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夏不坐木,冬不坐石”,是科學還是迷信,這句話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說∶夏不坐木,冬不坐石,其中有什麼道理?

這句俗語,實際上是古人通過自然現象,總結出來的健康養生小知識,雖然古代缺乏科學基礎,有許多生活相關的經驗在如今看來毫無道理,但有一些生活經驗,根本無需科學證明,就能切身體會到,比如這句“夏不坐木,冬不坐石”。

俗語“夏不坐木,冬不坐石”,是科學還是迷信,這句話有道理嗎?

夏不坐木

顧名思義,就是夏天不要坐在木頭上。

入夏後,氣溫逐漸升高,同時降水也增多,木頭本來就有很好的吸水功能,一場大雨過去,再經烈日一曬,木頭表面看起來潔淨乾燥,但其內部非常溼潤,這時候如果隨意坐在木頭上休息,木頭裡面的溼氣被高溫蒸發,就會進入人體。

俗語“夏不坐木,冬不坐石”,是科學還是迷信,這句話有道理嗎?

在中醫理論中,溼氣重會損傷陽氣,溼氣這玩意兒被稱為“萬惡之邪”,它非常調皮,從來不會單獨出現,而是和其他邪氣共生共存,夏天天氣炎熱,溼氣遇熱則產生溼熱,從而對人的身體帶來損害,如果長期不能除去溼熱,就可能侵犯臟腑,脾胃肝膽都可能被傷害。

“夏不坐木”實際上就是說要防止溼熱入侵,許多人夏天為了貪圖涼快,喜歡在最熱的時候,滿頭大汗的時候,用涼水洗頭洗澡,洗完之後還不愛擦乾,要等自然風乾,一冷一熱交替刺激,人就病了,這就是溼熱入侵。

俗語“夏不坐木,冬不坐石”,是科學還是迷信,這句話有道理嗎?

冬不坐石

同樣的道理,冬天也不要坐在石頭上。

在炎熱的夏季,石頭總是被烤得燙手,寒冷的冬季,石頭又非常寒涼,這是因為石頭具有聚溫性,在中醫理論中,石頭的寒涼屬於陰邪,如果冬天長時間坐在石凳上面,就會被寒氣侵入體內,會傷及腎臟。

從陰陽平衡的角度來說,世間萬物在冬天,都會進入“冬藏”階段,就是為了保持陽性,以抵禦冬季的寒冷陰邪,叫做“斂陰護陽”,坐在石頭上恰好與這個理論相反,石頭裡面的陰邪進入人體,而人體的陽氣又流失出去,陰陽失調,就會生病。

俗語“夏不坐木,冬不坐石”,是科學還是迷信,這句話有道理嗎?

所以你看,雖然所謂陰陽、熱溼、各種氣經常被人說沒有科學道理,但從健康養生的角度來講,“夏不坐木,冬不坐石”這句俗語,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就算你不相信這些所謂的老話俗語,僅僅從舒適性上來說,夏天你在公園裡逛累了,隨處找到一個木頭椅子,一會兒就會覺得不舒服,屁股上黏黏溼溼的,穿淺色褲子就尷尬了,溼一片;同樣,冬天在戶外,隨便坐在石凳石階上,也會越坐越冷。

不論從健康上,還是舒適性上,都不應該夏坐木、冬坐石,如果實在堅持不住了,稍微小憩一下,或者坐的時候拿東西墊一下,都會好很多了。

俗語“夏不坐木,冬不坐石”,是科學還是迷信,這句話有道理嗎?


俗語“夏不坐木,冬不坐石”,是科學還是迷信,這句話有道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