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帶你看山西五臺山、恆山、晉祠,這裡的宗教景觀名揚天下

山西豐富的文物古蹟中,五臺山寺廟群、雲岡石窟、大同上下華嚴寺、太原天龍山石窟、交城玄中寺、芮城永樂宮、恆山懸空寺等都是具有濃厚的宗教特色景觀。

林森帶你看山西五臺山、恆山、晉祠,這裡的宗教景觀名揚天下

原創圖片:山西忻州五臺山

五臺山寺廟群、交城玄中寺在日本、泰國、香港、臺灣和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享有極高聲譽,成為山西宗教旅遊的亮點。五臺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文殊菩薩的道場。相傳,在佛教傳入中國的東漢時期,有人就在五臺山興建佛寺。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8年),印度僧人摩騰和竺法蘭在漢明帝的支持下在五臺山大興土木修建佛寺,五臺山成為當時中國的佛教中心。到唐代,五臺山佛家寺院已達360多處,佛名遠揚海內外。印度、日本等國也不斷有高僧來此修行。目前,五臺山寺院仍有48處,有僧尼、喇嘛二百多人,五臺山仍為佛教名山之首。交城玄中寺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它始建於北魏延興二年,當時曇大師於寺內研講佛教被譽為“神”。其弟子道綽在此著力宣揚淨土法門,使寺成為唐代全國佛教三大戒壇之一。南宋時期,日本名僧親接受曇一脈相承的淨土宗教義,在日本國建立了淨土真宗,從此,日本佛都界淨土宗把玄中寺視為“祖庭”,每年大批日本香客、佛家弟子有組織地來此朝拜。

五臺山:百餘座恢弘古剎 五百里佛國道場

五臺山坐落在“華北屋脊”太行山系上,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東北隅,距太原230公里,從忻州城區到五臺山全程160公里,行車時間約兩小時。該山最高海拔達3058米,縱橫綿亙一百餘公里,以臺懷鎮為中心,整個五臺山面積為2837平方公里。五臺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個臺頂。五峰之內稱臺內,五峰之外稱為臺外。東臺望海峰,臺懷鎮東10公里;西臺掛月峰,臺懷鎮西13公里;南臺錦繡峰,臺懷鎮南12公里;北臺葉鬥峰,臺懷鎮北5公里;中臺翠巖峰,臺懷鎮西北10公里。

林森帶你看山西五臺山、恆山、晉祠,這裡的宗教景觀名揚天下

原創圖片:山西忻州五臺山

五臺山囊括了自然、人文和宗教的精髓,是一處“天人合一”的人間淨土。這裡有百餘座恢弘古剎,五百里佛國道場,兩千年晨鐘暮鼓,是中國惟一的一座漢、藏兩大教派並存的佛教聖地,與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並稱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並位列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林森帶你看山西五臺山、恆山、晉祠,這裡的宗教景觀名揚天下

原創圖片:和尚開光誦經

五臺山還是中華十大名山之一,是一座凝結著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文化名山,中國人耳熟能詳的魯智深醉打山門、楊五郎出家和順治皇帝出家的故事都發生在這裡,歷史上曾有13位皇帝巡遊五臺山,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由於佛教的廣為流傳,五臺縣周邊鄉鎮也有許多佛寺,共同構成了五臺山佛教文化旅遊區。

關於五臺山佛寺的創建,自唐代以來,傳說頗多。“東漢說”和“北魏說”是兩種具有代表性的看法。五臺佛教界發生重大影響,是從唐代開始的。

林森帶你看山西五臺山、恆山、晉祠,這裡的宗教景觀名揚天下

原創圖片

李唐王朝起兵太原而有天下,所以視五臺山為“祖宗植德之所”。李淵在起兵反隋時,就對佛教許下大願,說當了皇帝,一定要大弘佛、法、僧三寶,武德二年(619年)李淵便在京師集聚高僧,扶植十位高僧,管理僧尼事務。唐太宗即位後,重興譯經事業,使波羅頗迦羅蜜多羅主持,度僧3000人,並在各地建造寺院。

由於佛教經典中所說的文殊菩薩的住處——“清涼山”、“五頂山”,同五臺山的地形、氣候、環境極為相似,這樣,五臺山就成了佛教徒們競相朝拜的聖地。

林森帶你看山西五臺山、恆山、晉祠,這裡的宗教景觀名揚天下

原創圖片

在唐代,佛教備受推崇,文殊菩薩尤其為佛教徒所尊崇。國家規定,全國所有寺院的齋堂,都必須供奉文殊菩薩像。由於朝野都尊奉文殊菩薩,視五臺山為佛教聖地,所以五臺山空前隆盛,名僧輩出。

恆山:秦始皇封禪的天下第二山

恆山,素有“塞北第一名山”的美稱,人稱北嶽,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為五嶽。恆山位居北方,古人認為北方是萬物所伏的恆常之所,故名恆山。

林森帶你看山西五臺山、恆山、晉祠,這裡的宗教景觀名揚天下

原創圖片:北嶽恆山

據說,4000年前,舜帝巡狩四方來到恆山,看這裡山勢險峻,峰奇壁立,就封恆山為北嶽,為北國萬山之宗主。秦始皇時,朝封天下12名山,恆山被推崇為天下第二山。歷史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曾到恆山巡視、祭奠。以後的歷代帝王,也差不多都差使臣到恆山朝聖。歷代名人、學士,諸如李白、賈島、元好問、徐霞客等人也都遊覽過恆山勝地,並留下吟詠恆山的詩章。

林森帶你看山西五臺山、恆山、晉祠,這裡的宗教景觀名揚天下

原創圖片:真武廟

恆山山脈位於山西省北部和河北省西北部,東西綿延500裡,錦繡一百零八峰,主峰在山西省渾源縣城南,海拔2017米,氣勢雄偉,稱為“絕塞名山”。其特殊的軍事戰略地位為歷代軍事專家所倚重,後人集歷史經驗總結的“代國靠恆山而存天下,燕趙憑恆山而立天下,匈奴依恆山而爭天下,晉慕容據恆山而威天下,拓跋氏持恆山而分天下”,充分證實了恆山的軍事價值。

林森帶你看山西五臺山、恆山、晉祠,這裡的宗教景觀名揚天下

原創圖片:恆山

恆山漢代建廟,到清初僅恆山主峰周邊就建有各種寺廟六十餘處,有三寺四祠七亭閣,七宮八洞十五廟之說,形成蔚為壯觀龐大的古建築群和濃郁的道教文化氛圍。玄妙古老的中國道教在恆山留下了它們風雨滄桑的足跡。相傳太上老君在北嶽恆山千佛嶺結爐煉丹;西漢景帝、宣帝年間,三茅真君煉神仙之術,留下了千年不解的三茅窟;北魏時,被太武帝尊為天師的寇謙之在北嶽宣揚道教新法,其高足李皎從嵩嶽投奔恆山修煉香火,盛極一時;唐朝時,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恆山修煉,致使恆山道教道場香火名揚天下。

林森帶你看山西五臺山、恆山、晉祠,這裡的宗教景觀名揚天下

原創圖片:恆山懸空寺

天峰嶺與翠屏峰,是恆山主峰的東西兩峰。兩峰對望,斷崖綠帶,層次分明,美如畫卷。天峰嶺和翠屏峰之間,峽谷幽深,峭壁側立,石夾青天,最窄處不足三丈。這裡是古往今來的絕塞天險,交通要衝。相傳公元前217年,秦始皇祭祀恆山,行至此處,面對飛舞的巨龍,奪口而瀉的飛瀑,一幅活靈活現的“巨龍吐瀑”圖,讓這位中國的始皇帝驚歎:“乃為神龍也”。後人在山崖上鐫刻了“金龍口”三個字,峽谷便叫金龍峽。北魏時,道武帝發兵數萬人,在這裡劈山鑿道,作為進退中原的門戶。宋代時,楊業父子在這裡以險據守,抵抗外族的侵入。

“虎口懸松”、“果老仙蹟”等恆山古十八景,也猶如十八幅美麗畫卷,讓遊客流連駐足,以為身處世外桃源。

晉祠:一祠擁有三大國寶建築

古建薈萃、名木雜布、風景綺麗、聞名遐邇的太原晉祠,地處市區西南的懸甕山下,晉水源頭,是鑲嵌在黃土高原上的中國古建園林明珠。其歷史悠久,始建年代無考,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一書已有記載,說明晉祠在一千五百餘年前已有一定規模了。

林森帶你看山西五臺山、恆山、晉祠,這裡的宗教景觀名揚天下

原創圖片:晉祠

林森帶你看山西五臺山、恆山、晉祠,這裡的宗教景觀名揚天下

原創圖片:晉祠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他所著的《水經注》一書中,對當時的晉祠做了這樣的描述:“沼兩際山枕水,有唐叔虞襉,水側有涼堂,結飛樑於水上。”由此可見,早在1500年前,晉祠就具有相當規模了。祠內現有宋、元、明、清各式建築一百餘座,其中,宋建聖母殿、魚沼飛樑,金代的獻殿被國家文化部鑑定為三大國寶建築。

林森帶你看山西五臺山、恆山、晉祠,這裡的宗教景觀名揚天下

原創圖片:晉祠聖母殿

林森帶你看山西五臺山、恆山、晉祠,這裡的宗教景觀名揚天下

原創圖片:晉祠千年古樹

晉祠內最著名的殿堂為聖母殿,創建於宋代天聖年(公元前1023-1032年)。聖母殿建築端莊、穩重,造型別致,殿前木柱上的宋代木雕蟠龍,是國內現存最早的木雕藝術品。聖母殿,是供奉西周武王王后、太公姜尚的女兒、姬虞生母邑姜的祠堂。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內現存宋代彩塑數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坐,神態莊嚴,雍容華貴。

林森帶你看山西五臺山、恆山、晉祠,這裡的宗教景觀名揚天下

原創圖片:晉祠

林森帶你看山西五臺山、恆山、晉祠,這裡的宗教景觀名揚天下

原創圖片:晉祠三晉名泉

聖母以外,其餘彩塑分列龕外兩側。其中,宦官像5尊,女官像4尊,侍女像數尊。這些彩塑,年齡大小、服飾和麵部表情各異,從中可以看出她們在宮廷內所處的不同地位、職務。剛剛入宮的少女,天真無邪,一臉稚氣,充滿幻想;久居深宮的年長侍女略帶悲傷和憂鬱。這組彩塑,在塑造手法上,突破了古代寺廟中宗教題材的平淡、淨化格局,採用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塑造了具有豐富思想感情的人物形象,在中國古代彩塑藝術品中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林森帶你看山西五臺山、恆山、晉祠,這裡的宗教景觀名揚天下

原創圖片:晉祠

林森帶你看山西五臺山、恆山、晉祠,這裡的宗教景觀名揚天下

原創圖片:晉祠

聖母殿前,魚沼飛樑是宋代橋樑建築,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是國內現存古橋樑中的孤例。

金人臺上四尊鐵人姿態英武,鑄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態威武,英姿勃勃,氣概不凡,鎧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為獨特。

林森帶你看山西五臺山、恆山、晉祠,這裡的宗教景觀名揚天下

原創圖片:晉祠

林森帶你看山西五臺山、恆山、晉祠,這裡的宗教景觀名揚天下

原創圖片:晉祠

晉祠的美還不止於此,自然美更賦予她神奇的魅力。祠內清澈見底的難老泉水,不僅養育了一方兒女,也為晉祠增添了幾分江南水鄉的秀色。每當春暖花開時節,以周柏、隋槐為代表的二十餘株千年古樹,鬱鬱蔥蔥,與竟相開放的白玉蘭、紫丁香、牡丹、海棠互相映襯,芬芳撲面,沁人心脾,給遊人帶來無盡的美和清涼愜意的感受。

林森帶你看山西五臺山、恆山、晉祠,這裡的宗教景觀名揚天下

原創圖片:晉祠不老泉

遊晉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中,即中軸線,從大門入,自水鏡臺起,經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獻殿、鐘鼓樓、魚沼飛樑到聖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建築結構嚴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嶽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臺閣、讀書檯和呂祖閣。這一組建築物大都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崇樓高閣取勝。南部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聖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樓臺聳峙,泉流瀠繞,頗具江南園林風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