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诸宗归净土”的秘密

佛教“诸宗归净土”的秘密

佛教小、大乘先后传入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契合中国固有思想的大乘佛教,如莲花般在中国绽放兴盛。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大、小宗派林立,法相、天台、华严、禅宗、净土等不同派别先后兴盛。不过随着时间流逝,后来能成大气候的,也只有禅宗和净土宗两家。到了明朝末年,甚至有了“诸宗归净”的说法。花开花谢是自然之理,为什么唯独净土宗能够独树一帜盖过诸宗呢?其实,最大的秘密就在于“简单”二字。

佛教可能是世界宗教中最具有逻辑性、最富于思辨性的宗教。这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山。入此宝山者,收获都会不尽相同,决不至于空手而还。中国佛教诸宗中,最复杂的当属玄奘创立的法相宗。法相宗将佛教唯识学发挥到极致。加之唐僧西游印度留学,是如假包换的“海归”,也获得了印度佛教的真传。因此法相宗可是说是正宗的佛教宗派。可是自玄奘弟子窥基大师之后,法相宗便逐渐式微,一代不如一代。原因无他,曲高和寡,入门要求太高了。“正统”不代表就能发展好。


佛教“诸宗归净土”的秘密

与法相宗不同,中国化的佛教一般的比较“简单”。禅宗和净土宗就是中国化佛教的代表。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是唐朝时的惠能。他被尊为禅宗第六代祖师,因此后人一般称为六祖惠能。祖师是不世出的佛徒,其肉身现在还保留着,存于广东韶关南华寺。可见这是一位了不得的高僧。六祖留下了唯一一部以“经”命名的中国人著作的佛教经典--《坛经》。出乎大部分人的意料,能创造佛经的六祖,本人其实是不识字的。

不识字的慧能,可以想象,其创建的禅宗是相当“简单”的。禅宗讲究“顿悟”,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自创立之后,经过惠能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的大力发扬,后世形成了“五宗七家”的局面。禅宗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成了老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一指禅”、“野狐禅”等日用语都出自禅宗。

影响如此之大的禅宗,面对净土宗时仍处下风。这是因为禅宗的“顿悟”,只有对具备上等根器的人才能起作用。下乘人如果以“酒肉空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方式修行,不免堕入魔道。所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在末法时代,禅宗依旧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

与禅宗相比,净土宗显得更为简单。净土宗来自于佛教的净土信仰,一开始主要信仰弥勒净土,后来才转向信仰弥陀净土。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好,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信众往生的愿望,吸引了大批信众。

佛教“诸宗归净土”的秘密

净土宗的修行相对更为简单。即便如此,在净土信仰的过程中,仍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更为简单的过程。开始时,净土宗的修行着重观念念佛。就是在禅定、观想等修炼过程中,想像到佛。即修炼时,以阿弥陀佛作为观想的对境。越往后,净土修行就越重视口称念佛。这就是我们现代人都熟悉的--口称“阿弥陀佛”--这就是一种修行。念佛多次之后,就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修行方式变成口称念佛时,意味着净土宗的入阶门槛被拆除了。所以才有了后来“诸宗归净”的局面。

这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万物由简单到繁复,但最精要的秘诀和最基本的原理,就在于适当的“简单”。中国古人早就知道这个秘密。道家思想的“大道至简”,《易经》的三种意义之一的简易思想,都说明了这一点。现代管理学也追求“适当的简单”!净土宗能取得在佛教各宗派中特殊的地位,正是净土宗历代高僧大德洞悉了“简单”这一秘密的必然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