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郊區老百姓為何把去市區叫做“到上海去”?

“我要到上海去!”

聽好,這話可不是外地人這樣說,而是上海人自己這樣說噢!每回聽到類似於這樣的話,便覺著十分好奇,同時也是感到十分疑惑,明明自己就是上海人,為何上海郊區不少老百姓非要把到市區叫“到上海去”呢?難道在他們心目中,從來就沒把自己當作是真正的上海人?


上海郊區老百姓為何把去市區叫做“到上海去”?


後來我發現,這還真不是個別現象,而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因工作之故經常到上海郊區採訪,我發現除了市區居民,上海原來傳統意義上的郊區居民幾乎都是這樣,把上海市區叫“上海”,把去市區叫“到上海去”,把市區的人叫“上海人”,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明明就在上海,明明自己就是上海人,卻偏把去上海市區叫“到上海去”。這真是一個頗有意思的現象。

為解心中之惑,針對這一現象我還專門請教了一位文化學者。學者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在於兩方面。

其一是在數十年前,也就是上世紀50年代,目前上海郊區的崇明、浦東(川沙、南匯)、奉賢、金山、松江、青浦、嘉定、閔行(上海縣)、寶山等地均屬於江蘇省,上海市的地域大致也就在如今的外環之內。所以,現在看起來的上海這些郊區,數十年前確實不屬於上海。

其二就是概念的原因,在傳統意義上,區的話是屬於城市範疇,比如上海市靜安區,那麼靜安區是屬於上海這座城市的。但是上海市崇明縣(崇明是上海最後一個由縣變為區的行政單位)的話,那麼只能說崇明這地方是屬於上海市(省級行政區)管轄,但不屬於這座城市。


上海郊區老百姓為何把去市區叫做“到上海去”?


儘管隨著歷史的變遷,行政單位的一再調整,現在這些地方都成為了上海市轄區,從行政概念上來說早已是同一座城市,早就是“一家人”了,但群眾之前腦海中形成的固有習慣卻一直保留了下來。特別是對於諸如金山、奉賢、崇明等涉農區域的群眾來說,市區依舊是一座離他們很遠的城市,去一趟市區要花上一整天的時間,乘坐公交單程往往也要花上兩三個小時。如果在市區打工的話,他們還要租房子居住。此外再加上農村和市區城鎮的社會保障不盡相同,郊區農村的人在市區打工,和外地人相比除了家近一點,每週能回家之外,其他方面和外地人也沒啥區別。

正是由於以上諸多原因,才造成了上海郊區群眾對市區一直如此“見外”。

當然也有人認為,上海郊區的群眾多是以農民為主,他們把去市區叫“到上海去”,其實是內心的一種自卑感,認為只有市區才是代表正宗的上海。

不過對於這一觀點,我倒頗不認同。其實要說正宗的上海人,許多人反倒認為郊區的居民才最有資格代表上海人。仔細想想倒也是頗有幾分道理。因為無論怎麼看,上海的郊區人口相對穩定,流動性較小,他們就是上海的原住民。而反觀上海市區,人口來自五湖四海,流動性非常大,你很難說他們能夠真正代表傳統意義上的上海。


上海郊區老百姓為何把去市區叫做“到上海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