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州是關中重鎮,對唐朝建立居功至偉,為何其軍事地位卻一再下降

引言

我們在看古裝劇時,通常都能聽到某某地方古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這就說明這個地方的軍事地位自古以來就很高。那麼哪些因素造就了它“必爭之地”呢?

通常是依據該地的地理因素和當權的軍事政策來判定的,不同的時代軍事政策各有不同,此處不做詳談,主要談一談地理因素。

地理因素一方面是根據其所處的位置所決定的。比如南北朝時期的北方六鎮,這六鎮是抵禦北方柔然進入中原的第一道關卡,突破了這六鎮柔然便可揮師踏進中原。

另一方面是根據他四周的地形決定的。比如襄陽城。

襄陽位於漢水中游,憑藉漢水之險,它所建的護城河有百米之寬,自古便有“鐵打的襄陽”之稱,金庸老先生筆下的郭靖就是在這裡抵禦了三十多年的蒙軍。還有很多地方憑藉其自身的特色成為了軍事重地,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原州,在唐末之前也是一個軍事重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軍事地位開始慢慢衰敗。我們今天要探究的就是唐朝時期原州的軍事地位以及其地位變化的原因。

原州是關中重鎮,對唐朝建立居功至偉,為何其軍事地位卻一再下降

初唐時期原州地區重要的軍事地位

看一個軍事重地首先得看它的地理位置,原州對於草創的唐朝而言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初唐時期,李淵坐擁關中地區,打算依借關中一步步統一全國。

想要做到這些首先得穩定後方,保證隴右區域不會在自己帶兵在前方廝殺的時候給自己捅刀子,要掌控隴右地區就必須要打通前往隴右的道路,原州恰恰位於這條道路上——它處在長安、靈武和天水這三個重鎮構成的三角中心,又在陝北高原和隴中高原交匯處,地勢較高。

佔據這裡,向東北可以到達朔方、河曲,向東南可以到達渭水邊,進入關中平原,向西南可以進入隴西,向西北可以進入河西走廊。而因為其地理位置,原州可以稱得上是關中西部的交通樞紐,亦是兵家反覆爭奪的要地。

原州是關中重鎮,對唐朝建立居功至偉,為何其軍事地位卻一再下降

原州的軍事地位由其地理位置恰位於關中平原、隴右渭河谷地、河潢地、河西走廊、寧夏平原之間,地勢相對較高,境內又有多條河流沿不同方向可抵達北面的黃河、南面的渭河,四通八達,堪稱交通樞紐。

對於在關中建立根據地的勢力來說,優先控制原州,進可以北上寧夏平原,經略塞北,西北可進入河西走廊,沿祁連山麓西行,直抵西域,西南可鎮撫秦隴,及河潢地的羌人;退可以原州為關中西北的屏障,懾服周邊,專心對付從潼關和蒲津來的河南、河東勢力。

現在以唐朝建立之初與軍閥薛舉的軍事鬥爭為例,來闡述原州作為軍事重地所起的作用。

薛舉是隋末一梟雄,其自金城起兵,可以從他的進兵路線知道他的初期目標就是佔據關隴地區從而一步步雄踞中原。薛舉先從金城郡向西攻取袍罕郡,將金城郡西部控制住,又得到金城郡南部臨洮郡的峨山羌族部落的支持,其首領鍾利俗率二萬部眾歸附,使薛舉勢力向南有所擴展。

至此,薛舉控制了隴西地區,向北隔祁連山與河西走廊相望,向南以秦嶺同川蜀為界,向西則是高海拔的青海高原,並非當時進取之地,向東則是關中腹地,隋朝心臟所在,便是薛舉這種梟雄所圖目標。

而此時的李淵佔據長安,立恭帝,對關中諸郡發號施令,為了在關中穩定立足,李淵就必須擊退薛舉勢力。與薛舉的初期戰役李淵處在下風,李淵手下的將部在與薛舉相戰不久就兵敗被俘,還在李世民擊退了薛舉的兒子薛仁杲,讓薛舉的軍隊暫退。

原州是關中重鎮,對唐朝建立居功至偉,為何其軍事地位卻一再下降

薛舉因為此次進軍失利,知道直接進攻李淵較難,部下郝瑗建議其聯合梁師都和突厥,併力合兵進攻李淵。薛舉遂派宗羅喉向北攻陷原州,同突厥莫賀咄設即後來的頡利可汗聯繫,形成兩路攻勢夾擊李淵。

從當時戰略局勢來看,薛氏在大散關以東受阻,遂圖謀繞道北路,走涇原道進攻長安。薛舉派宗羅喉攻克原州,開闢新的領地,一是可向東南打通涇原道,二是可以北上靈武,聯絡梁師都及突厥勢力,就策略而言,薛舉的佈局是十分完美的,只是他低估了原州的防禦能力。

薛舉的軍隊在原州困陷了一個多月,加上因為著急趕路帶的糧草輜重不足,情急之下便打算繞路攻打寧州,可惜在軍隊還未進發,薛舉就因病而亡,由前文提及的薛仁杲繼承了他的位置。但是薛仁杲的軍事才能不夠,幾次戰略失誤導致薛舉勢力被李世民一舉擊潰。

而李唐王朝在滅掉薛舉勢力之後,只要在剷除河西的李軌勢力和北方的隋朝殘餘勢力就能放心地向東實現平定中原的大業了。

中唐時期原州地區重要的軍事地位

如果說初唐時期的原州的軍事地位是從其幫助李氏家族一統天下來看的話,那麼中唐時期的原州的軍事地位就是為了防禦少數民族的入侵了。

安史之亂之後,國家動盪不安,而等到肅宗平定叛亂之後,位於青藏地區的吐蕃勢力開始趁著大唐國力未恢復侵佔唐朝疆土。這個時期的吐蕃國王赤松德贊可謂是一介雄主,他統治下的吐蕃從安西至隴山的綿長戰線上逐步吞併唐朝州縣,甚至侵佔了南詔王的土地強迫南詔王向其稱臣。

原州是關中重鎮,對唐朝建立居功至偉,為何其軍事地位卻一再下降

但縱然如此強大的吐蕃軍隊,除了初期乘著唐朝不備佔領了原州、秦州、安樂州等地之外,在之後的與唐的正面戰爭中幾乎沒有勝績。

公元767年,吐蕃開始重點進攻靈武地區,九月份開始與靈武交戰,但是不到一個月就被靈武守軍或殺或俘兩萬多人。

休整了一年後,吐蕃軍隊於次年八月以十萬軍士進攻靈武,為了防止汾州的支援,吐蕃還派了數萬人的軍隊在汾州拖住他們的進發。但是又不足一月十萬人的軍隊就不足兩萬人了。吐蕃這次大舉進攻失敗而返,損失較大,迫使其暫停了對關內道的侵略。

五年後,吐蕃軍士重整旗鼓,又開啟了針對靈武的戰爭。這次他們的作戰方案是先騷擾靈武附近的屯田工事,等到第二年靈武沒糧、軍隊實力低落的時候再打。可是第二年在靈武軍士的頑強抗爭以及涇原道天生的地理優勢下,吐蕃又失敗了。

公元777年,吐蕃再次進行迂迴作戰,從原州出發,經過慶州,至坊州,這樣的作戰並非僅是迴避唐朝重點防線,還帶有遊動中探索唐朝各鎮防線疏漏處,尋找新的進兵路線,為日後進一步戰爭做準備。次年吐蕃軍隊的再次進攻又被李懷光輕易化解。

原州是關中重鎮,對唐朝建立居功至偉,為何其軍事地位卻一再下降

德宗即位,以解決關東諸藩鎮為主要目標,遂釋放吐蕃戰俘以示好,並出使通和;吐蕃亦被長期戰爭受累;又無法在前線拓展,於是就接受唐朝通和意見,兩國於公元783年於清水會盟,會盟上唐承認了吐蕃所佔領的原州等地。

但縱是有了清水會盟的基礎,唐朝上下仍不忘收復失地,

杜牧就著有《河湟舊租》一詩,此詩表達了他對收復失地的期盼與渴望以及對兵士未能收復失地的嘆惋。但是終唐末數百年武將的經營下,收復之事都未完成,還是等到吐蕃內亂後當地居民主動歸附的唐,這才將原州等失地收復。

原州地區軍事地位的衰敗及其原因

晚唐時期原州地區的軍事地位開始衰敗,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種:

其一,自清水會盟之後,唐朝統治階級對邊疆的政策多為溫和保守型。

安史之亂雖然平定了,但是唐朝還是有很多藩鎮的叛亂,其中最強大的當屬河北三鎮,其間的范陽節度使、成德節度使和魏博節度所掌控的勢力是唐朝直到滅亡都沒能順利剿滅的,足足纏了晚唐政府百餘年。

原州是關中重鎮,對唐朝建立居功至偉,為何其軍事地位卻一再下降

唐朝顧內尚不暇,唐對外更不敢惹出大的是非,所以縱是邊疆地區有一些小的摩擦,唐朝統治者通常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溫和解決了。

其二,吐蕃內部混亂,沒有能力再次入侵唐朝。

唐末,佛教勢力在吐蕃壯大起來,一些反對佛教的臣子在與佛教勢力的鬥爭中殺害了數位贊普,吐蕃長期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各地勢力蠢蠢欲動開始相互攻伐起來,吐蕃勢力內部都在為爭權而奮鬥著,哪來的多餘兵力攻伐唐朝呢?

當時的東亞地區沒有了吐蕃對唐朝的威脅,其餘的一些小國也就不能對唐朝產生太大的威脅了,所以唐朝統治者與其在原州地區派大量兵力,不如把兵力用來對付內部隨時可能叛亂的藩鎮勢力。

其三,國內外勢力率民投靠讓唐朝統治者降低了對原州地區的重視程度。

上文提及,由於吐蕃的內部問題,導致在安史之亂之後被吐蕃佔領的很多城池的將領、唐朝舊民率城而降。比如唐宣宗年間的河隴歸地:沙州(今甘肅敦煌)人張議潮聯合當地軍民起義,趕走了當地的吐蕃守將,攜民帶城歸順唐朝。

原州是關中重鎮,對唐朝建立居功至偉,為何其軍事地位卻一再下降

唐朝終於收復了自安史之亂之後被吐蕃佔領的河西以及隴右地區,一雪百年前丟失河湟地區的恥辱。除此之外,不少吐蕃守將也向唐投降。

公元831年,吐蕃在山南地區維州的守將悉怛謀請求投降唐朝,並獻出維州城。古代維州也是一個軍事重地,舊唐書曾這樣描寫維州:

“南界江陽,岷山連嶺而西,不知其極;北望隴山,積雪如玉;東望成都,若在井底。一面孤峰,三面臨江,是西蜀控吐蕃之要地”。

但是唐朝皇帝由於還怕得罪吐蕃,拒絕了悉怛謀的投降請求。由以上三點,原州的軍事地位逐漸衰敗。

結語

唐朝原州地區的軍事地位的由盛轉衰,是因為唐初中期需要依靠他的地理位置來獲取戰爭的勝利,而後來原州地區的地理位置雖然沒變,但是唐朝統治者的軍事政策發生了轉變。而到了之後的宋朝,當時的統治者需要依靠其抵禦西夏軍隊,原州又成為了軍事重地。

參考文獻

《新唐書》

《周書》

《唐會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