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了一年的书,还是没学会知识

我听了一年的书,还是没学会知识


看到朋友圈里别人又晒出了读书打卡照片,心跳开始加速,手心出汗,呼吸有点困难,赶忙戴好耳机,解锁手机,点开APP,耳机里传来低沉的播音腔。啊!知识的声音通过耳膜敲打着大脑,空虚的心灵被慢慢浸满,紧张的神经被轻轻抚平,心底的焦虑像被阳光照射的积雪渐渐消融。

不知什么时候听书成了最便捷的知识获取方式,无需付出努力,不用专门安排时间,走路时、开车时、运动时,声音传播的便捷性极大的满足了身体懒惰而心理上进的人们对“知识”的渴求,而二三十分钟就能听完“一整本”书的成就感,更成为了朋友圈炫耀的点赞收集器,似乎一年读上百本书变成了一件轻松的事。但真的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仍然一筹莫展,过了一段时间偶尔翻看自己听过的一本实体书时竟然会有强烈的陌生感,看到知乎上的高手们旁征博引逻辑清晰的回答时仍然为自己的分析问题能力低下暗自惭愧。

怎么会这样?难道我听了“假书”?

也许是你对“知识”的认知出现了偏差。知识不是听别人给你讲了一遍的内容,如果听到的内容没能改变你的思维方式,提升你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同样的问题不能调用,那只能算你曾接收过的一段信息,并不能成为你掌握了的知识。

焦虑如我也付费订阅了N个听书平台,希望通过这种“轻松的”方式完成自我升级,成为传说中的“高手”,可现实确无情的一次次打脸,别说用听过的内容解决问题,就是想给别人炫一下自己“学”到的知识,都无法完整表达。为什么会这样?这个疑问在我用万维钢老师提到的“强力研读”读书法深度阅读了一本书后突然有所感悟,原来学习型读书真的不是一件轻松能完成的事呀!

在这里谈一下我对“听书”和“读书”这两种学习方式的认知。

首先,从人的能动性上来说,听书是一种被动接收信息的过程,而看书是一种主动吸收的过程。听的过程很难主动思考,因为声音是一种不间断的信息流,当你听到一段内容心有所感,脑子里开始思考分析时,后面的内容就会跳出你的注意力,这段内容不会进入你的意识。而读书则不同,你读书遇到一个问题时,可以主动停住,思考、分析、写笔记,完成这段信息的消化后可以再继续,不会产生信息断层。有人说,我听书时也可以暂停呀,思考完了再继续听。理论上这没错,但实际上你的思维会比你的动作快,很少有人在自己出现“走神”时做暂停的动作,甚至错过了一段内容后也很少有人会做回放的动作,大部分人都会任声音继续流淌。

其次,从抗干扰能力上来说,听书时人会被视觉接收的信息不时的干扰,很难从始至终保持专注,因为人在信息接受中视觉信息占到83%。想象一下你听书时的场景,是不是一边听着一边时不时的会被眼睛看到的场景带着注意力“跑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是有选择性的,当你的注意力被一个感官通道占用时其他的通道接收的信息会被忽略,而注意力聚焦又是我们获取信息的基础。但看书则不同,当我们的视觉通道被信息占用时,可以集中大部分的注意力,即便这时你的耳边被其他的异响带跑了注意力,你再拉回来时,可以从断点处继续阅读。

再次,从情感调动角度来说,人更容易被声音调动情绪,你在听书时会被讲书人的语气语调影响,会不自觉的陷入盲从的境界,很难产生自我思考和深入分析,尤其是很多讲书人会在讲述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否正确并不确定。而在我们自己读书时因为是主动理解的过程,是可以随时抽离出来进行分析思考的,这种方式能让我们更客观的看待我们接收到的信息。

虽然说了这么多,但我绝对不是否定”听书”这种方式的价值,我认为这恰恰是一个引导学习方向的好方法,通过听书,我们能迅速了解一本书的概括,判断是不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这会大大减少我们的选择成本。但是如果你想真正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掌握“知识”,我认为还是通过“读书”这种方式更有效果。但是必须认识到,学习性读书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万维钢老师提到的“强力研读”读书方法就是一个很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是真的并不“轻松”。

记得我曾经对那些从不来上课,期末又想老师给个及格成绩的学生说过一句话:为什么你会认为在一件事上自己不付出一点努力,又想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