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佛光寺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佛光寺

文/王猙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佛光寺

對於喜歡古建築的人來說,佛光寺赫赫有名,對於研究古建築的學者們來說,佛光寺是一種情結,而對於普通人,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它的存在,它,悄悄的隱藏在偏僻的鄉村,你來也好,不來可能更好,就這樣存在著,一晃,就是千年。

佛光寺,保存有我國最重要的一座古建築——唐代木結構建築東大殿,佛光寺的地位在古建界眾多周知,被梁思成先生譽為“中國第一國寶”。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佛光寺

佛光寺位於五臺山臺外,坐落在五臺縣豆村鎮佛光新村後的山崖西畔。在臺外寺廟中是規模較大的一座,但是和五臺山臺懷鎮大寺相比的話,還是相對較小。按照各代五臺山山志中頻頻出現的現象看,佛光寺一直是五臺山一座有名的、重要的寺廟,歷史上,佛光寺可能規模不僅僅如此。

從附近的鎮子豆村前往,僅需要不到十分鐘車程,路況很好,到了寺前,山門前的松樹高大粗壯,枝丫似虯,與山門及照壁相映成趣,是遊人到了佛光寺看到的第一幅畫面。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佛光寺

進入山門,整個佛光寺盡收眼底,正面的東大殿坐落在高高的山崖之上,綠樹掩映,左側的文殊殿宏大古樸,這兩座建築是佛光寺最重要的建築,也是佛光寺最重要的看點。庭院中間聳立著古老的唐代經幢,因為林徽因與之合影的照片網絡上隨處可見而名揚天下。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佛光寺

經幢(chuáng),中唐以後出現,盛行於兩宋,因刻有經文而得名,經幢上一般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因《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能淨一切惡道,能淨除一切生死苦惱”,所以人們把它刻在經幢之上,希望能淨惡道,消除一切苦惱。佛光寺看到的兩通經幢都是刻的此經。

庭院內的經幢雕刻於唐乾符四年,乾符四年,公元877年,“乾符”,唐僖宗李儇(xuān)的年號,唐僖宗李儇是唐懿宗李漼(cuǐ)的第五子,唐懿宗李漼是唐宣宗李忱(chén)長子,佛光寺東大殿建於唐宣宗李忱(chén)大中十一年。唐僖宗李儇之弟唐昭宗李曄在天祐元年(904)被朱溫所弒,唐朝實際已亡,雖然後面有唐哀帝李柷(zhù)在位三年,但唐哀帝李柷就和他的名字“柷”一樣,實際就是個演戲的,形同虛設,只是朱溫篡(cuàn)唐的一個跳板而已。乾符四年,唐王朝已日薄西山!

文殊殿,重修於金天會十五年,公元1137年。天會,金太宗完顏晟(shèng)和金熙宗完顏亶(dàn)共用的一個年號。金的這個年號對於宋是個災難,金天會五年,公元1127年,發生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變”。重建文殊殿的這一年,岳飛正在積極準備北伐,而這一年,也是岳飛命運的轉折之年,與宋高宗趙構之間的關係,隱隱已出現裂痕。而對於金統治之下的普通百姓,他們對於宋金朝廷的事情是一無所知的,還是懷著對佛教的虔誠,重新建造了這座珍貴的建築。

文殊殿面闊七間,進深八椽,懸山頂,是中國早期建築中最大的配殿。金代建築中常見的斜拱,在這裡同樣可以看到,補間鋪作都出斜拱,看起來非常華麗。而柱頭鋪作的昂全部是假昂也是宋代中期以後建築上常見的作法,斗拱的裝飾作用已體現的越發明顯了。

文殊殿最大的看點在殿內,殿內樑架是法式所謂的“前後乳栿用四柱”,內部應該用12根內柱,但是僅僅使用了4根,減掉了整整8根,可謂大膽,是“減柱造”用到極致的一處實例。因為減柱較多,所以內柱之上便用了兩根額——柱頭的內額和柱中的由額,特別是後內柱上的“人字柁架”作法,是早期建築中的孤例。

文殊殿內還保存有珍貴的明代五百羅漢壁畫,是我國畫工極精的明代壁畫。

經過庭院內高臺,穿過窯洞式的過道,登上陡峭的臺階,就看到佛光寺最重要的建築東大殿了!東大殿建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是唐宣宗李忱(chén)在位時期所建,大中,被稱之為“大中之治”,是唐朝後期一抹燦爛的晚霞,而唐宣宗李忱也被人稱之為“小太宗”,東大殿就是這個時期的遺構,是可以代表唐代建築最高水平的木構建築。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佛光寺

東大殿面闊七間,進深八椽,單簷廡殿頂,是《營造法式》中所謂的“殿閣式”建築,與故宮太和殿同為中國殿閣式建築的代表,一個代表唐代,一個代表明代,在中國古建築界有極其崇高的地位。

站在東大殿前面,碩大的斗拱,深遠的出簷,讓人感覺到唐風撲面,有明顯與後期建築不同的風格。

東大殿有補間鋪作,柱頭鋪作和補間鋪作把東大殿裝飾的華麗而大氣。柱頭鋪作為雙杪雙昂四出跳七鋪作,補間鋪作為雙杪兩出跳五鋪作。柱頭鋪作第一跳偷心,是早期建築常見的作法。補間鋪作兩跳均有橫拱,為計心造,第一跳瓜子拱呈翼形,補間鋪作似乎不壓在闌額之上,應該主要起裝飾作用。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佛光寺

東大殿屋頂平緩,出簷深遠,脊槫舉高與前後橑簷槫間距之比為1:4.77,較《營造法式》的規定1:4或1:3略低,清代甚至達到1:2,顯然唐代建築更為平緩,同樣是唐代建築的南禪寺大佛殿,舉折為1:5.15,更為緩和。東大殿的出簷達到令人咋舌3.96米,將近4米,是現存古建築的中出簷最深遠的建築。

進入殿內,內外柱等高,整齊劃一,這是殿閣式建築的特點,看起來整潔和有氣勢,從漢到清,一直在高等級建築上使用,大殿布柱方式為《營造法式》中“殿閣式”建築的“金箱鬥底槽”。規整的月梁,呈小方格的“平闇”,都是東大殿重要的看點。

在內槽之間,是廣闊的佛壇,佛壇上保存有35尊珍貴的唐代彩塑,加上南側窗戶處的願誠禪師真身像(有人認為是明代),佛光寺共保存有36尊唐代彩塑。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佛光寺

佛壇上唐代彩塑的組合與後世不同,面對佛壇,左側是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教主,中間是釋迦牟尼佛,佛教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娑婆世界的教主,右側是未來佛彌勒佛,顯然與後世常見的“橫三世佛”、“豎三世佛”均不同,至於原因,也多是猜測,沒有令人信服的定論。

彩塑在1922年至1925年之間不幸被好心卻無知的寺僧重妝,價值大打折扣,但是唐代風韻猶存,而且一個大殿內保存如此之多唐塑,是國內僅有的。

大殿共保存有唐代壁畫22幅,共計61.68平方米,分佈在內外槽拱眼壁及釋迦牟尼佛座背後,是中國僅存的唐代寺觀壁畫,風格與敦煌壁畫如出一轍。

門板上面還保存有珍貴的唐人題字,而這些珍貴的唐人題字也證明佛光寺的板門還是唐代的原物,令人驚歎!

大殿東南側,是一座造型古樸的古塔,梁思成先生根據其特徵認為是北魏的,今天,我們還是依據梁思成先生的判斷,把它斷代為北魏古塔,是佛光寺歷史悠久的見證。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佛光寺

佛光寺是我國珍貴的藝術寶庫,保存有唐代建築、唐代壁畫、唐代彩塑、唐人題字,被人們稱之為“四絕”,梁思成先生說“此四者一已稱絕,而四藝集於一殿,誠我國第一國寶也。”

今天的佛光寺,乾淨整潔,花卉滿院,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佛光寺管理所的工作人員們日夜守候著它,為它的安全保駕護航,今天,它作為一座地上文物供人免費參觀,沒有把它當作掙錢的工具大力開發旅遊,不知道是山西之不幸還是它的幸運,您覺得呢?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佛光寺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佛光寺

重要數據:

面闊七間,計34.15米,進深四間,計17.7米。

東大殿用材:根據清華大學最新測繪得知,東大殿用材高31.5釐米,寬21釐米,約合宋代10.5寸*7寸,比宋代《營造法式》的一等材還要大(法式一等材:9寸*6寸,殿身九至十一間用之),佛光寺的營造尺為10分°=210毫米,即1分°=21毫米。用的唐尺是1尺=300毫米,1寸30毫米。佛光寺東大殿材寬10分°,材高15分°,比例關係與營造法式相同。它的開間是240分°,進深210分°。

(注:宋代通用的營造尺大約為1尺=30.7釐米,即1寸=3.07釐;宋代山西澤潞地區營造尺為1尺=30.6釐米,即1寸=3.06釐米)

舉折:屋架總舉高與前後橑風槫之間距離之比為:1/4.77,較同為唐代建築的南禪寺大佛殿1/5.15略微陡峭。

重要題字:

大殿共保存有8處題字,最重要的是內槽四椽明栿上的唐人題字。

面對佛壇,從左往右,依次記錄如下:

1、功德主故右軍中尉王 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寧公遇

2、敕河東節度觀察處置等使檢校部工尚書兼御史大夫鄭 功德主敕河東監軍使元

3、為¨敬造佛殿柒間伏願龍天歡喜歲稔時康雨順風調幹戈休息十方施主願轉法輪界有情悉願成佛

4、代州都督供軍使兼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盧 攝錄事參軍侯莫陳譜 攝功曹參軍程列 助造佛殿前澤州功曹參軍張公長 大堡冶官衙前兵馬使武君良宣德郎前守雁門縣令李行儒書 前度支監州院巡覆官邵卓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佛光寺

佛光寺歷史沿革:

按照唐代釋慧祥《古清涼傳》記載,佛光寺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南臺靈境寂寞,故人罕經焉。臺西有佛光山,下有佛光寺,孝文所立。”由孝文帝敕建。而按照宋代釋延一《廣清涼傳》記載,為燕宕(tàn)昌王所建,“佛光寺,燕宕昌王所立,四面林巒,中心平坦。宕昌王巡遊禮謁,至此山門,遇佛神光,山林遍照,因置額名佛光寺。”

仔細閱讀《廣清涼傳》,釋延一撰寫《廣清涼傳》明顯參考了《古清涼傳》,記載佛光寺時特別介紹為燕宕昌王所建,寫佛光寺唐代之事時用了“事如慧祥傳所說”,說明宋代時釋延一找到更為可信的資料特別更正了唐代慧祥的記載之誤,佛光寺由燕宕昌王所建,當為可信。

宕昌是中國五胡十六國末至南北朝時的一個羌族政權,其地在今甘肅省南部,都城宕昌城(今甘肅省宕昌縣西)。吐谷渾興起,威逼其部,部落酋帥梁懃(qín)於晉懷帝永嘉元年(307年)建宕昌國,始稱王。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424年),其孫彌忽,遣子彌黃向魏獻方物,宕昌國歸附北魏。北魏封彌忽為宕昌王。從此與北魏世修職貢,關係和好。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年),北周大將田弘滅宕昌國,王廢。

結合《古清涼傳》和《廣清涼傳》來看,佛光寺的建造應該早於孝文帝時期,到孝文帝時應該已經存在,可能孝文帝有過敕修,所以後人誤以為是孝文帝所立。佛光寺是宕昌王所建,那肯定是內附北魏之後,在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424年)至孝文帝延興元年(471年)之間。

隋唐之際,解脫禪師對佛光寺進行了修繕,並主持佛光寺,因為解脫禪師名噪一時,所以佛光寺也遠近聞名。應該是佛光寺歷史上最重要的時期之一。

唐武宗會昌滅佛,佛光寺被拆毀,唐大中十一年,重建東大殿。

宋金之際可能毀於戰火,金代又有重修,現在保存的文殊殿為這時所建。

宣德年間(1426-1435),本隨和尚,“壁畫三千諸佛、一萬菩薩,塑彩五百羅漢”,佛光寺寺錄敬堂上人與泉巖鄉無生二人募化重修佛光寺。這應該是金代以後最大的一次維修。現存佛光寺五百羅漢彩塑及文殊殿五百羅漢壁畫均是此次維修所遺。後在明清多有修繕。

1922年9月,日本僧人、佛學家小野玄妙造訪佛光寺,拍攝了6張照片,是佛光寺最早的影像資料。

1925年10月,日本建築史家、東京帝國大學教授關野貞與日本古建築學家、日本佛教史學家常盤大定委託太原美麗興照相館拍攝佛光寺照片3張,並對佛光寺作了初步的研究,這是學術界第一次對佛光寺作研究。

1927 年 4 月,關野貞與常盤大定合著出版《支那佛教史蹟》,在第5卷,收錄了以上兩次拍攝的佛光寺照片9張。1928 年3月,關野貞、常盤大定發表《支那佛教史蹟評解》,第5卷,對佛光寺9張照片進行了解說,考證了寺史、佛像、經幢,但對建築未作任何研究。

同樣通過以上兩次拍攝的照片可知,在1922年9月至1925年10月之間,寺僧對佛光寺唐塑進行了重新妝繪。

1937年7月5日,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紀玉堂,首次發現佛光寺東大殿是唐代建築,打破了日本學界中國沒有唐構的論斷。

1937年7月7日,梁思成發電報至“營造學社”,告知發現佛光寺東大殿為唐代建築的消息。

1937年7月9日,《北平晨報》披露了電報內容,題為《營造學社調查組發見唐代建築寺院,梁思成由五臺佛光寺報告,測繪故宮趕製模型即開始》。

因為抗戰爆發,所以直到1944-1945年梁思成分兩期在《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發表了《記五臺山佛光寺建築》一文中,佛光寺重新進入人們的視線,自此,佛光寺成為中國地上文物第一國寶。

1952年,國家文物局對佛光寺東大殿進行了落架翻修。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佛光寺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佛光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