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八長矟與馬鐙 | 相同戰爭技術維度下的東西方騎士

也許有聽眾朋友看過著名的戰爭電影——《勇敢的心》,裡面英格蘭國王的騎兵部隊手持長槍,排成一排,衝向威廉·華萊士率領的農民步兵。中國古典小說裡的戰爭英雄,關羽、張飛、秦叔寶、岳飛等等,也都是手持長矛與敵人作戰的。

丈八長矟與馬鐙 | 相同戰爭技術維度下的東西方騎士

其實在歐洲能有這樣的對決,或者說歐亞大陸上的騎士,包括古代中國,能夠拿著長武器大規模作戰,還是要感謝一個小東西的發明,那就是馬鐙!

主流戰術必備:長兵器

很多朋友一定看過《三國演義》。書裡面,張飛使用的兵器叫“丈八蛇矛”,非常霸氣。小說一開篇,劉備、關羽和張飛桃園三結義,然後就各自打造了自己的兵器,緊接著在和黃巾軍作戰的時候,是這麼寫的:“張飛跨騎馬背,挺丈八蛇矛直出,手起處,刺中鄧茂心窩,翻身落馬。”

在馬背上使用長兵器與敵人騎兵作戰,不知你是否還有印象,這正是我們上一次講到過的,東漢以來烏桓人組成的精銳騎兵,也就是烏桓突騎最經典的作戰方式。這似乎是很稀鬆平常的一件事。

丈八長矟與馬鐙 | 相同戰爭技術維度下的東西方騎士

可是,張飛使用的“蛇矛”,長丈八,這兵器究竟有多長呢?

秦漢到南北朝,一尺的長度大致在23釐米到29釐米之間。為了方便計算,我們取26釐米一尺來估算吧,一丈八尺合468釐米。如果張飛真的使用長達丈八尺的蛇矛,那這柄兵器的長度將超過四米!把蛇矛立起來的話,比普通人家天花板可要高不少。這樣的兵器顯然太長了。

這麼長的兵器,真的有人使用過嗎?

還真有。4世紀前期,也就是十六國剛開始的時候,有一位西北地區的壯士,名字叫陳安。他率領手下騎兵與敵軍格鬥時,左手拿著七尺大刀,右手拿著丈八蛇矛。這是名叫“丈八蛇矛”的兵器在史料中的明確記載。

魏晉時期,有一位叫做傅玄的人曾經寫過一首詩:“彎我繁弱弓,弄我丈八槊。”出現了一種叫槊的兵器,長度有一丈八尺。特別有意思的是,槊,上面一個朔漠的朔,下面一個木字,與另一個字——矟,左邊一個矛盾的矛,右邊肖,兩個字相通。大概是因為舞動這支長達四米多的兵器時,會發出“矟矟”的聲音。

這還沒完,6世紀時,南朝有一位叫做羊侃的將軍,武藝高超。當時官方兵工廠製造了一支長達二丈四尺三寸的矟,按今天的計量單位,得有六米三一!

丈八長矟與馬鐙 | 相同戰爭技術維度下的東西方騎士

皇帝命令羊侃試試這支兵器,羊侃立刻跨騎馬背,開始表演持長矟戰鬥的動作。很多人為了圍觀羊侃的武術表演,都爬到樹上去看。皇帝說,那麼多人在樹上,樹肯定撐不住。這棵樹肯定會因為你羊侃的原因而斷掉,結果樹果然斷了。後來人們把這支長達六米多的矟,命名為“折樹矟”。

那麼,為什麼當時的騎兵要使用那麼長的矛呢?

當衝擊敵人陣列為主要戰術手段的突騎成為一種主流戰術之後,騎士必須使用越來越長的兵器恐怕是唯一的選擇。

我們來看一下突騎的作戰方式就可以理解了。

試想一下,當騎士騎在馬背上的時候,他肯定希望自己的長矛能儘量伸遠一點。人騎在馬背上的位置,距離馬的頭部,至少有一米二。兩隻手緊緊握住長矛的矛杆,兩手握持也需要佔據一米左右的長度。還需要考慮到,人手持長矛的時候,不能握住最後的部分,否則控制長兵器就不太方便了。矛還需要留出一米左右的長度作為配重。此時,想要刺中敵人,長矛超過戰馬頭部,也需要一米左右。加起來,這隻矛就差不多四米了。

即便矛已經那麼長,可是刺中敵人的時候,戰馬的頭部距離敵人也僅僅有一米多。敵人離騎士已經近得可怕了。如果戰馬沒有掀翻敵人,長矛也沒有刺中敵人,這一米的距離幾乎真的可以認為是白駒過隙。騎士恐怕來不及做任何調整,敵人就會貼身殺過來。

丈八長矟與馬鐙 | 相同戰爭技術維度下的東西方騎士

相似的現象也出現在歐洲中世紀騎兵的身上,羅馬軍隊的騎兵也會使用長矛。

羅馬騎兵更傾向於將他們手中的矛當做標槍來使用。當接近敵人的時候,奮力投出長矛,刺向敵人。蠻族入侵、東西羅馬分裂之後,歐洲軍隊中騎兵使用長矛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到12世紀的時候,歐洲騎兵矛的長度不低於兩米五,14世紀,歐洲騎兵矛的長度達到4.3米,這個長度與中國中古時期矟的長度——一丈八尺非常接近了。

龐貝古城中的亞歷山大馬賽克畫,正中為亞歷山大大帝,騎馬,手持長達四五米的長槍

馬鐙出現的契機:長兵器太難用!

歐洲學者注意到,在羅馬時代,甚至東羅馬帝國很長時間裡,使用長兵器作戰的騎兵,雖然數量一直在增長,可是還不是主流。

最大的問題是騎士在馬背上並不穩當。

手持長兵器騎著馬衝向敵人有一個巨大的隱患,那就是反作用力。

你想,奔馳中的戰馬速度得有多快?如果騎士平端著長矛,再用自己的腋下夾住長矛,當長矛刺中敵人的一瞬間,肯定會產生巨大的反作用力,騎士無論再怎麼利用自己的雙腿緊緊夾住馬背,他們也很容易被反作用力推下馬背。從馬背上掉下來的騎兵,一定會陷入步兵的重圍之中,那就在劫難逃。

現在,所有問題都擺出來了,那就是怎樣能讓騎士穩穩當當的安坐在馬背上呢?那就必須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發明:馬鐙。

丈八長矟與馬鐙 | 相同戰爭技術維度下的東西方騎士

馬鐙是一對掛在馬鞍兩側的金屬環或者木環。馬背上的騎士可以將雙腳套上馬鐙,這樣當他騎馬的時候,就可以用腳底踩住馬鐙發力來維持平衡,不需要雙腿緊緊夾住馬鞍。

不僅如此,沒有馬鐙的時候,騎馬的人臀部是沒辦法離開馬鞍的;有了馬鐙以後,騎士可以腳踏馬鐙站起來。很明顯,馬鐙完美解決了騎士在馬背上保持平衡的問題。

那麼,馬鐙為持長兵器作戰的突騎究竟帶來了怎樣的好處呢?

在沒有馬鐙以前,持長兵器作戰的突騎,他們需要衝入敵陣,為了刺殺敵人又避免反作用力的影響,他們必須把長矛高高舉起來,衝到敵人面前的一剎那,從上往下將長矛刺入左右兩側敵人的身體中。這樣的動作當然能殺死敵人,可是不能將戰馬的衝擊力發揮到最大,騎士離敵人太近,也是很危險的。

馬鐙使用之後,情況就不一樣了。騎士能夠平端著長矛,用腋窩夾住長矛的尾部,利用馬的速度和衝擊力輕鬆將長矛刺入敵人的身體。只要穩穩踩在馬鐙上,反作用力能很大程度上被抵消。當敵人出現在騎士的左右兩側時,騎士還可以站起來,利用全身的力量去刺殺敵人。

丈八長矟與馬鐙 | 相同戰爭技術維度下的東西方騎士

用著名技術史專家林恩·懷特的說法:“馬鐙就這樣用馬力代替了人力,無限量地加大了武士損害他的敵人的能力。”

馬鐙的發明與傳播

那麼重要的技術裝備,究竟是什麼人發明的呢?有人認為馬鐙是公元前一世紀印度人發明的。可是印度人發明的是一種趾扣。它是一個皮質的軟環,套在腳指頭上,沒辦法支撐騎士的整個身體。蘇聯考古專家則認為是西伯利亞古老的遊牧民發明的。

更多學者則認定,馬鐙起源於中國。我們現在知道,西晉時期出現了一種單側的馬鐙,主要用於方便騎士上下馬。不過它是硬的。不久之後,考古學家在中國東北地區鮮卑人的墓葬中發現了雙側馬鐙,這些馬鐙的時代大概是3 - 4世紀,是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馬鐙。

丈八長矟與馬鐙 | 相同戰爭技術維度下的東西方騎士

最早的馬鐙在中國東北地區鮮卑文化的墓葬中被發現,其實一點兒也不令人意外。烏桓和鮮卑那些手持長兵器的騎兵,對馬鐙的需求是最強烈的。

它一旦被髮明出來,就開始迅速向外傳播,大概4世紀的時候已經在中國北方地區流行,正是五胡橫行中國北方的時代。並且進一步向東邊傳播,5世紀開始進入朝鮮半島和日本。又過了一百年,6世紀左右它已經出現在中亞、外蒙古和南西伯利亞等地,那些傳統上並不依賴馬鐙就能馳騁草原的遊牧民族,已經毫無保留的接受了這種工具。

7世紀開始,馬鐙經由蠻族阿瓦爾人之手傳入歐洲。緊接著,歐洲就出現了騎士縱橫的社會風景。部分歐洲學者認為,馬鐙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發明之一。

上面提到的那位科技史專家林恩·懷特,甚至專門有一篇文章,標題就叫做《馬鐙和封建主義》,試圖探討技術如何改變了歷史的走向。另一位曾經研究中國科技史的學者,他的名字叫做羅伯特·坦普爾,曾經非常風趣的說:“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馬鐙,使騎手能夠安然地坐在馬上,中世紀的騎士就不可能身披閃閃鎧甲,救出那些處於絕境中的少女,歐洲就不會有騎士時代。”

丈八長矟與馬鐙 | 相同戰爭技術維度下的東西方騎士

坦普爾風趣的評論提醒我們注意,鮮卑民族發明的馬鐙,確實深刻的影響了歐洲文明的進程。比如,在文學層面上,馬鐙帶來了中世紀歐洲的騎士階層和騎士精神,成為那個時代,浪漫故事的主題。

故事裡,騎士們擁有足夠的財富,能讓他們花費重金為自己購買一套鎧甲、長矛和戰馬。他們還擁有濃重的獨行俠風格,在文學作品裡,為了體現武士氣概,往往著重描寫單個騎士之間的突襲。

這些謳歌騎士的史詩,真的是太浪漫了,直到現在,還會讓今天的讀者會產生一種幻覺——似乎中世紀的歐洲,所有的戰爭,都是由這些腳踏馬鐙、手持長矛、身披鎧甲的重裝騎士完成的。

總結

那讓我們同時想想故事的開頭,《三國演義》裡跨騎馬背,拿著長矛捉對廝殺的英雄,可以這麼說,丈八長矟和馬鐙,不僅讓冷兵器時代,東西方騎士共處於同一戰爭維度之下,甚至締造了相似的關於騎士的文學形象。

我想,這也是古代東西方文明,在軍事技術層面的又一次握手吧!

如果跳出文學想象之外,鮮卑人帶來的這種騎兵,在歷史真實中究竟怎麼打仗?他們的歷史形象究竟如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