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限和無限的矛盾關係看中國文明的歷史演進

從有限和無限的矛盾關係看中國文明的歷史演進


目錄

1無限——帝國的本質特徵

2黑格爾關於無限和有限關係的論述

3有限和無限的差異化時期——先秦時代

4有限和無限的發展期——春秋戰國到秦帝國

5有限和無限的和諧共存期——兩漢

6無限的再次勝利——從董卓到六朝

7從無限出發最終返回無限的歷史統一邏輯

8強大的無限和強大的有限的聯盟——隋唐時代

9從安史之亂到兩宋理學——有限中建立無限

10從大一統的無限到猥瑣的有限——元明時期

11農業時代和資產階級時代的無限和有限矛盾的區別


從有限和無限的矛盾關係看中國文明的歷史演進


1無限——帝國的本質特徵

按照我們的傳統,我們從先秦時期就開始做天下大國的美夢了。這個夢第一次在始皇帝手中變成了現實。自此之後兩千多年,中國人無論經歷什麼樣的家國鉅變,但是都是以自己生活在一個統治天下的大帝國中感到自豪的。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大帝國如果從哲學看實際上就是無限。因為我們南到海島、西到蔥嶺、北到荒漠、東到大海,都是以自然的界限為界限的。換言之,是以自身的界限為界限。這個所謂的自身的界限就是當時生產力水平下中國人的治理社會的能力所達到的極限。所以我說,我們的古代大一統帝國的界限乃是一種無限。無限當然是有對立面的,這個對立面就是有限,但是無限的特點是以自身為界限,是自因自果,所以是無限的。黑格爾在論述理念的時候,其實正是在強調自己是自己的原因,而這正是辯證法的核心思想!

這並非是我國獨有的,古埃及的帝國、亞歷山大大帝的短命帝國、古羅馬其實都是如此,他們最終成型的時期都是自己的自然邊界。比如古羅馬帝國就是到了現在伊朗邊界和我國的蔥嶺相交了。而西部則是到了今天的英國,也就是駐足於大西洋的東海岸。

什麼是帝國?就是達到了自己的統治能力的自然邊界。這點對於列寧論述的資本主義進入壟斷帝國主義階段也是一樣的。因為金融資本的勢力已經達到了當時的邊界——全球。而且金融已經實際上控制了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命運,全面控制了工商業,最終是從新組織了國家政權——通過美國建立美聯儲的方式。因此,列寧說資本主義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這個概念是對的,並非是比喻,而就是在運用他最本來的概念。

資本主義到達了帝國主義階段這個歷史事實——不止是政治經濟學的馬列主義判斷——自導師列寧提出後已經一百年了。誰也沒有想到的是,近些年來引領全球化的西方資本主義老牌國家居然在全球化面前出現巨大的倒退。美國接連退出國際組織、提出美國優先戰略——冷戰時期,他確實不能提出這個戰略,因為蘇聯也要優先的。英國脫歐最終成功,歐盟的一體化進程受到巨大的打擊,歐盟的命運在未來如何則只能有待觀察,但是英國脫歐註定歐盟將是一個不完美的歐盟了。

我們將金融資本壟斷資本主義稱之為無限的資本主義,而民族國家中的資本主義則是有限的資本主義。現在,全球化的矛盾,從有限和無限來看,就是有限和無限的矛盾。一方面是金融資本藉助網絡的力量已經實現了超越其前輩的全球化,可是在政權的組織形式中卻依然是民族國家這個資本政體的有限形式。

這個矛盾如何化解?我們目前只能審慎觀察。但是我們可以從哲學和歷史的兩個維度來看看歷史上的達到自我邊界的帝國在有限與無限的矛盾中如何不斷化解矛盾前進的。

西方的世界史有個缺點,就是如我國這種大帝國的興亡經驗不多,地中海沿岸國家自羅馬帝國解體之後到今天也沒有再完成一個真正的統一政權治理的宏偉目標。所以我們還是從熟悉的我國曆史經驗中探尋有限與無限的矛盾是如何交織著推動歷史的偉大進程的。當然我們也會在適當的地方提點下西方的大帝國。

從有限和無限的矛盾關係看中國文明的歷史演進


2黑格爾關於無限和有限關係的論述

關於有限和無限的關係,黑格爾在《小邏輯-邏輯學概念的初步規定》中有一段話,說得非常的好:

一說到思維,我們必須把有限的、單純理智的思維與無限的理智思維區別開(這裡指是那種有限就是有限,無限就是無限,彼此純粹對立的那種思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非黑即白的那種思維——筆者注。)。凡是直接地、個別地得來的思維規定,都是有限的規定。但真理本身是無限的,它是不能用有限的範疇所能表達並帶進意識的。無限思維一詞,對於那堅持新近一種看法,認為思維總是有限制的人們,也許會顯得驚異。但須知,思維的本質事實上本身就是無限的。就形式上講來,所謂有限之物是指那物有它的終點,它的存在到某種限度為止,即當它與它的對方聯繫起來,因而受對方的限制時,它的存在便告終止。所以有限之物的持存,在於與它的對方有聯繫,這對方就是他的否定,並表明自己就是那有限之物的界限,但是思維卻是自己在自己本身內,自己與自己本身相聯繫,並且以自己本身為對象。當我以一個思想作為思考的對象時,我便是在我自己的本身內。因此,我、思維、是無限的。因為當我思維時,我便與一個對象發生關係,而對象就是我自己本身。一般講來,對象就是我的對方,我的否定者。但當思維思維它自己本身時,則思維的對象同時已不是對象了。換言之,此對象的客觀外在性已變成被揚棄了的、觀念性的東西了。因此,純粹思維本身是沒有限制的。思維是有限的,只有當它停留在有限的規定裡,並且認為這些有限規定為究竟至極的東西。反之,無限的或思辨的思維,一方面同樣是有規定的,但一方面即在規定和限制過程之中就揚棄了規定和限制的缺陷。所以無限並不似通常所想象的那樣,被看成一種抽象的往外伸張和無窮的往外伸張,而是即如上面所說的那種簡單的方式。(賀麟翻譯商務版《小邏輯》97頁)

黑格爾這裡討論兩個問題,一個是有限的概念,一個是無限的概念。或者說是討論了有限和無限的辯證關係。

以有限和無限的辯證關係來研究我國曆史上分分合合會給我們很多啟發。

從有限和無限的矛盾關係看中國文明的歷史演進


3有限和無限的差異化時期——先秦時代

《三國演義》開篇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作為中國歷史的末期的文學作品,從分合關係看中國古代史的進程,應該說是非常獨具慧眼的。但是問題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就是羅貫中所不能解釋的。但是分合論確實很好地把握了我國曆史自先秦以來的發展歷程所表示的軌跡。有些人認為這是羅貫中的歷史循環論,而沒有看到在這基本的概念中存在著對中國歷史的深刻的理解以及對我們當代的歷史進程的參考。

這句話首先是從分開始說起的,天下最終合在一起是從分這個起點出發的。換言之,分是中國歷史進程的起點。換言之,這個分是我們後來稱之為中國文明形成的真正起點。

什麼是分呢?

我們知道這就是指周天子治下的諸侯國。簡而言之是指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後的東周春秋時期開始,分裂就成為真正的當時中國大地上的主要政治格局。周天子雖然在,卻是虛有其名而已。

當然有人會說,西周難道不是天下一統嗎?且不說周人發自岐山周原,就是周王朝建立後,也是與南方的逐漸興起的楚國、西方的西戎而共存的。有學者認為周王朝其實是姬姓和姜姓的對偶婚制,主要是西周。因此,就此來說,西周內部也不是後代意義上的統一,而是類似遼王朝的那種情況。因此,無論是內還是外,西周雖然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一統的認識,卻是沒有實際的政治成就。“天下”在西周這裡一開始就是以意識形態的方式——思想中——出現的,這恰恰說明此時的統一更多是一種朦朧的歷史直覺。犬戎和楚文明的存在在實際上讓周王室時刻認識到自己的界限——自己在本質上是有限的。因此,我們說分從東周的春秋開始,其實分封的體制不就是西周建立的嗎?正因為西周自身的體制是以有限的分封制為實質,所以他們時刻需要提醒自己必須注意自己的德行。強調道德是君主治理統一天下的首要條件,不過是王朝的有限性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應。道德都是一條條的戒律,這正是有限的最典型突出的特徵。這也不許,那也不許,處處都是自己的界限,處處都是自己的否定,處處都是自己的對立面。因此,分,或者說是有限是我國文明起源的歷史起點。

當然此時的分或者說是有限,已經體現出自己的另外一面,即無限,這個無限就是天下一統的政治理想。但正如這裡所說這裡只是理想,或者說是歷史的起點,因此,它是簡單的,也是軟弱的,只能體現在文獻中,如《詩經》中。

不過,這種分,或者有限,正如它的對立面無限是簡單的和開始的一樣,有限自身也具有這種特點。從現實看,這種有限的劃分恰恰是以依賴共同性為特徵的,就是血緣為基礎。而其經濟基礎則是公社公有制。換言之,這是以共同性為基礎的有限,因而也就是以沒有發展的有限為基礎。共同的血緣關係,共同的土地佔有權關係,意味著這樣的分不過是形式上的分,是形式上的有限,這個有限對於社會的影響乃是形成差異,而非矛盾,即有限和無限的矛盾。因此,我們說分封制,其實周王朝的分封和西漢以後的情況迥然不同。簡單來說周王朝是不發達的分封制,不發達的有限,自然也對應的是不發達的天下一統、不發達的無限。有限和無限在先秦都只能處於差異之中,處於矛盾的形成階段,二者還是後來歷史的受精卵而已。

從有限和無限的矛盾關係看中國文明的歷史演進


4有限和無限的發展期——春秋戰國到秦帝國

而春秋戰國時期正是有限和無限雙方都彼此發展的時期。

有限發展了的結果就是諸侯國最終減少到了七個主要國家。而相對應的無限也出現了,那就是“天下觀”成為各家學派的基本認識前提,到了戰國中晚期,“天下”已經成為當時的通識。這只是在形式上的有限和無限的矛盾的發展。

在實質內容上的有限和無限也發展了:國家治理和財富的分配不再以血統——這個天然的人類紐帶為基礎——而是改為以才華為基礎、以能力為基礎。其次就是土地公社逐步處於瓦解中,大量的從原始公社中解放出來大量的自耕農——漢代稱之為良家子階級。總之,貧富分化成為逐步向社會蔓延的趨勢。所謂文明時代不過是社會開始分裂的時代而已。盤古開天地的故事的核心就是一個“分”字,這是後代對那個時期的一個形象但是卻是科學的認識。

正是原始的土地關係和血統這兩個天然的社會聯繫被打破,使社會進入了一個質的飛躍階段,天下一統的以郡縣制為主要標準的大帝國出現了。換言之,遠來支持周王朝分封制的不發達的有限自身被從內部攻破,有限不再是不發達的,而是獲得了實質性發展的有限,隱藏在有限中的無限覺醒了,因此有限的對立面無限也就獲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從而天下一統的大帝國出現了。這就是秦帝國。這個帝國一出現就是以當時的自然邊界為邊界的,西到青藏高原邊界,北到內蒙的長城沿線,南到嶺南大海,東到大海。這是中國文明在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兩大文明主宰中國史之後首次實現的統一。

從哲學角度看秦王朝的文明價值就是秦帝國首次讓無限在中國歷史上以現實的方式出現,讓原本在意識形態中 ,在所謂的天國中的無限最後成為人間的無限,現實的無限。無限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可感知的。並且讓無限從此成為中國人的共同意識和永恆意識,在意識中壓倒有限。換言之,自此以後,天下分裂無論多末有道理都是不道德的,因為中國已經處於在本質上是無限的時代了。或者說無限和有限都站在歷史的舞臺上了。

秦王朝的價值是無限壓倒有限,但是其弊端也是如此。因為在無限中已經沒有有限的位置,而沒有有限對立的無限就是虛無的,就反轉為不現實的,缺乏生存基礎的。這正是始皇帝開始推捧方士、自己在秦皇宮中大搞各種捉迷藏來體現自己的神秘主義相吻合。

但實質上,有限依然是存在的。不過是以潛在的形式存在著。這就是在人們依然希望封侯裂土的思想中和東方各大家族強宗的意識中,而根本還在於地方經濟的利益中。經濟沒有強烈的聯繫在一起,這是有限不可能被殺死的根本原因,是有限的現實土壤。

純粹的東西是不能長久的,缺乏了彼此的聯繫,自然自身也就不能存在。這個聯繫就是無限和有限的聯繫。而有限和無限的聯繫其實就是自身的聯繫。天下分崩離析,子嬰系玉璽於脖頸以待漢王,就是自己和自己聯繫的斷裂的標誌。當秦帝國堅持以有限壓制無限的時候,就是這樣的結果。

從有限和無限的矛盾關係看中國文明的歷史演進


5有限和無限的和諧共存期——兩漢

西漢王朝做了很大調整,諸侯制和郡縣制混合用。再次將有限和無限都納入都自身之中。換言之,讓有限和無限處於彼此的聯繫之中。也就是處於一種良性的對立關係中。這讓西漢、乃致東漢都獲益良多,不敢違背。最終形成了四百年劉漢天下。其合理性就在於有限和無限的統一,而且這種統一不是抽象的,是現實的,是實際的,是以諸侯國和郡縣制並行的可以落實操作的現實方式呈現的。

東西兩漢的歷史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個理論所無法解釋的,因為兩漢是分合一體化。

然而兩漢的這種良性的有限和無限的社會關係最終還是被破壞了。這就是從董卓進京開始出現的三國時期,雖然後來西晉有一個短暫的統一,但是最終還是陷入了長達幾百年的大分裂,直到隋文帝再次一統天下。這就是再次進入了有限為主,無限為輔的時代。

那麼西漢建立的有限和無限的混合機制為什麼會被歷史自身拋棄而陷入了幾百年的大分裂的無限時代之中呢?

根本還在於有限的自身發展了。無限已經達到了當時時代的自然界限,所以無限沒有發展的空間了。

無限的發展,當然也可以理解為有限的發展,但是無限的發展就是實質的發展而不是量的發展,比如漢武帝通過封禪泰山建立了君權神授的大一統帝國的標誌性的存在模式,從而讓秦始皇建立的統一帝國具有了可感知的外在的形式。始皇帝仿照六國和天象修建秦皇宮、推動神仙方士文化、自己在宮廷中躲貓貓神化自己,都還不是一個可感知的為各方都可接受的帝國形式,也就是無限形式。而君權神授,以無限的神的能力來證明自己是天下共主的合理性,就是泰山封禪的真正歷史價值。

這種大帝國的出現是以有限的發展為基礎的。這就是經過文景之治的自耕農階層的發展和分化。到漢武帝時期,我們知道豪強地主已經成為巨大的社會勢力——上層貴族們只是這股力量的代表而已。北伐匈奴、泰山封禪無不是對這種內在的威脅到帝國的勢力的應對之策。換言之,由於有限的發展已經威脅到了無限的存在,二者從漢初的和諧階段開始進入摩擦階段了。

昭宣二帝之後體現有限性的豪強地主迅速發展壯大,相對應體現無限性的神秘主義在西漢也開始流行起來。應該說自宣帝之後,有限的發展導致了有限和無限處於一個新的階段,也可以稱之為有限和無限的西漢2.0版。而這個版本的定型則是東漢的建立。劉秀曾說過與“士大夫共天下”。而劉邦則是與“天下豪傑共天下”,本質已然不同。豪強地主,即大地主最終成為東漢的政治基礎。

這個2.0版本的最大特點是無限的方面大為縮小了,而有限的力量大為增加了。這就是東漢皇權始終不如西漢強大的原因,帝國的整體性下降,而地方性上升。這個趨勢的最終結果就是漢末大亂,士族開始走上社會的統治地位。莊園經濟、鄔堡經濟,這種強大的自給自足經濟成為社會的基本單位。

從學說看,西漢開始的代表帝國整體體利益的黃老哲學最終讓位給神秘主義和儒家學說。神秘主義以可感知的更有力量的無限模式代替了黃老哲學,黃老哲學中的理性精神,也就是有限的部分使之難以適應需要更加強大的神秘化才能體現的無限化來為帝國服務的功能。這也是法家不能成為國家指導意識形態的原因——法家始終有有限的內容,而君權神授的神秘主義則徹底消解了有限的存在——因為神或者說是是漢代的上帝是無限的。而相對應的是,儒家思想全面走上國家的意識形態,讓有限的思想再次佔到歷史的舞臺中央。這樣其他的學說就都退到後面去了。因此到西漢中後期只有儒家可以和皇帝打擂臺。《鹽鐵論》是西漢帝國時期公開的大規模的有限和無限範疇的大對決。儒家書生們全面否定了漢帝國的整體利益。強烈表現出以有限的範疇代替無限。以至於他們再次提到周天子的統治地區不過千里這樣的論調。這在大漢王朝萬里不足以稱其廣的大帝國該是多可笑和大膽!

這種勢力的發展的結果就是到了東漢時期神秘主義的文化不見了。開始出現張衡的四愁詩這樣以展示個人心情的文學作品——文學從政治中解脫出來了。東漢開始逐漸出現的文學的自覺清醒,在哲學上就是有限的強大逐步壓倒無限。在學術上就是繁瑣考證,以具體的知性為特徵,雖然我們到現在都離不開東漢學者的學術成果。但是知性的特點正是有限。這是士族——大地主、大莊園主經濟發展到成熟狀態的表現。但是這是依然與無限聯繫,在無限的母胎中已經到達十個月就要臨盆時的狀態,此時的無限只有形式——空洞的形式、一捅就破的形式,垂死掙扎的形式了。

從有限和無限的矛盾關係看中國文明的歷史演進


6無限的再次勝利——從董卓到六朝

這個形式最終被董卓進京給搗毀了。十八路諸侯討董卓,袁紹作為士族的代表成為盟主,漢獻帝幾乎餓死,他也不去接駕,這是因為無限已經死了,有限才是實際的現實,有限徹底戰勝了無限。代表各自地方利益的士族們的夢想就是沒有皇帝好過日子。而他弟弟袁術居然在南方稱帝,以有限的特質強佔無限的寶座。這一切都說明漢末大亂,獻帝蒙塵,不過是有限壓制無限的結果。

這次有限壓制無限乃是有限發展的結果,是繼戰國時期的有限發展的新的發展。秦漢否定戰國,是有限從原始的統一中解脫出來,即獨立的自耕農,而東漢時期的有限,是解脫出的有限的壯大,即自耕農發展為可以擁有部曲奴婢的莊園經濟。

然而,當有限勝利的時候,無限也不是真的消失了,而是隱藏起來,以虛幻的形式存在,先是魏晉的玄學,後來是空無的佛學。西晉的短暫的統一不過是無限追求在有限自身內的一次失敗的嘗試,事實證明,最終還是沒有大一統的皇帝更好,換言之讓無限成為影子、成為第二位的存在更符合有限的需求。

魏晉的風雅士大夫們無不貪婪成性就是這種典範。這就是為什麼貪婪的士大夫們為什麼還可以創造出絢爛的六朝文化,實現了文的自覺、人的個性的彰顯等歷史價值。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們處在有限的歷史範疇中。貪婪和文化都是在追求屬於自己、屬於少數人、少數家族的利益,而且根本不考慮無限——整體的利益,相反是無限的被壓縮為前提的。所以魏晉六朝時期就是貪婪和風雅共存而非貪婪和粗俗共存的時期。

正如在先秦時期無限和有限一起發展一樣,魏晉六朝也是這樣一個無限依靠有限發展的時期,並最終進入隋唐大一統的無限新的勝利時期。

魏晉六朝的有限的勝利佔據高位時期也就是矛盾尖銳衝突時期。之所以說這個時期是矛盾尖銳時期,正是因為此時的有限已經是歷史上相當發展的有限。而同時,此時的無限也是相當發展的無限,佛學東漸,胡商入華是這個時期的典型標誌。漢文明首次全面地受到異域文明的衝擊。有限在自身中感受到了無限的力量。南北朝全面進入了佛教的狂熱時期,其實就是這種無限性的抬頭。強調空無,否定一切差別。意識形態中無限對有限的狠狠地回擊。

然而六朝時期的無限性有三個特點,第一不代表帝王,不是帝王獨有,而是君民共享,這是西漢的神秘主義所沒有的。第二是無限與有限共生,所以一方面佛教代替了清談,可是另外也出現了道教作為自己的對立面。第三就是這個時期的無限性較之西漢的武帝搞的神秘主義更精緻、更理論化,神秘主義的成份和理性思辨的成份都大大發展了。武帝的封禪的神秘主義具有簡單、粗暴、直接、感性的特點。佛教對普通大眾的恐懼性營銷、未來世界的欺騙、以及辯證思維的發達都是君權神授、天人感應的那套把戲所不及的。無限性在其被有限壓制到極端的時候反倒發展了,雖然只是在形式上獲得發展。

從有限和無限的矛盾關係看中國文明的歷史演進


7從無限出發最終返回無限的歷史統一邏輯

魏晉六朝的無限的發展最終形成了隋唐一統的局面。這不過是一方面傳統的無限在矛盾的歷史運動中被極大削弱了,為無限讓出了歷史空間。另外,無限的彼此矛盾本身就是建立了新的聯繫,或者說無限們的彼此撞擊自身就是在形成無限。而這種新的聯繫絕不是兩塊木板的拼接而是形成新的內容,比如商業的再次繁榮。而商業的作用就在於互通有無、就在於聯繫,因此也就在於從有限建立無限。佛教的路線和胡商的路線有神秘不同呢?實際上是一樣的。我們在佛教的東進的路線中應該看到胡商的東進的路線。兩漢也有商業文明,天馬葡萄入漢家,可是那背後卻沒有外域的精神文明輸入。司馬遷居然敢將舜帝當年耕地的媯汭的名字送給當今的中亞阿姆河叫媯河,這純然是一種文化輸出的狀態。漢帝國高度文明根本不屑接受外域文化的沁潤。

此外就有限的撞擊最終讓有限的內容開始發生變化,——實際上形式的變化必然是內容的變化,——有限作為形式為無限的崛起鋪平道路,本質就是有限的內容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方面是士族衰落,一方面是基於均田制的脫離士族控制的新式農民的出現。

社會本身是統一的,是自我聯繫的,也即無限的,但是由於利益之爭,人們進入了整個的分裂之中,也就是有限之中。反過來,正因為是社會本身是統一的即無限的,所以當分裂到一定程度上的時候會再次產生統一的行為,一把來說是用暴力進行統一,就象它的分開是由暴力進行的一樣,分開時期的暴力是舊的有限的埋葬人,而催生新時期無限的暴力則是接產婆。

人們一直很奇怪的,為什麼我國大一統的勢力基本都產生在北方?商來自我國東北,周秦兩代先人都在天水、岐山一帶關中平原的西北角生活。隋唐一統的家底是鮮卑人。雖然此時的鮮卑人經過北魏的一百年的歷史,但是六鎮之變,讓鮮卑帝國從分裂中產生了返祖現象——整個社會的領導層再度回到草原和農耕交接的地帶。這與當初拓跋珪從根盛樂——今天內蒙和林格爾——起兵發家是一樣的。那麼為什麼是北方的鮮卑人成為統一的領導核心呢?

就是因為每次大分裂之後的統一的一方面,即無限的一方面又都回到了原點。

這個原點就是沒有差別的一個集團,由這個沒有差別的集團代表無限的最初的形式,而後在逐漸發展壯大。這就是物極必反的道理。無限和有限的關係也是這樣的。

無限由於只能是沒有差別,如果有差別就是有限了,而無差別恰恰是原始部落的基本特點。商、周、秦其實都從原始部落發展來的。之後的鮮卑人也是從原始部落發展而來,隋唐之後到元代的幾百年大分裂也是由蒙古人這個原始部落終結的。明朝始終是擴大版的宋朝,嚴格說不是大一統帝國。北方的草原和西域始終沒有真正進入管轄範圍。因此,明代是可以跳過去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崛起與淮河流域的朱元璋集團沒有徹底完成一統的原因,朱元璋集團固然是低層窮人,可是卻是處在發達的經濟社會之中的人群,與草原原始部落的社會基本沒有分化的情況比要進步得多,換言之,內部的差異也就事實上大的多。因此,朱元璋集團是一個不完備的無限,也就是有限的潛在成份比較大的無限,所以這個集團不是能夠完成最終一統的集團。這與蔣介石國民黨不能完成一樣,反過來也就是證明為什麼共產黨能夠實現國家統一,因為其根本是無差別的共產主義的精神實質。無差別所代表的無限才是徹底返回到了原點,也就是返回到了自身,而後從自身再度出發。所以黑格爾說無限是自身和自身的聯繫,就是從自身出發,最後經過一個循環再次返回到自身。滿清入關能統一天下也是這樣的,八旗子弟是原始的社會,內部分化小,而且滿清還是由生女真演化而來的。所謂原始社會,其實就是原始共產主義社會而已。蒙元后的明代其實又是一個相對不那麼激烈的有限時代。明王朝在塞北的防禦陣地不停地往後撤退,最終到了現在的北京長城作為邊界。漂亮的話叫天子守國門,其實不過是早已經發達的江浙財閥們打算拋棄這個天子罷了。大明朝二百多年,快三百年,最終死社稷的只有史可法!

另外補充的是,美國雖然是典型的資產階級國家,可是它的立國之初卻不是純粹的無限,因為一幫子五月花號的人已經沉浸了歐洲的文明,這點頗與朱元璋的淮西集團相似,都是從有限的無限開始。所以美國人的根永遠在英國,因為英國的歷史產生了兩個原始時代,一個是自身的諾曼征服後農奴制的封建社會,一個是產生了徹底貧窮的無產階級——英國才是世界無產階級的故鄉。

從有限和無限的矛盾關係看中國文明的歷史演進


8,強大的無限和強大的有限的聯盟——隋唐時代

隋唐就是在帶著具有原始共產主義色彩的社會基因這樣的背景下進入大一統時代,進入新的無限時代。

人們一直奇怪,為什麼隋唐大一統的時間那麼短,比西漢都短更不要說人家還有東漢。後代雖然有唐宋之說,其實宋與唐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其實大家普遍沒有注意到時代從南北朝的混亂時期進入隋唐,與戰國進入秦漢有個較大的不同,就是隋唐的歷史前提是發達的有限和發達的無限共同促進了時代的進步,上面我特別從經濟、民族和宗教角度闡述了南北朝時期的特點,強大的有限和發達的無限的矛盾的關係。簡單來說,士族雖然受到了削弱,可是影響力依然很大,這樣它的對立面無限的方面也就不那麼過於強勢。雖然唐代有均田制,可是這與秦漢繼承的原始公社的解體下的農民頗為不同。秦漢之前的農民,由於生產力低下,個體家庭很難存活,所以,作為自耕農就特別依賴帝國整體的力量庇佑。但是隋唐的均田制卻是以士族依然具有很大社會影響力為補充條件的。有限一方面的強大和無限一方面的強大形成一種強強聯手的模式。所以我們發現,大唐一開始就是氣勢雄渾的開闊和強大。這與大漢開始有幾十年的休養生息的時間頗為不同。因為發達的有限一經形成秩序就是強大的力量!

因此,雙方一開始就是帶著有限的思維進入無限的時代,不僅是有限一方面如此,無限一方面也是如此。特別是無限方面,代表著整體的李唐皇室其實無時不處在自卑之中——自己永遠也抹不去的鮮卑血統——草原落後的文化遺蹟。以及對山東士族和豪族的公開打壓。都代表著這個無限又不那麼自信。相反有限的方面卻一如既往地要向無限的方向發展——以有限壓制無限——以士族的權威來挑戰皇權。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李唐從一開始宮廷政變、對重臣的殘酷屠殺一直不斷的原因。皇室雖然是海中的蛟龍,可是臣子們卻也都由淡水的鯉魚化為深海的鯊魚了。雙方合則天晴雨霽,鬥則波濤逼天。

從有限和無限的矛盾關係看中國文明的歷史演進


9從安史之亂到兩宋理學——有限中建立無限

無限和有限的和諧共處最終在安史之亂降下帷幕。安史之亂使大唐陷入空前的混亂和崩潰之中。

但是奇怪的是,這次沒有出現秦末的現象,就是李唐立刻崩潰。相反,李唐的衰亡進入了一個漫長的消亡時期。好比人們得了慢性病很長時間才死亡一樣。

在這個漫長的衰亡期,無限的一方面和有限的一方面形成了一種既鬥爭又依賴的關係。有限和無限的聯繫在扭曲的形態下其實是加強了。一方面有限和無限互相吞噬壓制、可是到了一定程度就出現了只有和解才能互相保證彼此共同存在。典型就是唐德宗奉天之難從河北和河南前線收縮鎮壓藩鎮的的軍隊回援關中,反倒使河北的藩鎮內部發生內訌從而加強了唐王朝中央的力量,最終扭轉敗局。

但是這次的格局內因卻是雖然無限的方面因為安史之亂降低了,可是有限的方面也降低了,同時出現了新的情況,換言之是二者都出現了替代品——寒族地主和商業的結合團體成為大唐王朝的有限和無限的共同對立面。這個對立面是新的有限和無限的綜合,是全新的內容。它即使老的無限的對立面,也是老的有限對立面。這就是藩鎮割據政權的特點。每個藩鎮都是個獨立王國,都具有中央集權的特點。而且內部的質地比較均衡——基本消滅了傳統士族的力量,而是以全新的小農為基礎。所以是更高質量的有限和無限的統一。但是在藩鎮時期這兩個方面都沒有得到高度發展而已,因為他們對立面傳統的有限和無限依然存在——老的王朝和日益衰落的士族這對矛盾依然存在。老的無限陷入了新的狀況中,一方面是傳統的有限,一方面是全新的有限和無限的綜合。而這個新的對立面其實早就隱藏在老的無限之中。是老的無限的一部分,是六朝以來的新時期的產物——獨立的農民和自由商業的新時期的代表而已。這個階層原本是老的無限的部分,但是由於均田制、租庸調製的衰落,同時是對立面士族的衰落,新的小農崛起了——這就是宋代以後以個體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的新的生產組織的孕育時期。

在這個時期,傳統的佛教衰落了,而且傳統的儒家也衰落了,道教更是成為少數皇室貴族的宗教,成為政治的點綴——憲宗時期的佞佛武宗時期滅佛,都說明道教的衰落,連被打擊的資格都沒有。

從中唐藩鎮崛起到遼河北宋的建立其實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老的無限有限逐漸消亡的過程,新的有限和無限孕育發展的過程。朱溫代唐的時候,事實上對政治格局毫無影響。李唐的無限早已經死亡了,因此李唐的有限也早已經死亡,以致有人說牛李黨爭的李黨根本不象個士族。整個社會出現了全新的氣質。

中晚唐的詩歌從重情韻到重說理議論,禪宗代替傳統的宗派成為真正的具有人民大眾性的中國佛教,兩者都傾向於新的無限,可是再也不具備傳統無限的宏大,這是因為以新的小農為基礎的藩鎮集團所代表的無限是在新的狹小的有限中獲得滿足的。狹小的有限足以成為這新的無限的界限,這是漢唐以後中國文化第一次自我覺醒地認識到自己不必達到自然的邊界也可以實現無限,即有限的無限。在政治上,就是北宋王朝的有限的國防政策,也就是不再恢復漢唐舊疆的政策。以農耕為主的地區內建設新的帝國,將基本的農耕地區的邊界作為自己的新邊界。這也就是為什麼北宋理學開始出現邵雍的太極圖這種三教合一的新的學術成果,在理論上對無限和有限的矛盾的化解到了一個新階段。一方面固然是無極而太極,但是另一方面卻是太極而兩儀,這幾乎是對遼宋對立的政治格局的哲學性說明。

宋王朝的學者通過在理論中建立其對立統一的模型從而在理論中將對立的遼宋統一起來,也就是將兩個有限的對立面綜合到無限之中。這也就是為什麼如此大一統的哲學模式卻是在一個只有半壁江山的,北宋王朝中產生。而兩宋的官方宗教依然是道教,居然連佛教都不是。宋代的哲學滿足於在頭腦中實現大一統的無限模型建構,最終也只是如此而已。現實的溫柔脆弱的有限性被草原的金戈鐵馬的有限接連圖突破——澶淵之盟奠定了遼宋對峙與今天河北的局面;靖康之難決定了宋的版圖南遷到淮河和大散關一線;崖山之戰最終決定了宋的所有的有限的完結被草原的無限所吞噬。(原因我再第七節集中論述了)

從有限和無限的矛盾關係看中國文明的歷史演進


10從大一統的無限到猥瑣的有限——元明時期

忽必烈最終完成了自安史之亂後數百年間沒有實現的大帝國在自然邊界上的統一。代表有限的漢儒被以下九流的形式打壓在社會低層,佛教成為國教,空無的無限的思想再次成為社會的真正的主流思想,思想和現實難得地實現了完美的統一。從歐洲草原、到阿拉伯海,都有大元帝國的商船和旅客。

從歷史看明王朝和元王朝的關係有些特殊,與之前的時代都不同。就是元王朝是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是無限的統一,而在明王朝這種統一被差別所打破,元王朝時期壓制的有限得到了發展,這就是以江浙地主代表的新興工商業集團,最終形成了對農業帝國的挑戰。大明王朝以天子守國門的艱難在帝國的有限的邊界來堅守自己的無限的理想,但是山海關的有限的界限最終因為東林黨人、江浙財閥的困擾而打開了。萬物由心的心學不過是江浙財閥以主觀唯心主義給明王朝點綴的虛無的無限的迷藥,最終,闖王進京,崇禎上吊,臨危一死報君王的人物竟不知道有誰。

最終讓人發現似乎無所不包的心學其實只是包著南美礦山的銀子的草紙而已。所以明代的士大夫更小器、更猥瑣,一天到晚以盯著皇帝的家事為己任,天下的大事反倒去他娘了。元代的無限到了明朝就以有限為主,元代的宏大到了明朝就變成了瑣碎。明代市井小說無不體現出的市井生活場景的細緻就是這個特點。這是因為明朝的無限揚棄了有限的積極的一面,而保留了它的保守的一面,從而建立了以銀子和發財為目的的無限和有限的統一。由於以發財為目的,所以明代的士大夫——無限的代表打壓、制約有限——代表整體的皇權,——但是他們的這種自私和貪婪卻與時代的開放真正的無限擦肩而過了。宋代的士大夫們在有限中建立無限,還有積極健康的成份,那是因為那個無限是以自然的邊界為基礎,而那個邊界還沒有被更遙遠的世界所連接。因此,宋代士大夫的內斂世界依然有合理價值,而類似這個內斂的無限的明代的士大夫們則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大航海開放了世界的航運,江南的織工們靠著辛勞的成果以絲綢和景德鎮的瓷器等打開了世界通往白銀帝國的無限大門。以發財致富的新的個人理想建立起來了,傳統農業時代的以土地為財富基礎的無限時代過去了。在晚明,個人的有限就是無限,相反,坐鎮在北京太極殿的皇帝反倒由無限變成了有限——無限的皇權守著有限邊界的江山。隨著海禁的開放,自己將不再是真正的無限。曾經的天國,在海禁開放後才發現還有更廣闊的世界。老的無限被新無限的震懾住了。因為以發財致富的新的無限是一種農業時代從沒有過的令人恐懼的惡的無限——無限的追求白銀的積累。因為這個無限而產生的有限將會吞噬傳統的農業帝國的有限——自然的無限。自然的無限是有限的,而追求白銀的貪婪則是徹底的無限——無限的無限,空洞的無聊的純粹的數字的永無止境的增加!這個無限是外擴式的,如神話中的息壤會自動擴張——代表就是資本主義在全球的擴張,到處建立貿易據點,而後銷售商品。

這絕對是農業帝國的死穴。

從有限和無限的矛盾關係看中國文明的歷史演進


11農業時代和資產階級時代的無限和有限矛盾的區別

因此這種惡的無限,即無聊的數字的增長的無限在農業依然是主要社會基礎的時代,即依然是以有限為基礎的時代是沒有存在下去的可能的。於是乎,明帝國轟然坍塌了。

一般來說明帝國的坍塌,人們更在意的是明帝國的整體,似乎坍塌的只是明帝國的整體,但是人們卻忘了,清帝國開始實行了長時期的海禁,縱然對外開放,也是以廣州十三行為基礎的極為狹小的對外開放而已。江浙的經濟,福建的經濟,甚至是嶺南的經濟都不可能不再回到農業上來。這種貌似是粗魯的對外聯繫的切斷,但是卻保證了新的大一統的無限的形成,清帝國再度恢復了漢唐版圖,甚至更大。農業帝國的無限只能以農業帝國的有限來成就。當無限和有限聯繫起來,帝國大一統也就實現了,即帝國自身和自身的聯繫統一就實現了。我們看清代重視佛教,佛教地位遠比道教高,佛教的無差別適應大帝國的無差別的一體化。程朱理學的再度翻身,不過是讓漢族的地主階級固守在有限中尋求無限的宋代舊傳統而已。讓漢族地主們在有限的空間中自我滿足。

在農業時代,自然經濟作為基礎,有限始終是無限的基礎,無限始終不能超越有限而獨立存在。

相反,正是資本主義以個人無限制地發財致富為目的的社會才徹底打破這對矛盾。以G——W——G'為基本模式的資本主義總公式決定了資本主義的基礎是無限,當然它的無限也是與有限相對立的,但是這個有限是另外的有限比如剩餘價值的時間一天不能超過24小時等等。但是總的看資產階級社會是以無限為基礎的。

農業時代的社會的經濟生產是自給自足的,這就決定了生產本身也是有限的生產,其次,就是有商品交換在本質上也是簡單商品交換,簡單商品交換的基礎是公平買賣,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即G——W,也就是用錢買東西或者是賣東西變錢,但是二者都是平等交換。因此不存在增長問題,也就是依然是在有限的範圍內交換。經濟性質的有限性決定了農業時代帝國天下的基礎是有限性,而無限就是在有限之中,是由有限孕育而成,正如前面黑格爾說,在思想中形成無限。而思想的無限的現實基礎最多就是自然邊界。生產的自然邊界和自然的自然邊界二者在無限中得到了統一性的說明。因此,農業時代的無限性是內斂的,不是外擴的。蒙元帝國最終也分成幾個汗國各自實行統治。那麼龐大的帝國根本不適合中央集權的以無限為特徵的帝國管理,分開是必然的也是對的。

在黑格爾觀點中無限是思想中的,因此無限才是目的,是屬於理念的抽象的本質特徵。他說過,目的不會總是軟弱到應當而沒有必然。因此,作為思想的無限性也必然會出現,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市場以及讓這個全球化的無限出現了,但是隻是還遠遠不夠,一方面資本主義的無限是以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為有限,即資產階級以無產階級為有限,另外,政權上資產階級以民族國家為有限,而這與他經濟的全球化是背道而馳的。全球化是資本主義存在的基礎,不幸的是,民族國家這個形式的有限性也不能拋棄。目前發達的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正在因為自己生命力的衰退而在無限和有限的矛盾中糾結。可以想見,全球化的趨勢必勝,可是這也就意味著它的民族國家的形式也必然被戰勝、被拋棄,而當資本主義這個民族國家的有限的烏龜殼被拋棄的時候,它的全球化也必然有質的變化,因為無限的對立面有限發生了變化,那麼無限當然也得發生變化。所以歐美目前恐懼未來的全球化在他們的立場上看是有內在邏輯的。

從有限和無限的矛盾看,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無限從自身出發經過有限最終達到無限的角度看,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是在無限的階段,而最終必然是再次回到無限的階段,也就是在全球實現真正的一體化階段。當然,必然是資本主義被消亡的時代。

從有限和無限的矛盾關係看中國文明的歷史演進


2020年四月22日初稿於延慶永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