒有形形色色的"江湖人",沒有多姿多彩的"江湖事",如何能構造出讓人神往的"江湖"世界。有人的地方才會有"江湖"。

劍未佩妥,出門已是江湖——何所謂唐代“江湖”?

青花三教九流紋人物大盤

2、"江湖"社會與"江湖"世界

"江湖"文化是一種興盛於宋代的遊民文化。文化為社會衍生奠基,共同生活的人通過各種各樣社會關係聯繫在一起,脫離了宗法制度的遊民選擇非傳統謀生手段而生存。隨著這個群體的擴大,逐漸形成了"江湖社會"這樣一個實際存在的空間。而"江湖世界"則是在"江湖社會"基礎上虛構衍生出來的,以小說為載體,是文人對遊民社會生活文化的提煉和昇華。一般認為《水滸傳》是第一部著力描寫"江湖世界"的文學作品。

劍未佩妥,出門已是江湖——何所謂唐代“江湖”?

水滸108將

《水滸傳》向我們描述了宋代江湖社會的全貌,宋朝是一個民間文化擴充發展的時代,市民意識、情調和文藝作品不斷髮展,與唐代社會文化濃郁的貴族情調有所不同,唐代文化大部分是精英文化的產物,因為宗法制度對民間的約束力比較強,這種制度為百姓提供了穩定的田產和居所,可以使百姓不需流離。

然而自然災害和戰亂對宗法制的衝擊很大,尤其是安史之亂爆發後,宗法制開始失去對百姓的束縛力,社會秩序明顯混亂,這種社會聯繫一旦毀壞,就很難恢復。當原有的生產方式不能保障人們的生活,百姓為了生存就會放棄原來的生產資料,這時就為"江湖社會"的出現奠定了社會基礎。

拋開文化武俠小說中充斥著那麼多血雨腥風和打打殺殺的"江湖",迴歸現實,其實我們都是身處於江湖——社會。只是現代的這個"江湖"處於和平年代,沒有那個江湖裡的殺戮,生存不再是人們亟需解決的首要問題。但是,現今社會江湖上的爾虞我詐、職場上的陰奉陽違比武俠小說裡的,有過之而無不及。正如思想支配行為,無論是虛構世界還是現實,"江湖"都有其自己的一套觀念。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某種觀念的形成,必然有其社會環境的依託。"江湖"社會出現,"江湖"觀念自然存在。

劍未佩妥,出門已是江湖——何所謂唐代“江湖”?

虛擬or現實的江湖夢

二、唐代"江湖"觀念

唐代任俠成風,為江湖社會的出現奠基,遊民社會形成了很多基礎性的觀念,遊民和俠客群體的觀念也對唐代"江湖"觀念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宗法制本來為百姓提供了穩定的田產和居所,可以使百姓不需流離。但是,安史之亂後宗法制度對唐代民間的束縛力已經開始下降,所以唐中晚期的人口流動成為宋代江湖文化興盛的前兆。

唐代"江湖"觀念有了發展也有了新變。

1、生存為前提——活下來才有希望

遊民是宗法社會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是沒有身份定位的一類人,不同於傳統四民有穩定的收入和生產方式,因此也沒有需要承擔的社會義務。他們既不用遵守社會規矩,也不需要用道德約束自己的行為,比起道德規範,遊民有著更實際且強烈的生存需要,所以儒家式的道德評價在遊民社會並不受重視,與主流社會不同的點在於他們衡量個人成就的標準是一個人闖蕩社會的能力高低。因為遊民社會的安全係數很低,所以江湖人為保證安全,不僅要有謀生能力,更要有強大的生存能力。遊民社會中,活下來,才有資格談在"江湖"中有所作為,生存能力的高低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質量。

2、"江湖"本質——血腥與暴力

江湖社會崇尚武力,遊民群體有強烈的反社會性、富有主動進擊精神、接納了傳統文化部分陰暗面,還具有濃厚的幫派意識。

把一個遊民推向江湖的頂峰往往依靠暴力化。沒有"道德"這一層溫暖的外衣後,江湖社會赤裸裸地暴露出恃強凌弱的本質。

唐代俠客也有嗜殺的特點,甚至將這種行為視為一種另類的"時尚":"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李白《蜀道難》)詩句折射出俠客們殘忍、輕賤的生命心態,他們將嗜殺視為值得效仿的行為,而江湖卻將這種行為視為"古今所無"的俠義行為。嗜殺只是江湖豪俠殘暴性第一個層面,更甚者嗜愛吃活物和人肉。從某種程度上說,嗜殺和嗜血都是出於遊民的生存需求,而不是他們的本性,遊民為了立足於江湖有時不得不對敵人採取殘忍的手段

劍未佩妥,出門已是江湖——何所謂唐代“江湖”?

李白

3、"江湖"規矩——法治到人治

"人治"是宗法社會中根深蒂固的一個習慣,血緣社會是一種"熟人社會",也就是費孝通所說的"鄉土中國"。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統治者制定給被統治者以及統治者自身都必須遵守的規定規章以及命令條例。遊民脫離了主流社會的生產和生活,也意味著他們遠離了統治階級管理範疇,他們不僅自身守法性很弱,國家法律給予他們的保護也是很片面的。所以,江湖社會"重人治,輕法治"觀念既與遊民社會的特殊性有關,又與宗法制社會自身特點有關。

"人治"維繫遊民社會的秩序及安定,"人間判官"敢為他人所不敢,自行伸張正義,彌補法律空白。而當法律和他人都不能幫助自己時,遊民只能採取自救的行動維護自己的權益,這是江湖"人治"的另一種形式。同時由於遊民維權意識較弱,以及唐代律法給人們生活提供的保障有限,在遇到苦難時,遊民更願意選擇相信靈異界的力量,也不願依靠律法。

遊民對官府的態度上也體現"重人治,輕法治"的觀念,對於他們觸犯法律的行為,他們希望官府可以用寬容的態度對待。實際上,這是遊民期望自己的行為得到主流社會認可的一種理想心態。但他們並不是尋求法律上的保護,而是希望官府可以從人道角度同情他們無奈的處境和不得已情況下的犯法行為。唐代以後,遊民群體的擴大,這種"重人治,輕法治"的觀念逐漸形成了備受江湖人士推崇的"江湖規矩"。

劍未佩妥,出門已是江湖——何所謂唐代“江湖”?

唐代的騎兵與步兵

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唐末的戰亂給貴族政權帶來了致命的打擊,此後建立五代十國政權的君主幾乎都不是貴族出身,五代十國的社會環境為唐代遊民的意識形態提供"登堂入室"的契機,而宋代社會制度的變化、社會風貌的變遷進一步促進了遊民意識形態的繁榮。

1、"江湖"觀念的演變

告別唐代的貴族氣息後,宋代開啟了自己全新的文化領域,在這個以市井市民為主角的新文化環境中,隱性的"江湖"觀念發展為顯性江湖文化,水滸、三國故事受到百姓的推崇;一些萌芽性的觀念形成了具有普泛價值的"江湖規矩"。在民間,"結義"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契約關係,這種沒有任何條約、法律保護的"盟誓"堪比個人性命。宋代以來的水滸故事和三國故事將"結義"的價值推舉到了極致的地步,拉幫結派是普通遊民在江湖社會中生存下來的一個依靠,尤其是在戰亂時期。

沒有任何一個英雄可以可以單槍匹馬馳騁江湖,必然有其追隨者為幫其建立心目中的江湖世界而前仆後繼。"人為知己者死",情誼這個東西,在江湖社會更顯其珍貴。現代而言,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情誼也是如此,正所謂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以一己之力遊刃有餘,朋友是什麼時候都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角色。

劍未佩妥,出門已是江湖——何所謂唐代“江湖”?

桃園三結義

2、做自己的英雄,笑傲江湖

在一千餘年前的唐代社會,"江湖"是一個隱性而神秘的社會空間,這個空間的存在對當時的社會生活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實際上,唐代"江湖"觀念對明清俠義小說、近現代武俠小說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迴歸現實,"江湖"並不只是古代文學作品遺留下的一個符號。人生不自由,動輒受羈於各種既定的規定之中。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可以開聲吐氣、盡掃抑鬱的"江湖世界"。所謂江湖,是每的和。在那裡,可以自由漂泊,處處充滿機遇,讓我們每個人能在瑣碎生活中堅守自己的英雄夢想。

當然,在現實這個傳統的人情社會中,我們始終面對著在一個複雜又艱難的"江湖社會",充斥著家長裡短、抑或有勾心鬥角。對大部分普通人來說,"居廟堂"是很遙遠的理想,在夢想中的"江湖"裡,我們都希望自己是"南帝北丐、東邪西毒",無所不能、行俠仗義。但在現實的"江湖"裡,我們只能學會做一個聰明的"韋小寶"。腳踏實地而仰望星空,這是芸芸眾生不可不承認的現實。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沒關係,只要懷揣理想,盡己所能,終會在自己的江湖世界中成為英雄。

劍未佩妥,出門已是江湖——何所謂唐代“江湖”?

小舟從此寄,江海寄餘生

結語:對人類而言,"江湖"——既是虛擬,也是現實。小說來源於生活也高於生活,我們可以在文學作品中看到一個朝代"江湖"的縮影,然而所謂的虛擬江湖世界,其實歸根結底還是現實世界的映射。從古至今,無論朝代更迭,時代變遷,總有一些東西永遠在歷史的星河中閃耀。時代有其自篩性,向前奔赴的只會是越來越好的。當今時代"江湖"一詞似乎已不再被頻頻提及,所謂"俠義"似乎也離我們的生活很是遙遠。其實不然,現在我們所處的環境,不就處處是"江湖",只不過少了些刀光劍影,多了些柴米油鹽,不必費盡心力準備配妥劍、換好裝才去闖蕩"江湖",其實我們早已身在其中,歷史從未斷代,江湖也從未消亡……

參考文獻:

1、《鄉土中國》

2、《江湖社會習俗》

3、《唐代俠風與文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