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圖啟動中國戰“疫”記憶庫建設

廣泛徵集疫情相關實物文獻和多媒體資源;國圖啟動多項線上活動迎接世界讀書日

國圖啟動中國戰“疫”記憶庫建設

4月23日,國家圖書館啟動中國戰“疫”記憶庫建設項目。國家圖書館供圖

國圖啟動中國戰“疫”記憶庫建設

4月23日,國家圖書館舉辦主題為“文心依舊 天雨流芳”的文津圖書獎15週年特別活動。國家圖書館供圖

第25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國家圖書館為此籌備了“文津重讀”“種書計劃”等多項活動,都在線上舉辦。此外,中國戰“疫”記憶庫建設項目今日啟動,全方位收集和保存體現廣大人民群眾防疫控疫狀態下具有歷史價值或特殊意義的各類型資料,以及各地區、機構、團體的行動記錄。

4月23日,國家圖書館宣佈啟動中國戰“疫”記憶庫建設項目,面向全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廣泛徵集抗“疫”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收藏、研究、展示、紀念價值的代表性主題資源。這是國圖今年讀書日系列活動的重點之一。

多維度展示疫情的影響

國家圖書館發佈公告稱啟動中國戰“疫”記憶庫項目,為此向社會徵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資源。

該項目將全方位收集和保存體現人民群眾防疫狀態下具有歷史價值或特殊意義的各類型資料,以及各地區、機構、團體的行動記錄,記錄全民戰“疫”的生動故事。

徵集內容包括手稿、照片、書畫墨跡類資料、數字資源及版權、口述史料和其他有價值的戰疫相關資源。徵集公告長期有效,疫情結束後,文獻徵集將納入國圖常態化工作。

據悉,項目將多維度展示疫情對人們生活、心理、社會關係的影響,以及疫情防控中運用的新技術和社會管理形態的變化,如數字化生活、網上辦公、線上學習等,留存中華民族全民抗“疫”的國家記憶,啟迪由疫情帶來的對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的思考。

在此基礎上,項目還將持續彙集從古至今人類與瘟疫抗爭的歷史記憶,通過對館藏資源的深度挖掘,形成各類專題信息導航,提供不同學科專題研究的第一手寶貴資料。

將開展親歷者口述史採訪

此前,全國博物館、檔案館系統已經開始徵集疫情見證物和藏品。國圖中國戰“疫”記憶庫項目,與前者有相同之處,也有獨有特點。

記者從國圖瞭解到,項目將以全面採集、科學組織、生動展示、系統保存為原則,通過廣泛的網絡資源採集、多渠道徵集、交換及購買等方式,獲取相關著作、文章、圖片、音頻、視頻、多媒體資源,和手稿、書信、照片、書畫作品等實物文獻。

國圖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合適時機,將開展親歷者和見證者的口述史採訪,形成立體鮮活的中國戰“疫”記憶庫。該項目以國圖為主體,還將聯動業界各級各類圖書館,收集和保存各地區、各領域專題性文獻資料,共同做好特殊時期記憶保存,構建區域化的中國戰“疫”記憶庫。

去年,國家圖書館啟動互聯網信息戰略保存項目,國內首家“互聯網信息戰略保存基地”在新浪掛牌成立,新浪網發佈的新聞和微博公開博文,都將被互聯網信息戰略保存基地保存。據悉,互聯網信息戰略保存基地新浪微博將作為首批記憶庫建設的共同參與者,全景呈現疫情發生以來的全民記憶,微博及新浪新聞客戶端相關數據都將完整收錄進中國戰“疫”記憶庫。

■ 焦點

世界讀書日 開啟“雲”上閱讀

因防控疫情需要,國圖目前仍未開館,無法提供線下服務。國圖發揮數字圖書館雲服務平臺與雲服務模式的優勢,為今年的世界讀書日籌備了多項線上活動。

“文津重讀”回味歷屆獲獎圖書

疫情帶來的較大影響之一,是第15屆文津圖書獎較往年發佈時間推遲,目前仍處於評選過程中,發佈時間待定。

文津獎是國圖主辦、全國圖書館界共同參與的公益性圖書獎項,2005年舉辦第一屆,近年均在世界讀書日當天發佈。文津獎迄今舉辦了14屆,評出138種獲獎圖書和613種推薦圖書,並舉辦了530餘場文津讀書沙龍,參與人數達十萬餘人次。

不過,今年讀書日依然有文津獎的身影。國圖啟動了文津圖書獎十五週年系列活動,包括“文津重讀”欄目上線、國圖公開課“文心依舊 天雨流芳——文津圖書獎特別活動”音頻直播、“種書計劃”讀者微博互動等三項活動。

今年文津獎的主場活動改為通過線上直播形式與公眾“重聚”。4月23日上午10點,國家圖書館“國圖公開課”攜手北京廣播電視臺的《讀書俱樂部》欄目推出此次活動,舉辦“文心依舊 天雨流芳”的文津圖書獎15週年特別活動,邀請文津獎獲獎及推薦圖書作者卞毓麟、朱成梁、朱良志、王軍、蕭袤、苟利軍、陸銘、王立銘、小莊、於虹呈等,文津圖書獎組委會、評委會原主任詹福瑞,文津圖書獎組委會秘書長湯更生,文津圖書獎評委莊建、楊虛傑、海飛、阿甲等,通過現場交流、電話連線、錄音訪談等多種形式參與直播。他們將以15年的時代變遷、社會進步、國家發展為背景,探討大師的精神遺產、簡史類科普書的價值、原創科普書的發展、傳統文化類書籍的現實意義,以及兒童文學及原創繪本的思考等話題。

文津獎官方網站上線“文津重讀”欄目,刊載20篇文章。這些文章的作者,包括文津圖書獎的創立者和評委,如任繼愈、王蒙,有獲獎圖書作者,也有圖書館員和讀者。創作於十餘年間的20篇文章,講述了作者們與文津獎和閱讀的故事,提及多部文津獎獲獎作品。

例如,北京地理歷史專家朱祖希撰文談及了榮獲第四屆文津獎的著作《營國匠意——古都北京的規劃建設及其文化淵源》,他回憶該書獲獎時時任國圖館長詹福瑞寫了書評,標題是《城市的靈魂與生命》,“一下子就點到了這本書的‘命門’上。”

國圖4月19日至25日還聯合新浪微博發起“種書計劃”互動活動。分發現·自然、少兒·繪本、醫學·健康、藝術·美學、經典·文化、科學·探索、閱讀·悅讀等7個主題,將歷屆文津圖書獎獲獎及推薦圖書作為“種書”種子,邀請網友曬出自己的讀書計劃和讀書心得。

開放數字資源供讀者使用

讀書日前後,國圖開放部分數字資源,供讀者使用。

4月20日起,國圖推出“哪吒鬧海”線上展覽,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以《哪吒鬧海》立體書為切入點,還原了立體書的製作過程,並配有著名閱讀推廣人的音頻講解,向小讀者介紹哪吒鬧海的故事;第二部分展示了《哪吒鬧海》主題的出版物及藝術作品。此次線上展覽在國圖“世界讀書日”專題網頁、微信公眾號、手機移動端等平臺發佈。

國圖從近年來舉辦的講座資源中,遴選出2場“致敬經典”系列講座,通過官方微信及國圖藝術中心官網微信進行展播。兩場講座分別是著名導演王扶林的“致敬經典-那些年我們追過的藝術光影中的名著——拍攝電視劇《紅樓夢》《三國演義》的那些事”,及評書表演藝術家田連元《讀書與說書》公益講座。兩位主講人分享自己與四大名著的故事,從不同角度呈現了四大名著的藝術魅力,分享了參與相關藝術作品創作的經歷。

為展現全民抗疫決心,2月28日,國圖啟動文津經典誦讀“詩云·戰疫情”原創詩詞徵集活動,十天內收到投稿作品979首。

經過評審,國家圖書館於3月21日“世界詩歌日”發佈了15首優秀作品。為更好地傳播這些為戰疫加油的詩詞作品,國圖將這15首作品製作成配樂朗誦版視頻,4月18日起通過國圖官網、官微等渠道進行線上展示互動。

新京報記者 倪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