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70後對80、90、00後說的掏心窩的話

我 5 歲上的小學,不是神童,主要是我媽尋思著上學比上幼兒園便宜,所以早早地就送我上學了。


五年級的時候,我又跳了一級,不是因為學習好,是因為正好趕上了實驗班。


總之,16 歲我就上了大學,20 歲大學畢業。


一直以來,我都是班上最小的,同學都快入團了,我都還沒入隊。


進入職場後從新人一路做起,就算後來成了企業高管,但總有比我更高的管,更老的人。


直到創業之後,我才猛地發現,自己竟然成了公司裡最老的!


有一次春節前我做了個頭發,一進辦公室,90後的客服小哥親切的問候說:“老師燙頭啦?嗯,我媽每年春節前都燙頭!”


我¥%&@!!!


好吧,今天是我48歲生日,就容我倚老賣老,跟70後,80後,90後和00後,說幾句掏心窩的話吧!


終究我年輕過,你沒老過。


一個70後對80、90、00後說的掏心窩的話

我也曾經24歲過


1

70後的同齡人


有一次我去一家外企做培訓,走進教室,不知道怎麼感覺不對勁,過了一會兒,我終於琢磨出來了。


房間裡70後的濃度是我最近幾年見過最高的。


換句話說,我已經很久沒見過這麼多同齡人了,以至於不適應了。


曾經有人問過我:職場裡的70後都哪兒去了?


很簡單,要麼成了高管,要麼還在原地,要麼出圈了。


很多人惦記著退休之後天天喝茶、會友、打高爾夫,周遊世界……


這事兒,我嘗試過,其實,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浪漫。


一個70後對80、90、00後說的掏心窩的話


我建議70後開始好好思考自己未來退休以後要做什麼?


這個問題背後的實質是,你想為自己的生活創造什麼樣的意義。


事實上,這是一個“昨天”就應該開始思考的問題了!因為當你不知道自己下一步是什麼的時候,就會在原地死守。


我曾經給一家公司做教練,60後的總經理口口聲聲要找接班人。


但他的行為,卻處處流露出他對目前位子的戀戀不捨。搞得下面的人無所適從,團隊哪裡來的戰鬥力?


千萬別把自己活成自己討厭的領導的樣子!


如果到現在你對未來還沒有思路,那麼,我建議你多和90後/00後年輕人混混。因為無論你將來做什麼,你服務的對象都不大可能是同齡人了,而是年輕人。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導師”( Mentor )的概念。


但你聽說過“Reverse Mentoring”嗎?你需要找一個年輕人做你的”後浪導師“。


《哈佛商業評論》有一篇文章講到,GE 的前CEO傑克韋爾奇早在90年代就在公司內,讓年輕人教老的上網知識。


他認為這樣不但增加了不同代際之間的瞭解,對建立開放多元的企業文化也有好處。


我的代際領導力老師Leo叔叔則更狠,他讓我們下載300個表情包,再和90後溝通。


的確,我們需要多和年輕人混混,否則會活的越來越封閉,說不定到最後都不及廣場舞大媽。


人家最起碼能拉得下臉來跳廣場舞,你行嗎?


我特別慶幸現在身邊都是90後,他們天天教育我,讓我越活越年輕。


這個世界是我們的,但終將是他們的。


一個70後對80、90、00後說的掏心窩的話


2

80後的接班人


都說80後是被70後罵大的,但其實,我們公司就只有兩個80後。


一個是10多年前,從實習生就跟著我到現在。我從來不記得我有罵過她,都是馬不揚鞭自奮蹄。


另一個就是經常揚著鞭子催我幹活的 Tina。她不罵我就不錯了,我哪裡敢罵她?


80後可能是我最熟悉,溝通起來最舒服的一個群體了。


所謂“舒服“,其實就是知己知彼,我能摸得到他們的脈。


80後脈搏跳動時,就只會發出一個聲音:“錢”,“錢”,“更多的錢”。


開玩笑啦!


每個80後肯定都有自己的特點。但總的來說,我們的學員,無論是線上課程,還是企業培訓,佔比最多的就是80後。


他們當中很多人給我的感覺都是“累”。經濟壓力大,心理壓力更大!


一個70後對80、90、00後說的掏心窩的話


大部分80後都已經成了企業的中堅力量,但眼瞅著90後在後面追著,所以一點兒也不敢鬆勁兒。


而自己呢,又進入了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


所以,很多80後學員都會來問我: “怎麼安排好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


對自己當下最好的安排,就是著眼於未來的投資。


不用往遠了看,就往70後看就行,10年後的你,就是現在的70後。


到那時候,你不一定非要做上高管,但必須要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能立得住腳才行。


因為你們的職場中要經歷的轉型、迭代要比70後來的更早,來的更多。


而轉型的前提是你一定要有一隻腳是深深地紮在土裡的。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騰出另一隻腳去探索。


我的一個80後朋友最近被裁員了,我問他下一步的打算是什麼?


他說:“我想去西藏走走,看看能不能找到自我。”


我沒忍心告訴他:“自我不是找到的,而是創造出來的。”


主動的創造叫做“迭代”,“轉型”,被動的創造叫“裁員”。


所以,對於80後來講,積累金錢這些有形資本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積累轉型資本。


這就包括任何能夠幫你實現不斷迭代,轉型的可遷移技能(比如溝通、領導力)、跨界的經驗、人脈等等。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資本就是:身體。


鍛鍊身體,健康飲食 —— 你10年後的身體狀況是你現在時間安排的結果。


到最後,拼的不是能力,是耐力。


一個70後對80、90、00後說的掏心窩的話


3

90後的自由人


有一次我去一家互聯網公司培訓向上彙報,講到給領導作彙報的挑戰。



幾個95後學員說:“嗯,專業能力不強,理解力不行……”


我一開始還以為他們說的是自己,後來才明白,原來說的都是老闆!


一句話總結就是:“老闆不乖,不聽話!”


以前在外企工作的時候,可能因為是傳統行業,又身居高位,我壓根兒就沒有接觸過90後。


創業後,我當時的實習生是我第一個近距離接觸的90後。


我才知道,哇!領導的話聽完,是要先手機驗證一下的。


而且,是可以當面反對的!而且的而且,反對的有理有據,讓我連連稱讚!


一個70後對80、90、00後說的掏心窩的話


跟這樣優秀的90後工作,我經常會有種自慚形穢的感覺。


總在想,我像他們這麼大的時候,還跟個傻子一樣,而他們已經對自己的定位,有了清晰的認知。


我跟很多高管都聊過這事兒,大家一致認為90後非常兩級分化。


優秀的簡直不要太優秀,差的則讓人一言難盡……


但其實仔細一想,真的沒有中間層嗎?不是,是根本沒有關注到這些人。


正因為此,我對優秀的90後幾乎沒什麼可建議的,因為他們根本就不需要。


如果一定要給一些建議,我倒是想給那些相對沒那麼自信的年輕人。


你知道嗎?

我們的自信,就像我們的影子一樣,隨著太陽的下落,它就會拉長。


所以,你不是沒有自信,是還沒有自信。


就像《演員請就位》裡的黃夢瑩,被人評價"長得不是主角臉",因此演不了主角。


陳凱歌導演反對說:"沒有什麼主角臉配角臉,只有還沒有為扮演主角做好準備的演員。"


每一位熱愛表演的人都有極大的可塑性。


所以,只要你不放棄自己,沒人能放棄你!


一個70後對80、90、00後說的掏心窩的話


4

00後的外星人


如果說90後這個群體,對我來說曾經像“迷”一樣存在,那00後這個群體就像是“夢”一樣的存在了。


“迷”最起碼還能解得開,我認為我已經基本找到了解謎的鑰匙了。


而“夢”,則是怎麼琢磨都不明白的。


如果你認為90後難激勵,那等著00後進入職場,你就知道什麼是真“難”了。


我兒子今年16歲,妥妥的“佛系”00後。


我問他:你長大以後要做什麼?


他說:“我週一到週五做警察,週六做私人大廚,週日休息。”


嘖嘖嘖,不僅有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連斜槓職業都安排好了!


一個70後對80、90、00後說的掏心窩的話


他在學校寫的論文是:


“《悲慘世界》讀後感:論女性為貧窮付出的代價”;

“為什麼同性戀群體中,變性人的自殺率最高?”;

......


他和他爸對美國的政見不一致,兩個人在飯桌上吵完,分別去做了“政治頻譜測試“,發現倆人的政治傾向是完全不一樣的。


連吵架都吵得這麼科學,我也是醉了!


我發現,我和他的世界根本不是在同一個維度。


傳統70後的維度是“成功“,90後是”成功且幸福“。


雖然我還沒看出來00是什麼維度,但我知道那一定是一個超越我現有認知的維度。


就像你永遠賺不到你認知之外的錢,你也永遠無法給你認知之外的人建議。


但我倒是可以給00後的父母一個建議。


在和00後溝通的時候,你要時刻提醒自己是在跟一個有你血緣的外星人在對話。


不要指望你都能理解他說的,更不要指望他都能理解你說的。


但最重要的是“試圖理解”這個動作。


我兒子經常說:“媽媽,當你心平氣和跟我討論的時候,我才想跟你說話。”


只有溝通了,你才能更加理解他的世界,提升自己的認知。


改變自己是神,改變別人是神經病。


一個70後對80、90、00後說的掏心窩的話


-最後-


我知道,把不同的人按照幾零後來分非常簡單粗暴。就像每一代人都是被那一代發生的重要歷史事件所定義。


每一個人,也是被他所經歷的重要事件所塑造。


所謂的智慧,就是經歷了這些事情之後的反思。


這也是為什麼,人老了,什麼都開始往下走,就只有智慧是可以往上走的。


智慧,才是一個女人最美的口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